宏观经济运行:是“拐点”还是“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拐点论文,经济运行论文,亮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8306(2001)01-0019-03
一
自1997年第4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便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出口。这些措施的实施,从2000年以来,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从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看,2000年1~10月,全国GDP同比增长超过8.2 %,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上升超过0.8%,工业增加值增长11.6%, 工业产品销售率92.27%,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 这些指标均出现积极的变化,说明我国近期宏观经济运行的确不同于前两年的情况,经济增幅止跌回升,物价由负转正,初步突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
据此,对近期宏观经济运行的判断形成了以下两种基础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宏观经济运行处于“拐点”上。“拐点”所处的具体时间为2000年4月。“拐点”具体含义是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从4月份开始处于趋势性上升阶段。国内不少经济学家持这种观点。新近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发表著名的吉姆·罗沃的评论文章认为,在过去20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经济所经历的是一种间歇式的(in fits and stars )的发展过程, 而现在中国经济正面临一个新的开端, 开始走上长期繁荣(Long-lasting economic boom)的阶段。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宏观经济运行仅仅出现了一些“亮点”。而且,这些“亮点”仅闪烁在供给结构调整之中,诸如企业面对市场压力积极开发新产品,压缩过剩产品。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之所以出现这些“亮点”,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起了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内有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持这种观点。
究竟应怎样判断我国近期宏观经济运行所处的状态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选准观察角度。不能仅就宏观经济指标的一些积极性变化,就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下结论,这样作未免过于草率。因为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仍在于微观经济基础。所以,只有把宏观经济与从更为深层次的微观经济基础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更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未来走势。
二
在这里,笔者从企业、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几个方面对我国近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做一个分析。
首先,就企业来讲,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微观基础。2000 年1~10月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720.1亿元,增长2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3947.1亿元,增长22%; 工业品的产销率为97.27%,比上一年同期提高1.97个百分点, 是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国有及国有工业控股企业产品成品库存仅增长1.4%, 比上一年年底下降3.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4.8,同比提高16.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74.9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838.7亿元,同比增长1.6倍以上;全部亏损企业累计990亿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13.3%,国有及国有工业控股企业亏损累计636.7 亿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13.9%。企业效益好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出口高速增长、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及国内短期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企业经营收入出现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据有专家估计,企业盈利的60%来自石油、电力、纺织和有色金属四大行业,其中盈利部分又有80%来自涨价;二是由于银行利率连年下降以及债转股工作逐步落实,企业财务费用明显降低,2000年1~10月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下降5.6%,其中利息支出下降4.9%,大约相当于企业盈利的10%。因此, 企业效益好转并不是靠挖潜、降低生产成本、销售成本来实现,而是一些短期性因素造成的。2000年1~10月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2 %,而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也分别增长了19.5%和19.8%,这三个指标的同步增长说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企业目前仍面临着四大根本问题:一是国有股的比例如何降下来;二是如何明晰产权进而解决产权的人格化问题;三是如何建设规范的监事会制度,既发挥小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又与正在实施的稽察特派员制度相衔接;四是企业的不良资产如何消化。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才能消除由短期有利因素而掩盖了的企业经济效益问题,宏观经济良性运行才有良好的微观基础。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况且,石油产品价格持续攀升,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大,企业继续提高经济效益的困难增大。
其次,从投资来看,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近两年的情况也表明,国家采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是有效的。2000年1~10月,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同比增长12.6%,比去年第4 季度高出8.2个百分点, 其中增发的国债对于拉动投资增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在年初也打入了计划,从而增强了国债投资对全年经济运行的政策效力。2000年1~10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以9%的速度增长,已恢复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前3 季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据笔者多方位的观察,投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从新近统计资料来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有效。一般认为,政府依靠国债来扩大投资是不可能长久的;二是民间投资难以启动。1996年以前,民间投资的增长率大多数年份都高于国有投资,但1997年、1998年的增长率都明显低于国有投资,1999年更是在1998年低增长(只有8%)的基础上出现了负增长,因此, 尽管国有投资因为发行特种国债使其增长率有所提高,但仍未能填补由于民间投资负增长而出现的缺口,致使1999年的投资增长率只有5 %多一点。按理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民间投资应成为主要角色,2000年1~10月,民间投资虽增长了7.9%,但仍大大低于12.6%的总体投资水平,而且就绝对量来讲,民间投资比例还是偏小;三是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还在趋于弱化, 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总投资扩张→GDP增长的结果过程出现障碍,财政的“挤出效应”限制了总投资的进一步扩张。总之,投资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弱化作用不可忽视。此外,应注意的是,从2000年第3 季度开始房地产出现了新的商品房积压,固定资产投资10月份比9月份下降了0.3个百分点。
再次,从消费需求来看,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尤其不应低估。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1999年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刺激消费政策,如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第7次降息,开征利息税和实行存款实名制等,消费需求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消费的增长主要是受短期政策性因素而呈现的恢复性增长。事实上,由于就业,教育及医疗等的改革,加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城镇居民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在短期内还难以办到。近年来一直困扰消费增长的问题就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1998年达到最低点后稳步回升,1997年至1999年分别增长6.6%、5.1%和7.9%,2000 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28元,增长8.7%,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7%;而农民纯收入增长呈一路下滑之势,1997年到1999年分别增长8.5%、3.4%和2.2%,2000年1~9月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实际增长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在太大了。2000年上半年城镇消费零售额增长11%,县及县以下增长9.4%。农村市场没有真正启动, 是有效需求的集中反映,要解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
最后,从进出口情况来看,我国出口由降转升是在1999年7月份,2000年1~10月出口增长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出口增长32.2%, 进口增长38.6%。造成出口高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世界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我国出口在1998年受亚洲金融冲击而进入下降期时,我们的外资企业不得不到欧盟开拓市场,而非洲国家经济的复苏也应有较大增长潜力。基于这种认识,目前出口的高增长具有一定可持续性,但由于目前的出口增长率已经很高,因此,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由于国际经济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出现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说依靠出口拉动需求的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2000年4 月已形成了新的“拐点”的说法,是缺乏说服力的。事实上,到10月份,持续3 个季度上升的经济景气,在经历了由快到慢的攀升过程后又出现了回调,10月份出口增长减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减速,新的商品房产积压严重。笔者认为,那种依靠外延扩张从而导致经济高速增长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今后的经济增长应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格局,其间不排除经济增长的小幅上升或下降,正象有的专家所估计的那样,GDP大致在7.5至8.5 %之间徘徊三五年,而且,笔者还认为,这种增长态势离不开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将可能偏离这一常态。
三
为了保持上述态势,政府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还要抓紧解决经济社会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否则,宏观经济运行还会出现新的问题。
首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着力点要有适当的转移,目前主要是刺激国内需求,今后是促进供给结构调整,农业、西部开发、城市化、高新技术产业、国企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是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货币政策要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努力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一点要注意,无论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均属于扩张型,如果使用的进间过长,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引致滞胀。这是因为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是存在的,诸如财政负债过重、企业不良债务恶性发展、银行资产质量过度恶化等,一旦财政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那些因素又因体制障碍难以发挥出来。
其次,要促进民间投资增长。近年民间投资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非公平的投资体制限制了民间投资的范围,目前在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允许外资进入,而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民间资本的“国民待遇”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另一方面过时的金融政策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1998年以来,尽管中央银行连续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但真正执行起来仍有很大的差距,这无疑限制了民间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此外,目前尚缺乏有效刺激民间投资的政策,买方市场竞争加剧使民营企业经营困难,再加上认识和观念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民间投资的主张。为此,针对这些情况,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其一,要正确对待民营经济,彻底转变对其不合理的看法;其二,要调整税制,改变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重复增收的办法,完全取消投资方向调节税,并实现税收减让政策;其三,组建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其四,放开部分领域,拓展民间投资的空间;其五,通过发展资本市场,促进民间资金转为民间投资,通过中介组织,为民间投资提供中介服务。
再次,要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近年困扰我国农村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整个经济社会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一些基本制度已运行了近20年,国家只重视城市改革而不重视农村改革,再加上农村改革和发展受制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和发展,因而制度创新在近年显得乏力,生产关系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到处存在;二是小农户对大市场的适应性很弱,结构调整无从入手,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在形式上解决了这一困难,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且地区差异大;三是农村财政税费改革滞后,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等等。为此,要针对上述问题,在农村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并把它与城市制度创新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一系列改革,特别是突破城乡分割和二元结构,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
其四,要刺激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是汽车、住房、电子通信产品、科技教育、旅游等。而目前缺乏对这方面消费的刺激政策。今后要加大消费刺激的力度,制定消费政策,发展信用消费,刺激城镇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其五,认真落实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措施。国有企业改革已搞了多年,改革思路目前已清楚,关键是在现实中落实困难。事实上,国有企业改革已涉及到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因此,要通过其它方面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务求短期内有所突破。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民间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