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职教论文

回顾与展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职教论文

回顾与前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若干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论文,教育学论文,中国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20几年来,中国内地职业技术教育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科体系的建构不断完备,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本文对这一过程进行尝试性地回顾与反思,以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经度: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脉络

(一)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恢复阶段

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华民族腾飞的新篇章,中国内地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工作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众所周知,1981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工作,随后于1982年9月在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中,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并且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蓝图。面对如此历史机遇,我国学者发现由于长期的忽视,我们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从这时起,我国学术界首先将研究的重点投向于对先进和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引进,因此,标志此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便是对国外职业技术教育著作的翻译与介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的“外国教育丛书”在当时颇具影响,其中包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和《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前者对国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以选择性的介绍;后者对于前苏联劳动教育、日本职教体系的变革、法国职业高中、东德的职教、 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职教、泰国和新西兰职教以及美国中学的职业指导等专题加以研究。此外,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编撰了《西德职业教育》(企业管理出版社,1980年版),对西德职业教育加以介绍和分析。国家劳动总局培训局编译了《1960-1970:东欧三国培训体制的演变(东德、波兰、苏联)》(劳动出版社,1981年版)以及《法国、联邦德国、英国培训事业的十年(1968-1978)》(劳动人事出版社,1985年版),这是国际劳工局广泛搜集、选择汇编的以前苏联、东德、波兰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及以法国、联邦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关于技工培训方面的资料,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国教育与培训体制分别在1960年至1976年和1968年至 1978年间演变的情况。

此时,我国学者特别关注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先后翻译了《职业教育》([日]仓内史郎、宫地诚哉著,河北大学比较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技术教育概论》([日]细谷俊夫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教育史研究会编,李永连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企业内职工教育的方法和实践》([日]青木武一著,肇永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等著作。与此同时,对于前苏联的一些著作,如《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苏]С·Я·巴特舍夫主编,黄一卿、鲁爱珍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教育过程》([苏]尼·伊·马基延科著,关益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等也加以翻译引入,并且编译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室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这些著作推动了我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构建。

在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开始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在这十年中,由我国学者自著的有影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著作主要有如下几部:

第一,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技术教育研究室编著的《技术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此书基于对国外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借鉴,以教育学一般规律为指导,结合技术教育的特点,来探索技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全书在探讨了生产发展与技术教育、建国后的技术教育、技术人才的结构及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教育的教学特点、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之后,又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其重要之处在于以较为系统的结构来论述技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也对技术教育的特殊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在理论背景和写作模式上有套用教育学基本框架的倾向。

第二,由刘春生撰著的《职业技术教育导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版)。此书着眼点不在于建构职业技术教育学完整的体系,更多的是与当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相联系,从理论上加以论述并且解决若干重要问题,兼顾到宏观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书中所提出的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理论思考是深入而中肯的,对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规划及其改革的讨论具有理论性和前瞻性,结合实际对中专、职业中学、职业技术高师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指导性。此外,作者也在书中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题性讨论,具有深度。因此,此书尽管在体系上并不具有系统性,但所提出的问题和论述涉及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

第三,王金波撰著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此书列于“现代教育科学丛书”中,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但也涉及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普遍性问题,全书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系统地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具有学科理论意义的论述,进而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发展和发展阈限以及影响中职发展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透视教育目的与职业教育目标的关系,随之对合作职业技术教育、群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技术教育三大职教理论和实践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分别讨论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技术教育评价和我国中职发展的问题及趋势。此书由于大量参考外文著作,因此对当时国外职教新进展非常熟悉,也使此书“职教”意味非常浓厚,对于我国职教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这一时期,其他一些著作如《中专教育概论》(严雪怡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刘春生等编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版)、《比较职业教育》(郝新生、袁吉林、钱怀智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等专著也非常重要。总之,职业技术教育学在这10年的发展,走了学习外国并且融合吸收的路线,逐渐形成自成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

(二)20世纪9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视野不断扩大,理论深度不断加强。总括而言,有如下特点:

1.特点之一:较为成熟的具有完备体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著作开始出现

此时期,经过多位学者的努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并且得到认可,其特点便是基于我国长期存在的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加入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来论述和建构。比较重要的著作主要有纪芝信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和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的《职业技术教育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前者列于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教育学丛书”中,此书无论从体系还是内容上来说,都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全书共20章,从结构上讲,包括职教基本原理、职教学校的教学、职教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国外职教的改革与发展,从内容上讲则涉及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教学、体育、美育、职业指导与就业、农村职教、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与评价、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重要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力求摆脱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套用,能够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殊性。全书结构较为庞大,内容较为丰富,但在篇幅上似乎略显单薄。

后者从分析职业和教育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根据当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特点,论述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规律。该书共分九章,先后对职业技术教育原理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功能、职业技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分析与专业设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问题分别阐述。此书代表着我国当时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水平。

此时期,还有张福珍、王义智主编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卢双盈、李向东主编的《职业教育学》(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8年版),杨达生主编的《职业教育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年版)等著作是这一方面的代表。

2.特点之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中不断出现系统的研究著作

作为一个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在90年代不断成熟和发展,其标志之一即是学科内部的分化与完善,在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职业学校教育评估、职业教育心理、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指导、职业教育社会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著作问世。

例如在比较职业教育方面,一方面继续翻译介绍国外著作,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英]利奥纳德·康特著,贾玉心、孟方等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在介绍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西德和英国等5个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着重揭示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上述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方面的政府政策、管理体制、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及就业等问题都做了详细论述。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形成我国自身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现的重要的论著有《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周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胡健雄、卢爱红、王俊舫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当代日本职业训练》(饶丛满、梁忠义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当代日本职业教育》(沈学初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其中,《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一书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系统地对中外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比较教育学意义上的建构,是90年代重要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著作和教材,有较大影响,具有学科指导意义。

其他分支学科也不断发展,如在职业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面,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邹天幸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职业学校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何雪涛、郭耀邦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等专著;在职业指导与咨询的理论建设方面,《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朱启臻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刘春生、王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是一部系统之作;在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钱民辉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颇具创新价值;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黄强、张燕逸、武任恒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具有开创意义。

3.特点之三:力足中国实践,探讨和反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件大事,有代表的事件即是在孟广平先生的主持下,由杨金土、孙震瀚、闻友信等几位先生襄助,组织10余位职教研究者共同编撰出《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系统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职教事业进行了总结,提出经验,加以展望,所论内容汇集了此书之前新中国各时期职教方针、政策、办学法规及指导思想,系统地分化为若干问题进行论述。通过它,我们可以对中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形成阶段性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大量理论成果,我们可以通过《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杨金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清楚地认识到此时职教发展的总体状况。

(三)21世纪初: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新进展。

在这一短暂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基于前面的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进一步深化的学科研究,整体水平在持续提升。表现为如下几点:

1.职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先后有《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 (基本理论)》(牛征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发展经济中的教育与职业:效益、关联性、公平性和多元取向》(萧今、黎万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问世。

2.职业教育学通论性的著作不断涌现,如《职业技术教育学》(钱景舫、张家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职业教育学》(刘春生、徐长发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职业教育导论》(李守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职业教育学通论》(周明星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

3.在比较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史方面,有《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职业教育史》(闻友信、杨金梅著,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4.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方面,有《职业教育心理学》(刘德恩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崔乃林、邹培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此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亮点,也涌现出不少著作。

总之,这一时期尽管短暂,但却出现了上述一系列重要著作,这说明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我国职教界在理论研究方面渐趋成熟并且学术水平和能力在不断提升。

二、学科纬度:职业技术教育学若干理论领域发展状况简析

基于上述分析,再对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师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几个领域做一简单回顾。

(一)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职业教育自身系统的社会学分析等问题应当是职业教育社会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在当代社会科学中,关于职业社会学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兴起,而职业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较为缓慢。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的职业社会化问题是当代职业教育学科研究领域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出版的职业教育学的著作中都会概览性地涉及到。如有的从“影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因素”角度来分析[1];有的从“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角度来分析[2],也有讨论“职业教育的社会学基础”[3],有的则提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4],也有讨论“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功能”[5]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6]一书,在职业教育社会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开拓作用。它从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入手,也从比较与跨文化的视角透视国别职教的进程与特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职教的关系加以探讨,对农村、城市发展与职教的关系进行研究。应当说,此书目的不在于建构职业教育社会学的体系和框架,而是将职业教育发展与若干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探析,对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有着推动作用。

当然,近年来不断出现关于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研究,使这一方向得到前进。有研究者从社会学视野中关注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层次与体系[7],也有从社会学角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8]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二)职业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问题一直受到职教研究者的重视。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闵维方教授在1991年发表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效益研究》一文[9],结合国外相关的理论假设,对我国某企业进行实证检验,设计了工作满意度、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者特征、反映工作特征等的相关变量,用一个二方程线性递归结构的数学模型对所获资料加以分析,得出若干重要结论:同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相比,那些能够在就业时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倾向于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而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效益方面,重要一项举措应当是努力实现中职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对口。

也有研究者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运用基本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价值。论证我国实施职业教育非但必要,而且必须[10];有研究者基于将职业教育视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并且针对其固有的特性却很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自我调适,并往往因为投资不足而陷入发展乏力的困境这些问题,运用经济学的观点对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经济特性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若干建议[11]。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当前在“职业教育经济学”领域仍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牛征所著《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基本理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可以说是一种开拓,所论及的问题包括基于若干重要经济学说、理论基础上审视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但是,这类著作少之又少,我国总体上与国外职业教育研究在这方面的力度和学术水平还相差甚远。

(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保证因素。在课程理论的研究方面,我国学术界始终坚持将借鉴国外理论经验与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模式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时期,我国职教界不仅对职教课程的基本特征与课程观的基本内涵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12],给出明确的界定,而且与此同时,在职教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方面,先后出版若干专著进行概论式的介绍[13]。而在这一时期引入的 CBET课程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试点改革,使这一职教课程理论为我们所熟知。随后的双元制、MES等课程模式的引介使我们对国际职教课程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学者的创新,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的本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模式结合了上述多种理论与模式的特点,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色。当前,基于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以职业实践活动导向”的课程理论与模式得到普遍认可,我国学者在极力提倡的同时,也特别指出不可划一和一哄而上,应该把握住职教课程多样化的特征[14],这表明了我国职教研究者理论上的成熟。

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从体系上而言,还谈不上完备。在理论认识上,我们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内涵已经有了一般性的把握,在相关的著作中均有论述。总体而言,我们对五大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有所认识[15]。在此基础上,当前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及其创建原理,阐明理论的特殊性及发展的前景[16],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专业教学论;从技术知识的特征来研究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17];为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发展寻求一种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的支撑,实现职业教育教学与社会需要及个体心理需要的良好整合,即强调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转型[18]。

(四)职业教育教师学的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问题也是职教学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主要通过职业技术师院、高等学校来培养,在理论上没有新的突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首次提出职教师资培训中的“双师型”理论。这一理论最初萌芽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教学改革,当时,该校基于培养“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一体化’职教师资”[19]的目的,提出“实施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师资”的构想,要求毕业生不仅取得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证书,同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工种的技术等级证书。这揭开了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讨论。随后于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教计 [1997]95号)中正式明确地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自此,建设“双师型”的职教师资队伍成为我国近年来重要的教育课题。

关于“双师型”的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但是关于其实质含义,也还是存在分歧与争议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双证”即“双师”,另一种则认为“双职称”即“双师”。但也有大量的学者认为,“双师”的含义远不止于此,这是一个随着社会需要等问题发生变化的动态的标准体系。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断地发现,对于“双师型”这一概念应当针对职教教师群体,而不是每一位单个教师,否则,这只能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理想化的论断,或者很难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职教师资理论的建设在近年出现的一个可喜的倾向即是有学者开始引入教师专业化理论来透视和研究职教教师理论,以顺应国际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趋势[20]。当然,职教师资的专业化与“双师型”在理论上并不冲突,前者强调教师职业专业化进而分析其知识、能力乃至社会地位等的专门化,后者则主要关注教师能力的构建要求和指标。因此,在当前更应当基于教师专业化理论来研究我国职教师资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这样我们会形成一以贯之的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并且与国际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驾齐驱。

(五)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晚,也还涉足未深,研究者还不广泛,学科队伍和科研的力量较为薄弱,所能够见到的著作也只有前述三种。事实上,这一学科是职业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从目前的研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完全建立起独特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体系,借鉴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痕迹还十分明显,这恐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体系之外,相关内容和问题的研究仍然需要深入进去,这要求与职教教学过程及知识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尚需要大批学者的努力。

除上述所列五项之外,在职业教育的其他领域如比较职业教育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中外职业教育史的研究、职业教育管理学研究等方面我们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述。

三、若干反思: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呼唤

在我国教育科学领域中,职业技术教育学这一学科经过解放前和建国后众多学者、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努力,其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进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尤其表现在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人及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形成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原理的科学而深入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多着重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且主要依据教育学或教育原理的现行框架来建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体系。因此,对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学若干特定和基本的理论领域或者尚未顾及或者尚就当前关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原理研究的趋势而言,在国际上,始终立足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市场本质关系的角度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从社会公正、职业分层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从深入研究个体职业心理发展规律和基本模式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人的职业社会化和发展的基本原理;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转型的视角来探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原理;在从单一定向的能力本位思想向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位思想转型的基础上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课程开发原理;从教师专业化的理论视角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基本原理;从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领导学和立法学的角度来探讨现代职教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上述的认识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指导和咨询等基本原理的深入研究。总体而言,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原理研究正从20世纪所谓的旧职业教育论(Old Vocstionalism)向 21世纪的新职业教育论(New Vocationalism)全面转型。因此,我们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研究至少应当对如下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若干问题研究。我们认为决定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及其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的重要指标即是职教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能力。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还非常薄弱,需要对职教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本质性的规律和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寻求二者之间内在的运行机制,以为当今的职教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第二,社会公正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在现代社会长期受到诟病和指责,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其对国家现代化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时,也认为对于接受职教的个体而言有失社会公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社会公正、职业分层等社会学视角客观和深入地加以分析,以准确地刻画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长期以来,在我国将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分割,这不符合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此,我们需要将这二者之间内在的理论联系和实践模式加以深入研究,结合国际当前最新的理论和动态,建立起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和模式,讨论职业技术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方法。

第四,职业心理学的新进展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功能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是人得以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大趋势即是深入研究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何以促进个体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从而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在个体社会化尤其是职业社会化过程中所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五,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观的转型及启示。20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观念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建立起基于此的能力本位教学观;当前,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更加科学地揭示出个体的学习规律,这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观产生深远的影响,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并且探讨此种教学观的基本特点、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第六,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模式研究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对于当前我国发展职教事业和实现现代化尤为重要。职教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模式具有特殊性,长期以来形成的若干种具有国际影响的理论与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当前,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特别地关注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终身学习问题,这对以往形成的课程观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回应这一需求,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七,教师专业化理念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理论与模式研究。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和培训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职教提倡教师专业化理论作为自身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其理论架构和具体内涵需要深入研究。

第八,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领导学的基本理论与模式的研究。现代职教的管理具有特殊性,当前重要的理论发展趋势便是出现所谓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导学,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并且将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加以阐明,以为我们职教管理的创新提供启示。

第九,教育立法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与规律。纵观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立法成为其最大的发展推动力。关于职教立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式和基本框架需要我们通过国家职教立法比较的方式加以透视和总结,从而发掘其中的基本路径和基本规律。

以上所论,是我们自身学习和研究的结果,认识还比较初步和粗浅,希望由此得到专家和学者的指教,以完善或更正我们的结论。

标签:;  ;  ;  ;  ;  

回顾与展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