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181医院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术前进行下肢DVT量化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根据下肢DVT风险评估级别分层实施预防护理措施做好术前评估、观察,落实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490例经积极有效的围术期预防和护理,有1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DVT,发生率为0.2%,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8-0201-02
2003年12月~2015年12月,我科行髋关节置换术490例,通过早期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髋关节置换术490例,男220例,女270例;年龄28~94岁,平均65岁。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307例,强直性脊柱炎8例,股骨头坏死175例。
1.2 方法
下肢DVT发生的风险告知,做好术前检查,早期有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正确护理手段,切实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及宣教工作,观察术后DTV发生情况。
2.结果
本组1例患者因老年痴呆不配合治疗,在手术时发生肺栓塞,急行介入溶栓后放弃手术回家。
3.围手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因为该类患者疼痛,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很想通过手术恢复健康,但对手术的效果产生怀疑,因此我们医护人员要耐心向患者解释,高龄患者具有认知能力差、反应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特点,护理人员应以热情耐心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焦虑、不安、孤独、抑郁等情绪。可以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以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对其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讨论,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和手术护理计划,短期内获得患者信赖,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3.1.2全面评估健康状况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初步评估手术的危险因素,术前全套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谱)、胸部X线、心电图,60岁以上患者还要做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患肢深静脉血管B超。对糖尿病患者除严格控制饮食外,还应用降血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对于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注意呼吸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对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物,把血压控制到允许范围。60岁以上患者利伐沙班片10mg口服1次/日,术前1天停用。
3.1.3牵引护理 股骨颈骨折病人保持有效牵引,头或足部不可抵住床头或床尾,牵引绳不可随意放松,勿使被服压于牵引绳上。牵引重量不要随意加减。②注意保持患肢的正确位置,患肢保持外展30°~40°,足部中立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防止牵引针孔处感染,注意观察克氏针有无滑动,针孔处皮肤有无发红、渗出。每日用75%乙醇滴针孔2次。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④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可用毛巾或小被子覆盖下肢末端。
3.2 术后护理
3.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24h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及低流量吸氧,每2h测量生命体征并作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3.2.2体位护理 术后平卧,抬高患肢15°~30°,患肢下垫软枕促进静脉回流,无须外固定及其他制动,硬膜外麻醉术后6h即可翻身;翻身时双膝间垫一软枕,避免髋关节内收过度屈曲,以防脱位。
3.2.3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出血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凝块堵塞。如有切口敷料渗血过多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3.2.4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由于卧床和下肢活动的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术后要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疼痛程度和皮肤颜色、温度、感觉[1]。术后引流量<50ml给予利伐沙班片10mg口服1次/日,以加强抗凝作用。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活动足部和踝关节,帮助按摩患肢,避免膝下垫枕。尽量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及输入刺激性药物,以防止血管内膜损伤。同时鼓励患者早下地活动。
3.2.5其他并发症护理 ①每2小时翻身、叩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必要时行雾化吸人,防止发生肺部感染。②做好会阴部护理,每日行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防发生泌尿系统感染。③定时翻身、加强对骨隆突部位皮肤的护理,以防发生压疮。
4.功能锻炼
早期积极活动是预防下肢DVT的重要护理措施,术后第一天开始下肢所有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保持肌肉张力,足趾屈曲与背伸,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3~5次为l组动作,3~5组/天。术后3~7 天逐步加强主动屈髋屈膝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在不产生疼痛的情况下屈髋<90°,髋关节禁止内收、内旋。从卧位到坐位的转换,抬高床头坐起<90°,利用双手和健腿支撑,将患肢垂于床边3~4次/天,在无头晕情况下,坐于床边,双腿下垂,逐渐下床,由专人保护扶床头站立,10-14天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应有人陪护。护士应向患者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争取患者配合,因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窦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位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易发生静脉血栓[2]。
5.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髋关节疾病、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3]。DVT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通过护理干预和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和主动锻炼,除1例老年痴呆不配合治疗,发生DVT,其他均未发生DVT。因此护理人员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工作中,需要掌握DVT高危因素;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预防方法;监督指导患者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从而促进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顺利康复,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震宁,朱天岳,文立成,等.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术期特点[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5):426-429.
[2]钟益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J].浙江实用医学,2003,8(12):124-125.
[3]张秀清.老年全髋关切置换翻修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35-37.
论文作者:孙小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下肢论文; 关节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论文; 术前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