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翠
(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第一小学校 广安 638500)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如何坚持“以生为本”建构高效课堂,是值得探究和实践的。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更好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大的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高效益的核心指标。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可实施“问题(解决)导学”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增强学习的兴趣, 彰显学生的智慧。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导学”就是指通过课堂上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摸索在新情境下的问题的答案, 并在探讨过程中获取新知, 在运用知识中解决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向探究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课标》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我们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 过了几个生日? 同学们, 一般的人有几岁, 就会过几个生日, 可是小强满 12 岁的时候, 只过了 3 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 的秘密?”学生听了, 个个情绪高涨,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 生迫切求知的心理, 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二是创设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一成就需要, 它是一种克服障 碍, 施展才华, 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富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合理的成就需要, 激发学习动力, 增强自信心。例如:学习了“年、月、日”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012 年 2 月 8 日是 星期三, 这一年的 4 月 8 日应该是星期几?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 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 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还可以通过故事、多媒体呈现场景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着力方法引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仔细审题:抓关键字词。比如有这么一道题:三年级 4 个班的教室共有 8 扇大小相同的门, 每扇门高 2m 、宽 9 dm。 做这些门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在教学中, 审题时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 并勾画出来, 对题目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及时圈画, 以便解题时加以注意, 这 1 边读边画, 弄清题目的要求, 以达到审题目的。在这道题里面, 勾出关键词:8 扇大小相同的门, 每扇门高 2m 、宽9 dm, 大约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要解决的问题是:做门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就是求 8 扇大小相同的门的面积, 关键是先要:出每扇门的面积, 即要知道“每扇门高2 m 、宽 9 dm”, 提供的信息里面单位不一样打上着重符号, 提醒先要统一单位,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 把 2m 换算成 20 dm。然估计 8 扇门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数量分析, 寻求解决策略。一是条件分析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 逐步推算直至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教学中, 遇到任何一道应用题都要让学生先找关健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划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看看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联系起来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样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 最后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在解决问题时, 还要注意方法多样性探究。二是问题分析策略。例如,一次团体操训练中,我校同学站了4列,每列有18人;每所学校的人数都差不多,22所小学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团体操训练?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 勾画出关键词:我校站了 4 列, 每列有 18 人, 每所学校的人数都差不多, 22 所,大约。在解决问题时, 抓住问题进行分析, 逐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所必需的已知条件。如果要解决的问题所必需的这些条件都是己知的, 那么就可以立即求解;如果哪一个条件是未知的就要把这个未知条件当做中间问题, 继续找出解决中间问题的必要条件, 这样根据问题找条件, 直到所需条件都是已知为止。同时还要注意方法多样化的探究。
三、引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立体思维”
小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 进行完整的探究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低、中年级可以安排一些部分探究和指导性探究, 甚至单元探究, 突出重点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怎么收集数据、解释数据、提出假设、分析问题等。然后, 慢慢进行完整的和开放的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活力, 这是基础教育的新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信息、分析推理、 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他们发展的全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民主性, 重视学生主体观;在探索材料上, 留有更多地选择余地;在形式方法上, 腾出更大的空间;在探究结果上, 允许有不同的结论, 真正意义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例如,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还有几种解法。
四、坚持学以致用, 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 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数学, 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很多,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房屋装修粉刷面积, 铺地用多少块砖, 种植面积与树的棵数等。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 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 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 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 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 注重学用结合, 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论文作者:苏明翠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1(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条件论文; 千米论文; 求出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1(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