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调整职校布局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张家港市推进农村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港市论文,职业学校论文,骨干论文,深化改革论文,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家港市是一座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999平方公里,下辖26个镇,总人口82万。199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230亿元,财政收入达10.79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7.2倍和4.8倍。1994年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位。1995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百强县(市)第2名。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等30多项全国和全省先进称号,成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
在全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用抓经济工作的力度抓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日新月异。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近三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点来抓。全市骨干职业学校建设不断加快,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一是职教事业发展迅猛,职教体系基本形成。至1996年底,全市职业学校数由1991年的3所职业高中,发展到1所中专、1所技校、11所职业高中,并有7所完中和14所成人学校办有职业班。在校生规模由1991年的2752人增加到10382人。各类职业学校与普高招生比由0.52∶1,提高到1.6∶1,专业门类由25个扩大到50个。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45.40%猛增到89.48%。我市还充分发挥沙洲工学院的办学优势,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融初、中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与职后沟通,职教与普教渗透的,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骨干学校建设加快,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我市统筹规划骨干职业学校布局,除办好市职教中心(市职中)外,分四片每片建立两所骨干职业学校,构建起以市职中为龙头,以8所骨干职业学校为骨架,以部分完中、成人学校附设职业班为补充的职教新格局。其中市职中已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中,艺术职中已通过国标省重点职中评估验收。市工贸学校正在加紧建设,1997年将建成省重点职中,港区职中按国家级重点职中标准规划,今年完成一期工程。市外经职校、轻工职校、机电职校、旅游职校、技工学校均按省重点学校标准创建,目前上述学校均已初具规模。9所骨干学校的在校生数已占全市职教总量的68.8%。按设计规模测算,两年后将达到80%,大大提高职校办学的规模效益。
三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办学形成合力。骨干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上,除市职中由市办市管外,有2所实行市镇联办,6所实行镇办镇管。其余职业学校(举办职业班的完中、成人学校)均由镇办镇管或部门、行业、企业、团体单独办学。沙钢集团、牡丹集团、宏宝集团、振丰集团等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市建委、环保局、旅游局等部门,积极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从而形成了我市多元办学的新机制。
四是经费筹措渠道拓宽,保障体系日益优化。市、镇财政逐年增加教育经费预算的同时,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城市教育费附加、建筑教育费附加、人民教育基金、企业职教经费等多项经费的征收办法,确保职教发展有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积极鼓励发展校办产业,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增强学校自筹资金的能力。我市还形成了从人才市场招聘和招收沙工毕业生参加“3+1”进修,以充实专业师资的机制。建立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科教杯”考核等指标体系,为促进职业教育量质并举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农村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进程中,我们感到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大胆实践,加以突破,形成合力:
一、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强化统筹,科学规划骨干职业学校布局
1992年以来,我市进入了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总量上台阶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主体的工业正在向集团化、高新技术型方向转轨,积极投身国际经济大循环。具体表现在:一是规模上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截止1996年底,我市组建全国乡镇企业集团25家,省级企业集团77家,自建行业性集团21家。二是技术档次上向高新技术型方向发展。近5年来,围绕企业装备上档次、上水平,全市累计投资达212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用汇超5亿美元,形成了250家全部或大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企业。三是形式上向外向型经济发展。全市形成了以港口和保税区为龙头,“五区联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建办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80多家,其中超3000万美元的20多家。
为适应工业经济转轨变型过程中对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要,我市在加强市职教中心(市职中)、港区职中、工贸学校3所综合性职业高中建设的同时,在杨舍、西张、三兴、塘市镇先后建办了外经职校、轻工职校、机电职校和技工学校等4所以工科、经贸专业为主的规模型学校。各校专业实行相对分工,扩大了招生范围,稳定了长线专业。
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我市的第三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5%。我们除开设社会保障管理、物业管理、新闻传播等10多个新专业外,还建办了旅游职业学校,以适应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市集约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按照“重视一产、发展二产、稳定三产”的思路,目前正在加紧规划论证,拟再建办1所现代农业职业学校。
在调整骨干职业学校布局时,我们强化了统筹力度,注重科学性。在以炼轧钢、汽车制造为主要行业的沙洲片设机电职校;在以轻纺、皮革、化工等为主要行业的塘桥片设轻工职校;在以港口、保税区建设为龙头的后塍片设港区职中;在塘市镇建技工学校,为市属企业和塘市欧洲精纺城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在杨舍镇设外经职校,为省级经济开展区和全市外资企业培养外向型经济管理人才;在全国群众文化先进镇——兆丰镇,建办了艺术职中,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培训艺术服务人才。实践证明,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强化政府统筹职能,科学合理地规划骨干职业学校布局,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二、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动力,正确导向,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强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教育的责任,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职业教育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尝试,实行县、乡(镇)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经过1988年和1993年的两次完善和深化,我市职业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统筹、两级办学、社会参与”的办学新机制。在新建职业学校的批文上,市政府都明文规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目前骨干职业学校中,除市职中(国家级重点)由市办市管、港区职中和技工学校属市镇联办外,其余职业学校均由镇办镇管。镇办职业学校在自费生招生计划、与大中专联合办学、本镇初中学生升学、市统筹经费核拨、录用职校毕业生等方面给予优先,市政府还将各镇举办职业教育情况列入“新风杯”、“科教杯”考核内容,与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扩大了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统筹权和决策权,落实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责任,调动和激发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和自觉性。1993年以来,我市用于骨干职业学校校舍建设和添置完善实验、实习设备的1.1亿元,大部分由乡镇出资。乘航镇从1994年下半年起投资1800万元新建了工贸学校,三兴镇投资1200多万元易地新建了机电职校,兆丰镇举办的艺术职中投资近600万元,于1996年11月通过国标省级重点职中的考核验收。市港区职中在中兴镇和保税区的积极支持下,已完成选址和规划设计,即将易地新建。今年全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强骨干职业学校的校舍和实验、实习设备建设。
三、以强化专业建设为目标,突出重点,着力推进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
我们十分重视以骨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来推动学校建设全方位发展。一是加强骨干专业实验室、实习工场建设。市职中烹饪专业除校内有烹饪实习设备外,还在市区美食街开办了桃李轩实习菜馆;机械专业也将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投资150万元,新建机械实习工场,添置一批新设备。市艺术职中幼师专业有形体训练房2间,高档次的钢琴32台;工艺美术专业有6间功能不同的标准画室和校内工艺实习工场。旅游职校投巨资,建起了集烹饪、餐厅、客房操作室和形体房等于一体的港城旅游饭店。二是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非师范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通过“三年过三关”考核和中级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近四年来,我市先后引进、招聘了150多名专业教师,优化了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积极试行以专业科管理为主体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将专业科建成融管理教育教学、生产实习、创收服务于一体的实体性组织。市职中、工贸学校、艺术职中先后实行了这种管理模式,各专业科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并将工作实绩与奖惩挂钩,从而激发了中层领导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了各专业的集体荣誉感,使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有重点地加强专业设备设施、师资和内部管理的建设,一批骨干专业和骨干职业优势日益明显,它们的示范、幅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