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迪论文_陈智超1,刘健2

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迪论文_陈智超1,刘健2

摘要: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对于出行的需求更为迫切,出行的频率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各个国家交通拥堵频发。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涨,道路与机动车数量不匹配,交通信号设施不完善等等都成为引发交通拥堵问题的推手。一些发达国家针对交通拥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透过这些针对交通拥堵问题处理的措施,在城市规划层面上进行讨论和思考,希望能透过合理城市规划理念和先进的配套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关键词:交通拥堵;城市规划;交通治理措施

1前言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机动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随着全世界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激增,道路的增长远不能适应交通需求,因此不论是国内外,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中的一大症结。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列为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亟待解决的“三大热点问题”之一[1]各国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常见处理措施

2.1交通拥堵的原因

交通拥堵并不是仅仅发生在经济发达国家,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也会发生交通拥堵的情况。经济发达国家发生交通拥堵主要原因有机动车保有量过大(如机动车数量超出道路承载能力),人们的出行频率较高(如经济活跃,出行需求多,公交网络不合理,转车次数多,),出行时长较长(如居住区与商业区较远,上下班距离过长),交通管理设备相对不合理或落后(交通路口红绿灯转换不合理,疏散及限行标志设置不合理等)。而经济落后区域交通拥堵主要是由于道路基础设施等不完善以及出行时长等问题导致的。总的来说交通拥堵得主要原因主要有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力不足,交通管理设施落后以及城市分区不合理增加出行频率等[2]。

2.2交通拥堵常见处理措施

各国针对交通拥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巴黎的“公交走廊”,伦敦的“拥堵费”,首尔的短期车牌限行,新加坡的高额交通处罚等等[3],有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各国对于交通拥堵的治理手段无外乎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改善道路情况,二是控制道路上机动车数量。

对于改善道路情况的措施各国的治理手段较为一致,扩宽道路,修建立体交通,单行道及限制左转等措施,如此一来再一定限度的避免了交通流线平面上的相交,解决了一部分交通瓶颈的限制。

但是对于改善道路情况的措施而言,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宽道路,无休止的修建立体交通等等,因为道路增长远不可能赶上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所以各国对于控制机动车数量上的措施相对丰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项。一、构建多个城市资源中心,减少单一市中心对城市周边辐射作用所形成的交通压力。二、营建公共交通网络,地上交通与轨道交通协同发展,形成便捷快速的交通网,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三、限制私人保有机动车的增长量,如限购措施。四、限制私人机动车的使用率,如限号行驶,收取拥堵费,收取高额车船税、调高油价等措施。

3.在城市规划层面上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讨论

综合看各国治理交通拥堵的各项措施,其中大部分属于城市规划的体系范畴,这就表明了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的急速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已不适用,所以寻找一个新的适合的城市规划体系才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日前,在一个专业网站上看到消息说,德国汉堡打算用二十年的时间打造无车城市,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对于城市规划者是一个考验,且对于它的成效还需时间验证。它们能够有如此大胆的设想,是出于它们对于在生态城市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德国埃朗根为例,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政策,降低了市民对于机动车的依赖,提高了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的使用率,营造了良好的交通氛围,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借鉴德国城市在城市规划一些先进的经验来进行我国的城市规划和相关政策拟定,对于缓解交通拥堵,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具有相当的意义。

3.1构建多个城市中心

改变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构建多个城市中心。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是由单一的城市中心逐步向外扩散,由于城市中心对于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会造成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压力,而多个的城市中心较为均匀的分配整个市域的辐射范围,每个市中心的辐射区域内机动车数量符合道路承载量,且该辐射区域范围不宜太大,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市民对机动车得依赖,同时可以减少市民的出行频率和出行时长。

3.2营建综合性的城市中心

多个城市中心应避免功能单一化,营建综合性的城市中心。综合性的城市中心可以提供较为平等的教育、商业、医疗资源和工作机会,而功能单一的城市的中心,容易形成特定时间段的交通瓶颈,造成单向交通压力剧增。以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为例,往往将居住区,商业区,科技园,娱乐城等等功能分开布置,形成特定的城市园区,如此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科技园区,工业园区至居住区的方向的交通有较大压力易形成拥堵,而节假日时期,居住区于商业去和娱乐城等方向易于发生拥堵,综合性的城市中心布置,避免了特定时段的交通高峰,缓解了交通压力。对于一些特殊的资源,如古建等旅游资源,无法形成均布,这种情况难以避免,却可以采用国家政策,如鼓励职工旅游淡季休年假旅游等措施,减少景区压力。

3.3构建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可以进一步降低市民对于机动车的依赖程度,进而减少道路上机动车的数量,营建良好的交通环境。以轨道交通连接城市交通重要节点由外向内建设,地面交通由内向外扩张,且依轨道交通各节点均匀扩散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构建手段。而对于交通网络的构建要综合考虑整个市域范围内交通的均匀分布,我国对于构建交通网络,往往也是依城市中心向外扩张,城市中心密布公交网络,轨道交通网络,而城市边缘地区分布较为落后,导致该区域对私人机动车的依赖过高,且在特定时段容易发生单方向高度密集型车流,造成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3.4慢行系统

建立健全慢行系统,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当前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关注程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主观上愿意选择自行车或步行作为主要交通模式,但是由于目前的环境问题的恶化,采用自行车或步行往往会吸收更多的机动车尾气或不良的空气,被迫依赖机动出车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政府关注慢性系统的构建,提升城市绿化率,形成城市绿道脉络,将会吸引一部分人选择自行车或步行出行,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机动车的数量,城市交通环境得到改善,政府将会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城市环境的建设中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对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仅仅单方面学习国外限购和限号等措施不能达到目的,尤其是在国内公共交通建设和市政基础资源分布远不及国外发达和合理的情况下,此举收到的成效更是不理想,这只是治标之法,即使取得了短时间的成效,也只是延缓问题发生的时间,当问题再次爆发时将更难处理。只有通过有效的城市规划手段让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降低人们对于机动车的依赖程度,才能彻底解决交通拥堵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1一02—04.http://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一240244.htm.

[2]刘晓,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3]王超,林清华.国际大城市交通拥堵社会问题处理经验借鉴——基于交通社会学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1,(1):50-54

论文作者:陈智超1,刘健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  ;  ;  ;  ;  ;  ;  ;  

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迪论文_陈智超1,刘健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