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硕士研究生论文

未来十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十年论文,规模论文,硕士研究生招生论文,理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扩张,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甚至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2002年制定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以下简称《战略报告》)中提出:到2010年在学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规模将达到硕士生120万人,博士生15万人。这个规划的合理性如何,它是否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现有的培养方式能否达到这个目标等等诸多问题,都是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探讨的。

从理论上讲,决定一个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二是国力和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所能提供给招生单位的培养条件。这两个因素对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都具有导向作用,前一个因素可称之为社会需求导向,后一个因素可称之为学校培养导向。[1]目前我国学者大多是用定性方法来研究社会需求导向(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对招生规模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定性研究了学校培养导向对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作用。总体来说,社会需求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展的必要条件,而高校能够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则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展提供了可能性,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体现了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从而使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展具有了必然性。

一、1978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历史回顾

1978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经历了恢复与发展(1978~1985年)、调整与改革(1986~1998)和积极发展(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图1和表1所示)。从总体上看,1978~198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现出稳步发展的状态。1985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达到了历史的高点,全国招生4.42万人,比1984年的2.26万人增加了2.16万人,超过将近一倍。由于招生数量超出了当时的培养条件所能承受的限度,原国家教委提出“稳步发展,保证质量”的方针,及时做了调整,从1986年起,逐步减少招生人数,较快地使年招生人数大体稳定在3万人左右。90年代后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积极发展时期。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激增的趋势。全国1998~200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5.73万人增长到1999年的7.18万人,2000年的10.29万人,2001年的13.28万人,2002年的16.42万人,增长率依次为25.3%、43.3%、29.1%和23.64%,平均年增长率在30%以上。

表1 我国1978~200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及相关的因素指标值

数据来源:吴镇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484~485

200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00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0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00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图1 我国1978~200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数与GDP值曲线比较图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关因素的理论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主要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招生单位在特定时期内所能容纳研究生的条件。从宏观上看,外部因素对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影响更为明显。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受到与它相邻系统的影响与制约。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来说,与它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政治系统、经济系统、人口系统和文化系统等等。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上述诸多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就招生规模而论,笔者认为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政策因素是影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最直接因素

政策因素对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影响是通过综合考虑其它的因素而通过国家行政的力量来实现的。曾有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受政策取向的影响和制约远大于受经济的影响。[2]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传统的文化因素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政策因素对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影响。长期的计划体制导致政府对教育有着过多的制约权力。例如: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开始的80年代,由于政策的导向,硕士研究生年招生数由1980年的0.36万人到1985年的4.42万人,五年之间增长了11.27倍。再如,为了更好地适应“九五”期间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199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据此,在“九五”期间,研究生招生计划逐年增多,并在2000年扩大了招生。从1995年到2000年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6.89万人。

政策因素还可控制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例如,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政府强调研究生的政治素质,规定哲学、经济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主要录取优秀的在职人员。由此,当年全国的研究生报名人数为87176人,比1988年下降37.6%,[3]招生规模也减少到最低点。

由上可知,政策因素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变化曲线基本上就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但正是因为这种同步的关系,使得我们在分析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因素时,政策因素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从政策因素来考察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变化,只能是一种表象上的定性描述,而要进行更深层的分析与研究,则须进一步找寻影响政策变化的背后原因。

2.经济因素是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现实基础

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是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现实基础。国民经济发展良好,国家的财政收入就较为充裕,因而对教育的投入就有可能加大。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从而也进一步要求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因此,一般来说,国家经济状况越好,国家制定的招生计划就会相应地加大。我们以GDP增长速度为例,分析经济因素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影响情况。从图1、表1和表2可看出:①大多数时期,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经济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经济增长加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相应增加。1992年的GDP值为26651.90亿元,到2000年为88189.60亿元,增长了2倍多;199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为3.34万人,而到2000年为12.85万人,增长了将近3倍。②自1995年以来,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以及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上的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在增长速度上,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比经济的发展速度稍快些。而这与专家所指出的高等教育应比经济“适度超前发展”[4]是相一致的。③在1985年左右,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GDP发展有较大的偏离,这主要是由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快,超过了学校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后不得不缩小规模,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相适应。

表2 我国1978~2002年GDP值每亿元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

年份人/亿元年份人/亿元 年份人/亿元

1978

2.95 1987

2.96

1996

1.50

1979

2.01 1988

2.17

1997

0.69

1980

0.80 1989

1.52

1998

0.74

1981

1.93 1990

1.41

1999

0.89

1982

2.03 1991

1.17

2000

1.17

1983

2.60 1992

1.06

2001

1.38

1984

3.15 1993

1.03

2002

1.60

1985

4.92 1994

0.89

1986

3.83 1995

0.69

数据来源:根据表1中第1列数据除以第3列数据得出。

可见,经济因素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它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在分析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变化时,考虑经济因素是必要的,但从我们上述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仅从经济因素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变化也是不够的。

3.应届本科毕业生数是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

应届本科毕业生是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生源,也是国家制定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从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的统计情况得知,全国有945136人报考攻读200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47.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0.2%(2003年占48.2%),比2003年的38.4万人净增9万人,增长了23.4%。[5]由此我们可看出,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上升趋势明显。

另外,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本、专科生扩招,研究生也同步扩招。与本科生扩招的速度相比,研究生扩招的速度更快。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比例从1990年的1:11.7到2002年的1:3.99。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建设需要更高级的人才,国家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另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不断提高学历,迎接挑战。正因如此,把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纳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必要的。

表3 我国1978~200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比例关系

年份比例年份 比例 年份比例

1978 / 1987 1:7.15 19961:7.45

1979 / 1988 1:8.64 19971:7.59

1980 / 19891:11.98 19981:7.06

1981 / 19901:11.70 19991:6.14

1982 1:34.16

19911:12.72 20001:4.82

1983 1:16.33

19921:11.73 20011:4.28

1984

1:9.00

1993 1:8.37 20021:3.99

1985

1:4.65

1994 1:7.44

1986

1:5.83

1995 1:8.69

注:1978~1980年无应届本科毕业生,1981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故无法计算1978~1981年间的比例。

数据来源:根据表1中第1列数据除以第2列数据得出。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模型的建构

我们试从实证的角度再对上述因素进行归纳,然后综合各因素的作用,尝试构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实证模型。如前所述,政策因素是影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变化的最直接原因,但从本质上说,政策因素是综合其它各因素后所做出的决策,它同其它因素应属于不同的层次,且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政策因素的变化随机性较大。因此,在构建模型时,我们未纳入政策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因素这一变量中,我们所选择的指标是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此指标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也是较佳的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社会需求导向的因素所起的作用。而在反映学校培养导向的因素指标中,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不是最直接的指标值,但它与学校可能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数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我们选取它作为指标之一。

通过对各年份数据的分析,可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上述各因素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所以我们选定多元回归模型作为分析的理想模型。在时间的选取上,由于我国1978年以前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变化幅度过于剧烈,而从回归模型的特征来分析,越是前面的数据对整个模型的影响越小,所以我们把1978年以前的数据舍弃。

使用SPSS11.0软件包分析,拟合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回归方程,方程的F值为40.615,通过了a=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方程的各参数均通过适当水平的T检验。其具体的回归方程如下:

根据方程(1)可得出某一年的招生数与上一年的招生数间的关系为:

其中,n为年份;为第n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量;Δ为第n年与第n-1年相比,本科生的招生增长量;Δ为第n年与第n-1年相比,GDP值的增长量。

四、未来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预测

根据上述模型,我们在对自变量预测的基础上来预测未来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发展状况,在模型所采用的自变量中,由于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随年份呈现递增趋势,所以我们以年份作为自变量(n),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作为因变量,建立了一个回归方程:

=20228.525n-39963232.48 (3)

该方程及其参数均通过a=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此基础上,我们推算出2004~2013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见表4)。另外,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十多年来稳步增长的规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的计划规定,我们以每年7%的增长速度为基准来预测2004~2013年间的GDP值(见表4)。在这两列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我们前面建构的模型方程(1),可预测出2004~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见表4)。

表4 2004~2013年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数、GDP和硕士研究生招生数的预测值

年份(年)本科毕业生GDP值

硕士研究生

人数(人)

(亿元) 招生数(人)

2004 574732 117235170945*

2005 594961 125442177994

2006 615189 134223185419

2007 635418 143618193247

2008 655646 153672201508

2009 675875 164429210229

2010 696104 175939219445

2011 716332 188255229189

2012 736561 201443239499

2013 757368 215533250461

*注:2004年全国的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招生数为27.3万人,预测值为17.09万人,两者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①扩招政策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超常规发展。②大量招收专业硕士,会引起基于以往结构模式下的预测值偏小,见结论2。

五、结论

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我们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从所得模型来看,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GDP增长以及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都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在制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规划时,既要参考教育内部因素,如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情况,又要参考教育外部因素,如GDP增长情况。

(2)从预测所得的结果来看,2010年在校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应该等于2008、2009、2010年三年招收研究生数量的总和。从模型所得的预测结果来看,其总数为63.12万人,远远小于《战略报告》所提出的120万人。也就是说,过去的经验无法为这个数据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方式方法来培养研究生,无法达到目标的要求,除非改变培养方式,提高培养效率。从当前国际通行的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拟提建议如下:

首先,改革并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改变过去全日制学生为主的做法,实现研究生培养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尊重社会对研究生需求多样化的正当要求,着力改变过去的研究生培养主要为学术型的做法,大力培养应用型专业硕士。到目前为止,我国攻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占整个研究生的比例大约为25%(2002年),这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达50%的比例相差很大。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要引导高校特别是省属院校把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来,培养本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其所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6]另外,可根据培养目标和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对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生,可采取“课程+论文”的培养模式;其他可选择课程硕士的培养模式。

其次,缩短硕士研究生的学制,采取弹性学制,提高培养效率。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基本为三年,少数学校和专业为两年或两年半。这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硕士生阶段的学制显得过长。因此,可根据需要适当缩短某些专业硕士阶段的培养年限。

再次,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资金、师资和人才的投入。拓宽研究生的培养渠道,突破限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师资和设施。改进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方法,“唯水平论”而不“唯资格论”,不求全责备,把高水平的学术型或应用型人才遴选到导师岗位上。更多地借助于社会资源,利用专业研究所甚至企业研究所来完成研究生的培养。

(3)从所得的模型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呈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在其他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就会有相应增加。这和一般的常识既相似又有不同。从高等教育经费上来说,本科生教育同研究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强调本科生教育的同时可能会削弱研究生教育的力度,因此在扩大本科生教育的规模时,也要注重把握好“度”,合理地增加本科生的招生人数,从而相应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幅将十分明显,对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影响的权重也将越来越大,因此,把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纳入考察的视野将对以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4)该模型没有将政策因素作为指标进行考虑。从历史经验来看,政策因素会使研究生教育规模产生较大的波动,历史上既有因为政策因素而使研究生教育产生顿挫的现象,也有因为政策因素而使其呈现出大幅度扩张的现象。这种大幅度的涨落都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稳步发展,它从反面对我们的启示是:应从体制上规避政策因素的不良影响,避免出现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大起大落的现象,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正常有序发展。

标签:;  ;  ;  ;  ;  

未来十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硕士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