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时俱进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2)06-0001-06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品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与时俱进,推动哲学社 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新时期需要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科学, 大家对此讲得非常多。但是与时俱进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着 力点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个人体会,要做到与时 俱进,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当前世界发展的实际,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 内在规律,具备科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具体说来,要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与时 俱进,有三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要有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眼光;二是要有面向世界的 国际眼光;三是要有注重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或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眼光。
一、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具有问题眼光
以问题为中心,重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重视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是 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科学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的,这是一条普遍规律。自然科学如此,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从哲学的观点看,问 题与矛盾是密不可分的,矛盾的产生、积累与激化就导致了问题,因此,问题就意味着 矛盾,问题中包含着矛盾,一个问题往往包含着多重矛盾。而解决问题也就是解决矛盾 ,由此推动科学认识或科学研究的进步。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密切相关。爱因斯坦曾经 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 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 需要有创新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当然,我们所讲的“问题”主要不是指一般的、抽象的问题,而是指与时代紧密联系 的,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促进社会文化进步,从而 对时代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以问题为中心,就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 要重视一般的理论研究,更要关注现实,特别是要关注和研究时代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几次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要研究战略性 、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现实、深入实际、深入群 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我理解,这正是在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风。
研究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马克思曾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世界 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问题就是 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 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这些论断多么精辟,多么深刻!通过对时代和社会发展中的 重大问题的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家就能够透彻地分析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而 认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特点、了解其发展的脉络、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由此促 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正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解决问题,促使了人类认识水 平的不断提高,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客观 规律。
以时代问题为中心,既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科学认识态度和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发 展史印证的一条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研究当时资本主义时 代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列宁主义的“一国胜利论” 和“新经济政策”是在探索和解决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过程中诞生的。在中 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三次飞跃,不断达到新的境界,也是与我们党解决不同 时期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相联系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不同历史时 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如中国革命道路与前途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思考,并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才有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
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研究现实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才可能有活力,才能向前发展。哲 学社会科学家如果不关注现实,脱离时代,对时代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闻不问,就必 然会妨碍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或使之误入歧途。譬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 大成者,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他,称其和歌德“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 斯山上的宙斯”[2]。但是,由于黑格尔哲学纯粹思辨性的特点,其庞大的哲学体系内 存在着本末倒置的深刻矛盾,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它内在的局限性日益暴露 ,特别是无法回答当时时代提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这一重大课题,结果很 快就走向衰落。
历史证明,哲学社会科学要获得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必须始终关注社会生活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家 对时代问题、社会问题的研究,也就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新学说。只有以问题 为中心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 ,从而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眼光,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通常说,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同样,不能善于抓住问 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也很难算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科学研究,就面临着研究什么问题的选择。与 时俱进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一种体现一定价值取向或主体选择的 进取意识。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以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标准和导向,选择我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在有许多重大的理论 和实际问题急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比如,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在20世 纪70年代,我国的基尼系数不到0.2,2001年为0.39,接近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也有 人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4),而美国也只达到0.42。改革开放才二十几年,贫 富差距就拉开这么大,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现阶段没有一定的收入差距,恐怕 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差距过大,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是治党治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 和解决办法,迫切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又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多元化了,人们的利益多元化了,由此引 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这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与自由,使人们的生活 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由此带来了诸多的 社会问题。这同样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此外,还有像经济 全球化与我国面临的机遇、挑战问题,入世与我国各行各业的对策研究问题,社会可持 续发展问题,就业问题,城市化问题,阶级、阶层和剥削问题,扩大和培育内需问题, 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问题,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新形势下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执政党问题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以及国际局势发展 走向问题,等等。有些问题表面上看是历史问题,其实是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比 如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基地,研究清史不仅仅是为了把历史 描写清楚,而且有为现实服务的方面。我们现在的一些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疆界划分 、江河治理等,在清朝历史上都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清朝有一万多幅地图在故宫 和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面沉睡着,没有人开发、利用,外界不知道,很可惜。这些问 题都突出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哲学社会 科学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赢得人们的重视与尊敬,哲学 社会科学才能与时俱进、发展繁荣。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离不开已有的理论的指导,但在研究过程中,已有的理论往往显示 出局限性,因此,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进行理论创新。这就要求哲学社 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迷信前人的理论和权威,在必要时要敢于向 他们挑战。教条地对待已有的理论,或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不可能进行理论创新, 不可能很好地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
二、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具有国际眼光
具有国际眼光,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观察和研究问题,其本质上还是问题眼光,这 是由现代社会的国际性、全球化的特点所决定的。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同样也应如此。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眼光 ,应该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也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做 到与时俱进。
要用国际眼光来观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方法论之一。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 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 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3]马克思用国际 眼光来观察和认识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方法。此后,突破过去封闭的 、狭隘的视野,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用国际眼光来观察和研究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 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列宁用国际眼光来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提 出了一国或几国可以率先在帝国主义的薄弱链条中取得胜利的理论。毛泽东的三个世界 的理论,邓小平的关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的科学判断,都离不开国际眼光。
具有国际眼光是当代世界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 区域化、市场化与信息化已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 特征。无论是自然地理的限制,还是社会心理与体制、制度的藩篱,都已不再成为各国 、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碍。这一方面导致了许多全球性与全球化问题的产生, 另一方面也使各国、各地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强,对我国来说,现在不仅外 部世界发生的许多问题往往会影响我国,而且国内许多问题的发生,往往具有外部世界 的因素,问题的解决也往往离不开国际的合作。时代发展的这一新的特点,更要求我们 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眼光,站在世界的高度来观察、分析和研究 问题。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只顾埋头研究本部门、本地区、本国的事情, 而罔顾国际上发生的大事,或对国外的学术研究发展的动态不了解,是很难大有作为的 。我国古代曾有这样一副对联教导读书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二十多年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环境, 没有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国际眼光来观察、思考与研究问 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我们用国际眼光来观察和思考时代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仅能更准确、更全面地 把握有关问题的实质,而且更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从而更好 地做到与时俱进。
具有国际眼光是我们学习和借鉴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国外 的交流,特别是要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必 由之路。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就必须努力学习和借鉴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江 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曾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又面向 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 果”。这应该是我们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不仅自然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哲学社会科学 的许多研究领域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是在研究方法、能力、水平上,还是在研究的 深度与广度上,都同国外的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说过, 我们承认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发达国家落后了。现在我们也应当承认哲学社会科学就 其可比的方面也比发达国家落后了。的确如此,我们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封闭,禁 区很多,夜郎自大,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不了解,在科学研究上缺乏国际视 野。与过去相比,我们今天有了好得多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说过去我们受时代条件 的制约,想学习国外而办不到并因此感到遗憾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如果还缺乏国际眼光 ,不能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那就真的应该感到惭愧了。落后并不是可耻的事情, 糟糕的是,落后却茫然不知或自以为是。鲁迅先生就特别强调对国外好的东西、先进的 东西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要具有国际眼光,学习和借鉴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要求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对外开放,特别是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的改革,从 而不仅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而且 特别是使他们能够采取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思想文化成果。做到这一点,需 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和胸襟。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多地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让我们的学者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上自由地往来,真正做到“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 界”。当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文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必须与我国的国情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扬弃”的态度,坚持批判与继承的统一,决不 能搞全盘吸收、生吞活剥。
三、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具有综合眼光
当前,学科发展呈现跨学科、多学科交叉乃至综合的趋势,不仅许多新兴的学科是边 缘学科、综合学科,而且传统的学科也朝这一方向发展。比如,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 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与教育、人才、法律制度、市场、社会心理等有密 切的关系。传统的学科如哲学,也日益同经济、历史、科技等学科研究相结合,出现了 经济哲学、历史哲学、科技哲学。
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由科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和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当今社会已越来越融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国家之间、地 区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越来越强。这就使我们研究的对 象更加复杂化、综合化,要对其进行透彻的分析,仅靠某种单一的学科是很难做到的, 必须进行跨学科甚至多学科的研究。比如,前面所提及的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就涉及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它既与我国各地的自然与社会历 史条件有关,又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政策、世界形势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发展状况等有 密切的关系,因此,它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光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肯定是不行 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进行经济、政治、历史、法律、文化教育等 方面综合的研究。又如,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仅用经济、法律和教育的手段,恐怕 也是不够的,因为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还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其他许多问题, 如前面所提及的,如果不能对它们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的研究,我们就很难透彻地了解这 些问题并予以解决。所以,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研究和解 决社会问题的需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强学科的交叉融 合,本质上同样也是问题眼光,这是因为,学科是对过去的认识的归纳和总结,而学科 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与解决问题,问题复杂化了,学科建设就必须 体现这一要求。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克服单一学科局限性的要求。学科的分门别类与专业化的发展 ,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当代,由于研究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综合化,专业化的学科在 研究综合、复杂性的问题时,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反过来又会制约该学科自身 的发展,进而影响该学科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学科建 设就片面强调专业化,甚至被行政化了,忽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妨碍了学科 本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科之间 的交叉融合不仅是研究对象新特点的要求,而且也是学科本身健全发展的需要。
学科的交叉融合已越来越成为创新的重要条件。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对 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就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 民族的灵魂”[4]。学科的发展、理论的创新无疑是我们当代创新的表现之一。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早已成为创新的重要条件。早在1873年,恩格斯就曾指出,“在 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5 ]现在,由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产生创新性成果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我们注意到, 科学理论创新,可以在某个单一学科的领域之内实现,但更多的理论创新是跨学科和学 科综合研究的结果。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仅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 材料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涉及语言文字处理技术、管理技术以及市场的开 拓,等等。同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所取得的许多创造性的成果也往往多是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者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
从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哲 学社会科学的内部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其次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渗 透,再次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已越来越离不开利用自然科学的成就、提供的手段以及开辟的新的境界来开展其研究工 作,来丰富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维、视野和研究方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反映了这些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我们的学科建设应体现这一新的趋势,彻底改 变过去片面强调专业化的做法,坚决摆脱或纠正不科学的行政干预,根据社会发展的新 的实际和各门学科的具体特点,加强和推进学科建设。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更好地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
以上我谈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应该做到的三点。当然,要做到与时俱进不只是这 三个方面。但在我看来,这三点是当前特别要强调的。除此之外,在理解与时俱进时, 还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其 本质就是指人们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其立足点必须是与时代的步伐、进程相一致 。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要敢于突破前人已有的认识。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无视社会的新变化,教条主义地对待已有的理论。固 步自封必然会落后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与时俱进背道而驰的。当然,解放思想不 是无原则的思想和行为,不是随波逐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会背离我国的实际,就不可能发挥它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面的功能,其本身也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 ,是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实际,研究新问题,要勇于创新 ,善于创新。正如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已有的成果一样,与时俱进也绝不是否定过去,而 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在继承的前提和基础上的创新。那种认为与时俱进就是要否定 过去,与过去决裂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在关注现时代的问题、关注世界的时候,不能 忽视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
第三,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与 时俱进,其主旨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研究时代提出的突出的问 题,从而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如果急功近利,甚至把急功近利当 作与时俱进,那就必然会导致学风的浮躁,学术研究的庸俗化,从而妨碍哲学社会科学 的健康发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有长远的打算,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收稿日期:2002-11-01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