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学”与“用”的无缝对接——基于四川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美术学院论文,产业园论文,产业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多依托高校,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又多“困”在高校,许多创意作品只能作为“作品”,而很少有产业化的“产品”出现。这就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学”与“用”的脱节现象: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文化创意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他们作品也找不到合适的买主;另一方面,许多文化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潜在市场得不到有效开发。立足这一脱节现象,本文力图探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学”与“用”的无缝对接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普遍问题;二是高校人才与社会对接方面的问题。 1.培育人群窄众化 所谓窄众化,主要指的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多为艺术人才,而艺术人才大多为高校提供,高校提供的艺术人才又多为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其他领域人才提供比例较少。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机构少,人才自然不会多。这是培育人才总基数层面上的条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1)人才基数少 厉无畏认为,我国创意人才的现状,首先表现在两个缺少:缺少高端原创人才,导致原创作品少;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在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建立、价值的挖掘等方面都还很不理想。其次表现在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是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不合理。年龄上,40岁以下的中高级人才比重较小;专业结构上,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2)专业领域窄 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的产业,而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下,几乎只有高校的艺术人才才会接触到文化创意产业。如果将二者结合,将市场相关专业的人才与文化创意相关专业交换一段时间学习,互相学习各自不熟悉的专业,互相补充自己没有涉猎过的知识,不仅市场人才会将创意作品卖出去,创意人才自己的双手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产业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真正在市场化的路线中走得长远。 2.创意教育有待提高 就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与国际上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动漫产品仍存在“制造”大于“内容”、重“引进”轻“原创”现象。其实,我国的动漫制作水平堪与世界一流媲美,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迪斯尼的重要动漫加工基地。但在动漫产业链中,我国时常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动漫基地,目前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员工收入最高的动漫公司,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为国外客户做加工。有海外客户下订单,提供故事、剧本、制作要求以及资金,国内动漫公司只是负责加工关节。由于缺乏原创产品,只能为海外做加工,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获得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拿一流的技术赚点廉价劳动力的钱”。 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拿动画产业为例,电影院公映的影片、票房最高的影片一般都是好莱坞、迪斯尼等国外先进动画制作机构所生产。这类单位有着全美、甚至世界顶尖的创意人才,所以在动画片出口时,具有创意产权的单位总是能获得高收益,而处于生产环节的单位受益寥寥。 3.从学生到创业者差距太大 在高校的学生由于环境限制,通常与社会接触不是非常紧密。而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要找到对口工作,就需要走向市场。但是市场怎么找?这成为困扰大多数学生的一个问题。学生急切需要一个平台,既能让自己学到知识,又能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作品产业化,这样一个平台在我国是较少的,在现有的条件下,学生就要自己转换身份,自己变成创业者,为“作品”变“产品”找出路。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距离创业者的身份转换还有一定的距离。 4.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多为高校培养,但很多高校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创意产品市场化体系,大多数学生的作品被当做“作业”。然而,高校人才济济,其中的“作业”不乏质量高的、可以产业化运作的,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平台,让这些高质量的“作业”产生应有的市场效应。如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学”与“用”的无缝对接,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川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有益探索 作者近期对四川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这个园区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值得学习和推广。 1.川美文化创意产业园简介 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微型企业园是四川美术学院创办,由政府和社会企业支持的,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企业类别的微型企业园区。 园区企业主体全部由大学生组成,可以来自重庆任何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均可,但毕业生须毕业两年内。 园区性质属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即培养新开始创业的学生,培养成熟/孵化成熟后即可自己走出去创业。每个企业创办后都是独立的法人,学校只是提供场地等服务性的帮助。园区主要由川美学生处就业中心管理。 园区用途:在校生和已经毕业两年之内的学生可以把园区当做作坊,生产、加工都在园区内进行;同时,也可以将园区直接作为店铺,将产品在店铺里直接展出,迎接顾客。 园区内大学生创业支持:资金支持、专业技术指导、社会关系资源、政府财政补贴等支持。 2.川美园区人才培育机制的创新点 川美文化创意产业微型企业园在缩短高校人才与企业人才的距离的培养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走出校园——高校向社会过渡机制的创新 川美的文化创意产业微型企业园采用的是一种“孵化园”的形式,即对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培养、支持,等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及产品的市场化达到社会人才的水平,即可以走出“孵化园”,真正独立地走向社会。 在培养学生向社会过渡方面,学生获得了大力支持,包括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以文化创意产业微型企业园为平台,支持方面包括资金、场地,以及专业指导等。 资金方面:首先,政府每年给园区拨款100万元用于园区场地等补贴;其次,国家一次性给园区每个创业企业拨款三到五万元的创业专项资金,且公司注册资金实行任缴制,这是对创业企业的资金支持。 技术指导方面:学校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老师,园区的大学生可以免费得到专业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使产品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这里所说的质量更主要的是指创意及文化方面的质量。 市场化方面:由于园区受学校直接管理,所以学校在产品的市场化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必要的社会关系资源,通过学校的纽带,完成高校学生向社会人才的对接和过渡,进而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这样一个园区,既缩短了学生与创业者身份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效率。 重庆市有关领导曾对川美园区这样评价:对学生而言,可以实现边读书、边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也是一种勤工助学的好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把老一辈勤工助学的优良作风继续在大学、在学生中发扬广大,借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业,为毕业以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对社会而言,可以提高文化类微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可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2)产品产业化——市场对接机制完整 关于这一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川美文化创意产业微型企业园本身就是一个市场,顾客可以直接到店买货。大学生通常在空余时间,自己来店铺接待顾客,而学校提供的社会资源企业也可以直接到店看货,确定合作意向。在对川美的调研中,有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园区的市场化中,已经有厂家和其达成合作意向,由学生设计服装的款式,由厂家生产,最终投向市场。第二,川美为学生提供的园区相当于一个平台,学校还充分考虑到了在校学生社会资源少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社会企业资源。园区相当于一个纽带,把学生和社会企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园区里就得到锻炼,为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做好准备。 当然,川美文化创意产业微型企业园由于刚刚起步,园区还没有吸引过多的人才入驻,但是这种模式现在已经显露出可行的端倪。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的思路创新 针对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路创新。 1.大众化培育人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口相当大,而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培育人才的基数不够多。这就要求大众化培育人才。 (1)鼓励和支持培育机构的创立及发展 川美文化创意产业微型企业园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典型个案,我国其他地区也可以借此模式设立创意产业人才培育机构。 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同样需要一些基础设施配备,而高校不但有场地、设施设备,还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所以,依托高校发展文化产业是一条必经之路。但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又不能完全依托高校,应该鼓励个人小微企业发展,形成以高校为带动支点,以小微企业为支撑的多元化培育机构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创意产业人才主要依靠高校,川美的模式可以既培养专业人才,又培养非专业的“兴趣人才”,这样,就最大化地培育了有可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使潜在的人才基数增大。 (2)鼓励和支持精英人才大众化 创意产业,顾名思义,创意是最主要的。美国所大力发展的版权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分别是音像业、电影业、软件业以及出版业,正是依托于美国自身所具备的雄厚的知识出版、大量的创意人才以及全球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条件。这里所提出的精英人才大众化,指的就是在创意产业方面的精英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基数大、精英化。我国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很多人的创意被扼杀在摇篮里,让专业的人才更专业,让专业的人才越来越多,正如裂变式传播的原理,才会发展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提高市场意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艺术专业均以艺术教育为主干课程,很少涉猎市场化方面的课程,而创意产业又是一个需要走产业化路线的文化产业,所以市场相关课程应该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电影本身是一种文化创意作品,而好莱坞则在文化创意“作品产业化”的过程中将这种作品的市场效益发挥到极致。据统计,在1990年代初期,在世界所生产的4000部故事片中,好莱坞影片只占其中数量的不到1/10,但是却占有全球票房的70%。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化努力,如今,美国电影几乎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好莱坞无处不在,其最耐人寻味的结果是在世界上不少地区,美国电影已经不再显得是“美国”电影而成为电影的代名词,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美国的大众文化甚至不像是一种进口的东西……”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已经变成了一个世界”“我们正在变成一个好莱坞星球。” 占据全球市场的好莱坞获得的利润是惊人的,而好莱坞电影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还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这就需要我国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时候,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懂市场的人才,将文化意义传递出去。 川美在这一点上有所动作,开办了创业实验班,旨在培育有“创业梦想、创业准备、创业条件”的孵化团队。据了解,此前,川美就专门组织了“大学生创业实验班项目评审会”,面向全校选拔具有创业意向、创业潜质,并有创业准备的学生,加入创业实验班进行重点培养。共有40余支学生团队参加,创业项目包括工业设计、手工艺、服装、网站设计、雕塑设计、动漫设计、摄影等多种类型。各项目负责人制作了详细的创业项目计划书,从产品、服务、对象、行业、渠道、资金、成本、团队等方面做介绍。 在高校提高市场教育比例和水平的同时,高校人才也应该自发地让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市场化道路,走向社会,提高市场意识。 3.产业园区配备市场运作专员 除提高市场意识教育外,还可以对产业园区进行市场化具体实践操作。如在产业园区配备市场运作专员。在文化创意园区内,文化要形成产业,不但需要设计师、工艺美术家、创意策划人,还需要擅长将其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即所谓的“新媒介人”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书商、文化公司经理等),他们对艺术熟悉,又有很强的商业运作能力,不仅能够直接将艺术品推向市场,而且还能够促使创意向传统产业等多方面渗透,进而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转化为企业家的经营资源,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考虑到专业人才可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操作市场部分,在产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设置一个专员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其中,市场化运作专员是直接和产业利益挂钩的人员,所以这一个部分的控制人员一定要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市场前景判断力、市场化操作力等各种能力,让各类人才整合,形成整合力,提高产业的竞争水平。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增强国家软实力,最终也要靠人才。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创新人才培育体制和机制,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学”与“用”的无缝对接,才能有力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论文化创意产业“学”与“用”人才的无缝联系--以四川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_四川美术学院论文
论文化创意产业“学”与“用”人才的无缝联系--以四川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_四川美术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