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再就业难在何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职工论文,在何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裁减冗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是国有企业自身生存的要求。在市场竞争规律面前,企业以商品竞争者身份进入市场,不再有政府的保护,不再有不同所有制待遇上的差别,国有企业只有放下身上的“包袱”,在市场经济的“商海”中放手一搏,才能获得发展。因此,裁减企业冗员,进行劳动资源重组,树立新型市场经营观念,采取竞争性市场战略,是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持续的经济增长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为什么下岗职工仍感到再就业难呢?从调查来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下岗职工普遍年龄偏大,35岁以上者居多,超过了一般招聘单位要求的就业年龄。大多数下岗人员在目前的劳动市场上仅年龄一项就已失去了不少竞争的机会和资格。第二,下岗职工的学历大多偏低,所掌握的技能也比较专一。许多人在原单位只是从事简单的组装劳动,离开原岗位后便再无一技之长,缺乏对社会其他职业的转向能力和适应能力。第三,下岗职工中女职工偏多,成为再就业的难中之难。不少女职工还好面子,对再就业单位比较挑剔,这使她们在再就业中较之男性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第四,下岗职工中还存在着陈旧的择业就业观念。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伴随着他们长期工作于国营单位养成的工作优越感,使他们本已不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缩小。第五,下岗职工面临我国就业总体形势严峻,并处于城镇新增劳动力与农村进城做工人员两大就业群体的夹击中。第六,下岗职工手中既无资金,也无市场经验,转向个体经营困难较多。
鉴于上述情况,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倾斜和社会扶助,不采取有力措施,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无疑是很困难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再就业安置又不能全部由政府承担,否则又会走回统包统配的大锅饭体制上去。这就要求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富余待岗职工找到新的就业途径,为其重新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出路,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再开发。这既是他们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需要。
为此,国家劳动部适时推出了“再就业工程”。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干预,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就业服务各项手段,重点帮助失业6个月以上的、基本生活无保障的职工和特困企业的富余职工实现再就业。1995年,“再就业工程”在全国全面推开。
1996年国家“再就业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地方政府正在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广开就业门路,使失业职工再就业和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社会就业渠道虽多,但下岗职工实际可选择的职业却比较单一:一是集中在第三产业劳动服务部门;二是集中在技术要求较低的部门和工种。这些工作普遍具有急、难、险、重、苦、脏、累的特点。由于上述职业岗位与下岗职工原有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形成较大落差,甚至巨大反差,使相当一部分职工望而却步,宁肯在家待业,或闲在企业里无事可干,少拿工资,也不肯从业于这些工作岗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职工端正择业观念的同时,提高职工的自我择业能力,缩小他们自身条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并能够分流于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岗位和职业,以提高他们的再就业率,形成劳动市场的良性循环。
提高职工择业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加强职业培训。职业培训的优势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劳动者掌握一种劳动技能或具备某方面的技术素质,从而将潜在的劳动力迅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如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将职业介绍与职工转业培训更紧密、更直接、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大大提高企业富余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