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422000
【摘 要】目的 探究血液生化学检验应用于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此次28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接收到白血病患者,根据病情急慢分为A组(急性)和B组(慢性),每组14例,再选择相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14名健康人归为对照组,对三组实施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并对比三组的检验结果具体情况。结果 A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数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水平全部高于对照组,A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数量高于B组,B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数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生化学检验用于急、慢性白血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综合的了解病情,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关键词】急慢性白血病;血液;生化学检验
白血病属于血液疾病的一种,引发白血病的主要受遗传、病毒、化学、放射等原因影响,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机体健康,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等。据相关研究显示,该病尽早发现尽早诊断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死亡情况[1]。因此,本次主要研究了血液生化学检验应用于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价值。详细研究内容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28例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接收到白血病患者,根据病情急慢分为A组(急性)和B组(慢性),每组14例,再选择相同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4名健康人归为对照组。A组男患8例,女患6例,年龄21-59岁,年龄均值(41.3±3.6)岁;B组男患7例,女患7例,年龄20-57岁,年龄均值(39.7±4.2)岁;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3-63岁,年龄均值(42.7±3.7)岁。三组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三组研究对象均空腹采血5毫升,应用通道血小板聚集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血小板计数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数据全部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和统计,用均数±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百分比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A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数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水平全部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数量高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数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白血病的病发和血液恶性病变存在密切联系,该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而引起的。该病患者的细胞会受到凋亡限制、分化阻碍、增殖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造血组织以及骨髓内增多,同时也会入侵其它的一些机体器官以及非造血组织,从而导致造血功能异常[2]。临床表现主要有骨骼疼痛,淋巴结、脾、肝肿大,感染发热、出血、贫血等。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白血病病发率逐年提高。该病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染色体异变可能引起白血病的概率要高于健康人;第二,电离辐射也极有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而长时间和放射线物质接触也会提高病发率;第三,化学物质也极有可能引发白血病,如过长时间和苯以及其衍生物接触,白血病病发率要显著高于其他人[3]。据相关研究显示,白血病病情的加重和血液出现恶性病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在此次研究中,根据病情急慢分为A组(急性)和B组(慢性),每组14例,再选择相同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4名健康人归为对照组,经过血液生化学检测显示:A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数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水平全部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数量高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数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白血病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全部高于正常人,是由于患者机体内细胞受到了严重损害,释放出大量促凝物质,导致静脉中产生血凝现象,纤溶系统活性增加,进而分解凝血因子。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细胞膜受到损伤后,对应的组织会渗入到血液内,释放受损的组织因子,进而增加内皮细胞膜组织和与单核细胞因子,增加凝血功能。慢性白血病的细胞膜受到损伤程度会低于急性,没有发生显著的纤溶和凝血现象。白血病细胞中存有较多的促凝因子,和组织凝血因子作用相符,进而将外源凝血系统激活。白血病细胞浸润健康细胞将促凝因子释放至血液中,进而出现高凝症状,情况严重还会出现血栓。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主要是基因突变所致,而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则是骨髓造血能力减弱。而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产物,能够判断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具体情况。纤溶酶将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溶解,并产生D-二聚体,D-二聚体提高表示机体凝血系统与交联纤维蛋白被完全激活。出现继发性纤维溶时,若先出现凝血酶再出现纤溶系活化,这时血浆内的D-二聚体指标会提升。
综上所述,血液生化学检验应用于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诊断中,可以诊断出患者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能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妍妍,杨超,王增兰,等. 40例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2):325-326.
[2]王丽斌,于远军,姜丽杰,等.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4):2071-2072.
[3]陈佳敏,朴颖实,田澄,等. 急性未明系别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10):749-752.
论文作者:伍美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血小板论文; 白血病论文; 白血论文; 生化学论文; 统计学论文; 时间论文; 血液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