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习过程的四条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条论文,途径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导学生再现过程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无意识的,有时尽管掌握了学习结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学习的过程是合理的,学习方法是正确的。有时,学生的思考及回答带有独创性,自己却对刚才所采用的思考方法和步骤无所认识,学生对于教师带领他们学习的各个环节更模糊不清。在这样状态下,学生掌握了学习结果只达到“学会”,而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仍然没有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即“不会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会展示合理的学习过程,用“再现法”体现过程的优化。
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海底世界》一课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时,是这样教学的:
问题一:这段写了海底的什么?有几句话?
问题二:找出能够说明“声音”的词语。
问题三:这些词语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排列?你能为它们选个“班长”吗?
问题四:“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一句与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
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明白了:这一句与后面的句子是总起分述的关系,先总说海底有声音,再分述每种动物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按理说,学生明白了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总分关系,掌握了学习结果就可以了。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满足,她接着问学生:“我们刚才是怎样学懂这段,明白句与句之间这一关系的呢?”这时的学生,对照着老师提的四个思考题,开始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再现理解的思路,得出这样的方法、步骤:
一读知句意(每句写什么)
二读抓词语(能说明句意的重点词语)
三读想关系(给重点词“排队”)
通过再现过程,总结出方法规律,这正是体现引导学生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二、允许学生尝试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探索其根源排除这些障碍。学生也正是在“寻根排障”的过程中,通过尝试错误,由已知到新知,进而获得正确的智力活动的方法。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勇于帮助学生剖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在获得正确结论的同时悟出科学的方法和规律。
《一条军毯》一课,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学习用“段意连接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位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师:这篇课文我们理清了层次结构,也知道了各段内容。课文我们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呢?
生:几个段的段意合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少奇同志在行军宿营时,让战士们住好的房间。少奇同志在破旧的草棚里工作,把大衣盖在了警卫员身上。少奇同志把“我”送去的军毯又盖在了我身上。
师:你们听出有什么问题吗?
生:她读得罗嗦。
师:原因在哪儿呢?这样完全照搬段意来概括主要内容,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段意必须是完整的句子,而主要内容是一段话,应该考虑上下句的连接。
师:谁能试着修改一下。
生:刚才她读的三句话,把后两句“少奇同志”改成“他”。(学生将改后的主要内容又读一遍。)
师:这几件事,都可以看出少奇同志怎样?
生:关心战士。
师;三件事看出他关心战士一次比一次怎样?概括主要内容时要不要体现这一点?再想你们第二次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体现出作者写这三件事的顺序。
生:可以在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中加上“不仅……还”、“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逐渐悟出自己所用方法的不足,掌握正确方法。
三、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尽管教学活动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都是发现的活动,但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也就为学法的迁移创造了条件。发现,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发现,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趵突泉》一课开头有这么一句话“现在单讲趵突泉。”这个句子怎样理解呢?有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讲第一小节,老师问:作者为什么说“现在单讲趵突泉呢?”学生经过思考,产生了三种答案,(1)作者就看到了趵突泉。(2)作者就喜欢趵突泉。(3)作者首先看到趵突泉。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出示结果,而且告诉同学们:这个问题先留着,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待到第二自然段学完了,老师让学生读这段的结尾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然后问学生:现在我们再理解“现在单讲趵突泉”这一句,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此时学生悟出:济南一半的美都在趵突泉,它可以说是济南的象征,济南的骄傲。所以,作者“单讲趵突泉”既不是说它是“单一”的,不是“之一”,而是“第一”,这时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老师相机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现在单讲趵突泉”这句话的?
生: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单讲”。
师:这只是理解了表层意思,真正理解它的含意的方法是什么?
生:当我们学到第二自然段,理解了“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一句之后,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理解的。
师:对!那么想想看,这是什么方法?
这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猛然醒悟,从而发现“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阅读方法。
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师注意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延伸,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带领学生对学习步骤进行探讨,各抒己见,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詹天佑》一课的“开凿隧道”一段,有位教师这样带领学生理解: (1)独立阅读,思考:“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开凿方法有什么不同?(2)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懂这部分的?学生兴趣盎然。自学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讨论时,积极热烈。有的说:我先找出了描写两个隧道的开凿方法的句子,读读就理解了。有的说:我先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艰巨在什么地方,再根据困难看詹天佑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的说:我采用了边读句边画图的办法,理解了詹天佑根据情况不同所采用的不同的开凿方法。大家各抒见,通过交流互相补充,找出了重点段中理解重点句的途径,达到了方法的“求异”。教师抓住时机,又追问学生:这三位学生采用的方法哪种更好一些呢?自然,第三位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直观理解,方法更巧妙,这样在交流中不仅“求异”也达到了“求佳”
以上所谈的四条途径是加强学法指导的初级阶级,是在让学生“入套”。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还应该探索更新的学法指导专题,即研究如何让学生逐渐“脱套”,这是我们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寻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应该允许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基础、个性特征的行之有效又操纵自如的学习方法,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给学生建立一个有关该学科的小型图书室,而是要他们独立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标签:趵突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