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_袁卫华

浅谈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_袁卫华

新疆兵团第一师十三团红桥中学 843304

一、什么是创新素质

创新是什么?一般的社会科学认为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精神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创新意识是指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人格指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发散性思维,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的创新过程来实现。创新过程体现对事物的要素分析、结构设计、功能开发、效能评估、管理控制、应用推广等各个环节中。创新观念的形成、创新方法的掌握、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情感的激发等创新素质过程本身,都是一种创新过程。脱离新过程来培养创新素质,只是一句空话。

多样化的创新对象决定着多元化的创新素质要求。我们知道,创新对象(客体)是人所要加工改造的各种事物,包括各种观念、知识、方法、方案、模式等等。要创新,首先必须对所加工改造的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深入的学习与实践,了要事物的要素、结构、功能,掌握其变化规律。其次,不同的创新对象对创新主体(人)的要求也不同。我们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者的创新素质要求应有所区别。

二、怎样培养创新素质

1.更新观念。

更新观念很重要。在我国,千年来的应试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的,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是制约创新素质培养的一大障碍。好在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这一点,素质教育不断地得到重视并发展壮大,让创新素质的培养有了发展的空间。在更新观念时要注意这几点:(1)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让学生明白,不是只有学习好、成绩好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社会需要各样的人才,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干不同的工作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学生成才的标准是他们掌握了多少未来工作所必须的能力,而不是接受了多少书本知识。(2)树立正确的教学法。学生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教学法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态度、精神和创造力。教学法的方法、内容、时间、环境要多样化,张扬以追求未来成功与不断创新为主要目标的“超越式”教育价值观。(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韩愈曾在《师说》中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凡是能传授知识去解惑、作出榜样的都是较好的教师,以及计算机都有可能成为老师。

2.改革课程与教材体系。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努力实现“六化”:(1)课程多元化;(2)课程的实用化;(3)课程的人性化;(4)课程生活化;(5)课程的综合化;(6)课程的现代化。

3.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是教与学。可偿试探讨如下一些新的教法与学法。

(1)专题讲评法。将内容分为一个个专题,所有专题均由学生自己备课,轮流讲解。备课前可以问老师、同学及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讲后再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补充。该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表达评价等多种信息培养与教学技能,较适合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高年级学生。(2)项目开发法。这是一种研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它以一项目的开发研究为目标取向,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成测试、自我优化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科研作风,掌握科研方法,取得科研成果。该法在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法中运用较多。(3)自主构建法。通过提供可以自由探索、自主协作、会话、讨论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兴趣、特长与外在的社会需求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行安排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包括网上资源),自主讨论,以掌握最新信息,重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多媒体宽带网在校园的普及,自主构建法将成为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法。

4.加强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的本质是通过活动使实践主体的创造力、兴趣、知识水平、个性品质等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同时又丰富、发展实践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与创新潜质。让学生的创新体验,其主要来源有:(1)在学习活动中尝创新;(2)在科研活动中致力创新。使学生能发现创新领域、寻找创新课题、树立创新目标、运用创新方法、开展创新研究、总结创新成果,从而全面培养创新素质;(3)在开发活动中瞄准创新。高年级学生可承接一些项目开发任务,从中培养运用新科技、设计优化方案、创意精品的能力;(4)在实习活动中勇于创新。实习中,要鼓励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创新方法迅速转化为创新能力。

5.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的营造方法与调控目标要重点抓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优化课堂信息环境,使每堂课对每个学生都有启发和帮助。(2)优化图书资料服务环境,有多种中外书刊供师生查阅。(3)优化专业前沿信息的发布环境,各种专业讲座经常化。(4)优化网络信息环境,学生可以自由参与远程学习与讨论。(5)优化社会舆论信息环境,通过校报、校刊、校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宣传窗等给师生的创新予以及时表扬奖励。

论文作者:袁卫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  ;  ;  ;  ;  ;  ;  ;  

浅谈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_袁卫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