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外贸增长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异同

经济运行在相当程度上受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之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效益即投入产出率的高低乃至市场的兴衰,均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在摆脱了多次剧烈震荡以及由它造成的危害之后,已进入到一个快速、平稳运行的时期。但是,这一局面能否长期保持下去,不再面临大上复又大下风险的威胁,这也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集约型增长代替粗放型增长,应是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

国民经济包括三次产业的各个部门,外贸也在其中。所以,外贸增长方式这个概念已寓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之中,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然也包括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仅从这个方面看,似乎没有单提外贸增长方式的必要。然而,鉴于外贸在经济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自身运行特点,单独考察外贸增长方式的现状和转化,还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

一国的经济运行可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国内经济运行,二是对外经济运行。前者立足于国内市场,后者则着眼于国外市场。但是,国内外市场存有重大差别,是不可等同看待的。通常说,宏观调控要善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表达了这层意思。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差异,不但表现在供求结构、货物的价格和价值方面,还突出反映在货币和汇率上。国际市场具有特定的游戏规则,具有不同于国内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轨迹。所以,单从其与市场的关系而言,外贸增长方式又有别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提出,它着意于各个产业的共同点,比如它们无例外地都依存于国内市场,因而具有一般的性质。外贸增长方式这个概念的出现,则有依存国际市场的特殊意义,因而也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早在199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隔9年,即2004年底,同一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不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重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不是无缘由的。问题在于,一方面,这些年,特别是加入WTO后的3年间外贸迅猛增长,外贸依存度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际市场亦充满诸多贸易摩擦和经济风险。显然这是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市场方面的反映。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无论进口或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均高居第3位。在这种情形下,我国致力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乃明智之举,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我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途径。

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应优先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者紧密相联,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将促进外贸增长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因为,外向型产业,包括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在内,从投入到产出都依赖于国内基础产业的支持,并同国内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具有多方面的联系。无论投入或产出的调整还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产业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可靠的基础。另一方面,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将带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同样的变化。因为外向型企业群体的兴起经常伴随着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也便于通过国际市场吸纳异常珍贵的稀缺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这些都必将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带动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所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亦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必需,可以说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需求。简而言之,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相互促进的,或者说是互为因果的。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外贸在经济运行中处于优先地位。就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格局而言,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要重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处于优先地位。这是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外贸优先增长已成为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看来,经济全球化将会推动外贸优先增长的格局不断拓展,至少它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停滞不前的。

外贸优先增长表现为外贸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据世界贸易组织发表的国际贸易报告,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量的增长率每年都大大超过世界产出的增长率。其中,1994年和1995年世界贸易增长率都是同年世界产出增长率的近两倍。实行外贸优先发展战略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他们一度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中国,外贸增长率不仅高于经济增长率,而且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率。从1978年到2004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约6.6%,而我国进出口年均增长16.8%。我国经济运行之所以长期保有相当高的增长率,对外贸易的优先增长是功不可没的。

外贸是经济成长的“加速器”,这是对进出口功能的形象性描述。从理论上看,让外贸优先增长是基于下列两方面原因:(1)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其依存度如今正在不断地加深,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商品的进口和出口以及为它服务的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实现的。(2)国内经济运行是对外经济运行的基础,而对外经济运行是国内经济运行的延伸或继续,它对国内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外需迅速增长,而外需增长将会扩大总需求或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以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国内市场疲软、物价走低和通货紧缩时期,出口对于扩大总需求、对于抑制经济滑坡或提升其增长率所起的作用将更为显著。二是进口规模的扩大,将不仅促进国内供给迅速增长,还会改进供给结构,而供给结构的改善,又会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实际经验显示,包括产能结构和产出结构在内的产业结构的提升总是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结果。这在经济运行从衰退走向复苏进而达到繁荣的时期最为显著。

实现外贸优先增长,对于经济运行可起到难以预测的加速度作用。然而,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异常迟缓。外贸的迅速增长主要是靠“大进大出”,亦即数量扩张和粗放经营实现的。目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特别提出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其用意在于扼制外贸数量扩张,并以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来推动多年停滞不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高达1.1万亿美元,已跃居世界第3位。但是,唯有卓有成效地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外贸优先增长的态势才会继续保持下去,也才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三、外贸数量扩张的成因分析

近10年来,对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大。在此以前,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外汇异常短缺,对外贸易主要是输出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以换取外汇。当时,出口多半是为了进口。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情况已完全不同,外汇储蓄先是超过千亿美元,紧接着达到两千亿美元、四千亿美元,如今又超过六千亿美元。当外汇储备刚超过千亿美元时,经济学界就有过“美元是否过多了”的争议。换言之,这些年外贸数量扩张与扩大外汇储备完全无关,更不能用补充战略储备来解释。那么,外贸何以要实行数量扩张呢?在当时这的确令人不解,而在今日仍需要予以辨析和澄清。

在经济运行“软着陆”(1996年~1997年)以后,国内市场严重疲软。需求是经济运行的惟一动力,市场疲软表明一度膨胀的总需求,此时已呈现明显不足,经济运行面临滑坡的危险。于是1998年有扩大内需方针的出台,其目的在于扩大总需求,以防止经济滑坡,并尽可能地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尽管每年需求总量都有所扩大,但它却赶不上供给总量的增长,市场疲软仍在不断地扩展和蔓延。在这种情形下,扩大总需求的努力便从国内转向国外。即是说,着力以扩大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2000年前后的事。随后,适逢加入WTO,而加入WTO又为扩大外需开拓了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这就是实行外贸扩张的历史背景。

扩大对外贸易原本是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加入WTO 的目的正在于迅速促进外贸增长,同时这与经济全球化总趋势也是相适应的。所以,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不在这里。多年间,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调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效益相当低下。在外贸结构和效益均不甚合理的情形下,外贸扩张简单地表现为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外贸数量扩张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当局长期以投资来拉动经济运行。虽然外贸数量扩张表现在国际市场上,但引发外贸数量扩张的原因却在国内。让我们分为两个层次来谈。

1.投资拉动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调。在20世纪90年代,有两次影响相当深远的投资拉动:一次发生在1992年至1994年。1992年投资增长率是28.91%,1993年是55.65%,1994年为28.42%。与当年经济增长率相比较,有两年高出两倍多,一年高出近4倍。3年投资皆属于超常增长,所用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为信贷型投资拉动。另一次发生在1998年至2002年。与上次不同,这次基本上属于国债型投资拉动。5年增发国债共有9100万亿元,为之配套的资金是国债投资的三四倍。这5年间虽然各个年度的投资增长率均有所降低,但仍相当于当年经济增长率的2倍左右。因为这次投资拉动距离上次投资拉动还不到3年,它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决不可低估。

两次投资拉动,都是通过以投资挤压消费的办法实现的。投资超常增长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投资率长期居于高位而不下,消费率则持续低下而难以回升。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1991年~2000年),投资率在35%至43%之间波动,其中有5年在38%以上;消费率介于57%至62%之间,其中有6年低于59%。所以,国内需求长期不足,决不是由投资而形成的生产性需求难以扩大,相反地,生产性需求在多数场合均处于膨胀状态,即便在当前也是如此。国内需求的不足多半是由于消费性需求的扩大经常受到多方严重制约,或者说消费总量连年趋于相对萎缩所致。

进入新世纪的4年间,投资率仍在拔高,2003年已接近43%的历史最高点,2004年则超过这个最高点。然而,投资和消费关系如此变化,并不是一种好现象。消费率是衡量人们消费水平或消费能力的基本指标,也是预测市场走向的重要指标。在消费率一年又一年地处于低位的情形下,国内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的发生是必然的。为了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以外需代替内需来扩大总需求,既不可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2.投资拉动抑制并延缓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调整包括外贸在内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所必需。但是,投资拉动却延缓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还推迟并阻碍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调整的进程。尽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经济效益至今依然低下。

那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何以受制于投资拉动?这是因为,用来拉动经济运行的投资大多数是外延型投资,而并非内涵型投资。外延型投资经常伴随着粗放式经营,而粗放经营必然导致高投入、高消耗,并抑制投入产出率的上升。外延型投资还经常伴随着大量重复建设,而重复建设的累积和蔓延必定排斥先进技术的引进,扼制产能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提升。所以,以外延型投资为标记的投资拉动,为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长期生存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和无限的空间。以内涵型投资为支柱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之所以迟迟难以形成和扩展,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原因即寓于此。

总之,投资拉动不仅对国内经济运行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对外经济运行。一方面,投资拉动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调,以至于国内需求呈现严重不足。要扩大总需求,就不得不从内需转向外需,即实行外贸扩张。另一方面,投资拉动阻碍并延缓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外贸扩张因而失去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支持,而不得不借助粗放型增长方式为支柱来进行。所以,外贸扩张也就表现为大进大出的简单数量扩张。2004年无论出口依存度还是进口依存度,都在30%以上。就是说,总产出(GDP)中有三成多依赖国际市场销售, 为保证总产出所需要的能源、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也有三成以上依赖于从国际市场进口。一旦国际市场产生剧烈波动,大进大出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危害必然相当严重。这样的后果,也往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上文指出,国内经济运行是对外经济运行的基础,对外经济运行是国内经济运行的继续,但这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当国内经济运行呈现良性循环之时,对外经济运行也处于良好状态。进出口结构均会改善,对外盈利率也将有所上升。即使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逆境,它也不会受太大影响,甚而是遇变不惊。但是,当国内经济运行呈现非良性循环之时,对外经济运行必定处于非良好状态。不但进出口结构失调,对外盈利率也会下降,甚至产生严重亏损。即使予以调控,这种状况也是难以改变的。低效益的外贸数量扩张,就是国内经济运行在对外经济运行方面的不良反映。

四、外贸依存度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指经济运行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它通常是用进出口/GDP之商来表示的。按照外贸优先增长原理,外贸增长率应高于经济增长率,外贸依存度呈上升趋势,但这不等于说外贸依存度越高越好。外贸依存度以多高为宜,这要根据对外经济运行与国内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以及改进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决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这是因为,对外经济运行作为国内经济运行的继续,它服务于国内经济的运行,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又须促进市场总均衡的形成。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决定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投资增长率,二是投入产出率。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率应为二者之乘积。外贸优先增长必然导致外贸依存度上升,但这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如果外贸增长主要靠高投入实现——这属于粗放型增长,那么,外贸依存度上升的幅度就比较大;如果外贸增长主要依靠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这属于集约型增长,那么,外贸依存度上升的幅度就比较小。即是说在外贸优先增长的过程中,外贸依存度的大小或上升得快慢,主要决定于投资增长率和投入产出率的对比。一个阶段以来,我国外贸增长主要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之上,而投入产出率相当低下。因而,外贸扩张不但表现为低效益或无效益的数量扩张,而且还导致外贸依存度的急剧上升。试看表1。

表1 近期中国经济规模与外贸规模

年份 GDP

进出口总额(亿元) 外贸依存度

(亿元)出口进口合计

(%)

1991

21618 38273399722633.4

1992

26638 46764443912034.2

1993

34634 5285598611271

32.5

1994

46759 10422

996020382

43.6

1995

58478 12425

11048

23500

40.2

1996

67885 12576

11557

24134

35.6

1997

74463 15161

11807

26967

36.2

1998

78345 15232

11626

26858

34.3

1999

82068 16160

13737

29896

36.4

2000

89468 20635

18639

39274

43.9

2001

97315 22024

20159

42184

433

2002

102398 26945

24433

51378

502

2003

116694 36284

34171

70455

60.4

2004

136515 49113

46464

95577

70.0

资料来源:1992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统计公报》。

表1显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外贸依存度是在平稳波动中而趋于上升的,最低点是32.5%,而最高点为43.9%,高低相差约为11个百分点。然而最近4年间,外贸依存度却迅速上升,先升至50%,进而60%以上,而眼前已高达70%,4年间提高了约27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格局是既增长又过剩。外贸依存度高达70%,就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而言,不能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现象。原因是,它虽然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却未能改善总需求的结构,尽管外需庞大,内需依然不足,市场持续疲软而难以振兴;它虽然有利于改善供给结构,却未能缓解商品过剩,供大于求的商品已从少数产业扩大到大多数产业,众多产业、特别是与居民生活有紧密关联的产业,包括吃穿用在内,其产销率长期偏低,商品过剩则日益扩展和蔓延;它虽然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生产能力过剩和资金过剩仍然严重,外向型产业是借助外资而扩展,内资过剩因受到外资多方的积压而益发严重;它虽然扩大了就业空间,却无助于抑制失业率的上升。失业问题的严重性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显现的。

总之,外贸依存度的急剧上升,并未能改变既增长又过剩的经济运行格局。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既是快速的,又是平稳的,但市场在整体上却呈现严重的非均衡。基于此,可以认为,当前外贸依存度已经偏高,甚而是过高了。下面,让我们借鉴国际经验,作进一步辨析。

表2 2000年中国与世界及不同类型国家贸易依存度比较 金额单位:亿美元

地区 国内生产货物进出口 货物出口额货物进口额进出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

总额贸易额(%) (%)

(%)

世界 317927.8 129213 63560 65653

41.0 20.2 20.8

发达国家 249273.3 95615

46124 49490

38.4 18.5 19.9

发展中国家65605.5

33603

17439 16164

51.2 26.6 24.6

中国 10799.4

47342492 225143.9 23.1 20.8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国际统计年鉴》整理。

上表显示,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则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上世纪末期的情况,在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又大大提升了。

美、日、德是世界三大贸易强国。除德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外,美国和日本都比较低,而且相当稳定。请看表3和表4。

表3 美国的经济规模和外贸规模

年份

GDP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外贸依存度

(亿美元) 出口进口 合计

(%)

1991 57109

42175084 930116.3

1992 63377

61686560 12728

20.1

1993 66574

64297131 13559

20.4

1994 70722

70338016 15049

21.3

1995 73977

79448907 16851

22.8

1996 78169

85169555 18072

23.1

1997 83043

93461042819774

23.8

1998 87470

93351098420319

23.2

1999 92684

96641229721961

23.7

2000 98170

10710

1449325203

25.7

2001 100653 10004

1360923613

23.5

2002 104870 97591397723736

22.6

2003 110041 10205

1517025375

23.1

资料来源:1992年~2004年《国际统计年鉴》。

表4 日本的经济规模和外贸规模

GDP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外贸依存度

(亿美元)

出口进口 合计 (%)

1991 34022

31641904 5068

16.3

1992 37190

33842475 5859

17.6

1993 42751

36341829 5462

14.2

1994 46891

43612545 6906

16.5

1995 51374

42772512 6789

14.6

1996 45993

45533880 8434

19.3

1997 43132

47883797 8584

21.0

1998 39405

43743069 7442

20.2

1999 44935

41972307 6504

16.3

2000 47653

47952824 7619

18.0

2001 41414

40513016 7067

18.3

2002 41911

43103003 7313

18.6

2003 42900

43763172 7548

18.8

资料来源:1992年~2004年《国际统计年鉴》。

表3和表4表明,美国和日本的外贸依存度都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在1991年至2003年,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介于16.3%~25.7%之间,上下波动幅度近10个百分点,但这13年中有8年外贸依存度为22%或23%。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一般说低于美国。同期,其外贸依存度介于16.3%~21%之间,上下波动幅度不到5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印象:第一,最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但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印度、巴西这样的大国;第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之所以长期稳定在适当的水平上,不仅因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各国早已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在我国,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眼前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势必会有所降低;第四,我国应继续坚持外贸优先增长,但在外贸优先增长的过程中,外贸依存度要尽早予以合理定位。

五、“外贸依存度不高”说质疑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过高,经济理论界存有不同的看法。最近有人说,按照进出口总额/GDP公式计算外贸依存度,“显然过高估计了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这位学者认为,使用这个公式须“以购买力平价加以修正”,修正后的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实际上“只有20%左右,远远低于德、美、日等发达国家”。解读此说,产生两点疑问:一是考察外贸依存度,若对通常使用的公式用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那么,人民币对美元的比率应怎样敲定?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超过1.1万亿美元,而GDP为13.65万亿人民币。按照1∶3的比率可换算为4.55万亿美元,外贸依存度是24%左右。看来,“只有20%左右”的判断,人民币对美元的换算比率要低于1∶3。显然,这个判断以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假定为前提,既不正确,也是相当危险的。二是即便中国目前外贸依存度为20%左右的认定是正确的,那么它只低于德国,而与美国大体持平,还稍高于日本,怎么说“远远低于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呢?可见,“外贸依存度不高”说无视客观现实,是不正确的。

对外贸易数量扩张是一种低效益、甚而无效益扩张。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正是为了扼制外贸数量扩张,近年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自然会相应降低。至于外贸依存度下降后的合理区间,是眼前急待探索的重要理论课题。“外贸依存度不高”说在实践方面无助于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在理论上也是一种悖论,是不可取的。

标签:;  ;  ;  ;  ;  ;  ;  ;  ;  ;  ;  

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