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支出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_实证分析论文

中国居民收支和经济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收支论文,中国论文,居民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02)05-0074-03

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1996-2001)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由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1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下降到近年的7%-8%的年增长速度[1]。与此同时,消费持续低靡,通货紧缩明显,中国经济首次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现象。对此,中国政府已采取了多项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对经济实施调控。然而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就刺激经济和消费的增长幅度而言,大都未达到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尽管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减缓和消费需求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本质的决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过低,其增长速度大大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而制约了居民的消费, 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一、收入决定消费

居民的收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决定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因而只有不断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这种水平的提高幅度必须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才能促使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质的改变。但与同期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相比,其增长的速度仍然相对滞后。

自1985年以来,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消费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0-0.91个百分点扩大到现在(2000年和2001年)的3.34-2.12个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实际收入/消费占人均GDP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 年代中期(1985年)的57.4%/50.16%下降到近年的44.8%/37.02%。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人均消费占人均GDP的比重的下降趋势是一致的, 也是和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是一致的,也从量的方面充分说明消费增长缓慢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居民家庭的收入的低水平。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预期值下降

(一)居民预期收入下降而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近年,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其他一些原因,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与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幅持续回落。农村居民实际现金收入1998年-2001年的增幅分别为4.23%、3.79%、2.11%、1.30%,同期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分别为5.77%、9.31%、6.41%、6.23%。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实际收入增幅减少,尽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平,但一些低收入者的收入则实际是减少了。一方面,中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为3.1%,下岗职工至今已达2000 万。调查显示,社会隐形总失业率约为27%。所有这些说明,尽管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增加,但一些低收入者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也没有根本的改观,收入预期当然也难以乐观。

(二)居民非基本生活预期支出增加

1.教育消费支出激增。中国历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近年更是出现了教育热。与此同时受教育的费用也越来越高。据统计调查,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每人要花费近10万元。几乎每一个普通家庭都把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费用作为家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预期支出予以事先准备[2]。

2.住房消费支出增加。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普通住宅价格下调的空间有限,因而只有增加居民的收入,明显缩小价格收入比才是繁荣房地产市场的惟一途径。否则,住房消费的高额支出,将使日常的消费支出受到极大的抑制。

3.养老与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增加。中国目前正在推行的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障改革,其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其基本内容就是,社会保障实行个人商业保障和社会基本保障相结合的办法,保障费由个人、单位和企业共同负责。由于保障水平低,加之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居民的社会保障费和医疗保障费支出不可避免地要大幅度地增加。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确定因素增多,居民对未来的消费支出预期增加,因而其必然加强对未来风险的防范。如果收入没有可靠的较大幅度的增加,居民在行动上必然是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以应付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对经济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间的关系

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是有很大差异的。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几乎可以说是完全是通过货币形式实现的,而农村居民则并非如此。首先,农村居民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实物收入,消费也有一部分是不通过市场的自产自销的实物品;其次,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和自己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城镇居民因不单独从事生产经营,则无此联系。所以我们在分析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时,不采用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而是采用和经济增长、社会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更密切联系的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数据,这更能反映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的情况。

(1)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

通过对农村居民1985年-2001年的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方程:

Y=108.606+0.953X(1)

(1.610)(19.800)

R[2]=0.966,=0.963,S.E.=137.799,D.W=0.795

其中,Y代表现金支出,X代表现金收入[3]。

(2)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

通过对城镇居民1985年—2001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城镇居民的消费方程:

Y=121.264+0.779X(2)

(6.701)(154.301)

R[2]=0.999,=0.999,S.E.=38.8703,D.W=1.386

其中,Y代表人均消费支出,X代表人均可支配收入。

(3 )用同一模型对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我们用虚拟变量法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关系纳入同一个模型中,作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如下虚拟变量模型:

Y=115.252+0.949X-0.168(DX)(3)

(3.432)(34.892)(-7.349)

R[2]=0.995,=0.994,S.E.=99.5415,D.W=1.026

其中,Y代表人均消费(现金)支出,X代表人均可支配(现金)收入,D代表虚拟变量(D=0,1,分别代表城镇、农村居民)。

方程(3)可以根据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不同写成两个方程。

对于农村居民,D=0,(3)式可以写为:

Y=115.252+0.949X (4)

对于城镇居民,D=1,(3)式可以写为:

Y=115.252+0.781X (5)

(4)、(5)与(2)、(3)两式的回归系数很接近。也就是说,无论是把城镇与农村居民放在同一模型中一起进行分析,还是分别进行相互独立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由(1)、(2)、(3)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农村居民的边际现金支出倾向是0.953/0.949,或者说是边际消费倾向是0.953/0.949,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779/0.781。第二,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现金收入,将有0.953/0.949元用于即时的消费, 相应的城镇居民则仅有0.779/0.781元用于即时的消费。因此,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出0.174/0.168,或者说,如果农村与城镇居民都增加1元收入,农村居民对经济增长和消费的启动作用要比城镇居民的作用大0.174/0.168元。

(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农村、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农村、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Y总消费=1.603X农村收入+0.370X城镇收入 (6)

(8.040)

(2.360)

由(6)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03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的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可以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70个百分点。 所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更有利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由于低收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要远大于增加高收入者的收入的相应影响。此举还可以减弱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造成的社会不公问题。

(二)降低税负,促进投资,增加劳动者收入

减轻我国的企业目前较重的税负,可以刺激企业投资。就对现时经济的影响而言,与政府的公共投资相比,企业的投资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是直接投资于生产领域的,是积极的投资。它一方面可以改善供给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最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三)减轻农民的负担,解除对农民的各种不平等的约束

中国农村居民是收入的最低阶层,而他们的负担相对又是最重的,这不仅严重抑制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也是阻碍中国消费市场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将农村居民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和有限的土地上,不仅影响了他们收入的提高,而且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交流与进步,对未来的消费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所以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消除对他们的不平等约束,减轻其过重的负担,增加其收入,对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和历史文明意义。

标签:;  ;  ;  

我国收入支出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_实证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