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选择——养成”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模式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实效性不高,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在加强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德育投入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其实效性没有提高呢?我们认为,造成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的适应性问题,即学校所采取的一成不变的德育模式与变化的社会、变化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已不是封闭的社会,而是一个开放式的信息社会,社会道德生活环境越来越丰富、复杂。这就要求德育必须教会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在种种道德冲突面前不会迷惘无措。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已不再是顺从的一代,而是有较强自主选择意愿的一代,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教会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取向。
我校在80年代初进行以德立校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德育工作特色。1994年进行新一轮整体改革实验,开展“培养小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研究,学校坚持把德育研究放在首要位置,初步探索出了小学德育“选择—养成”模式,即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尊重学生道德生活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教会自主选择、引导主动养成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基础素养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其区别于传统的德育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在目标内容上,变教会顺从为教会选择,养成基础性公民素养;变目标高远空虚为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变统一要求为分层要求,因材施教。
在方式方法上,变重结论灌输说教为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动地参与品德形成全过程;变简单防范限制为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和养成;变包办代替为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养成个性化的习惯;变单纯行为机械训练为行为训练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在途径上,变仅在思想品德课中孤立教育为把品德教育贯穿到学生整个生活全过程的渗透式教育;变封闭的“净土”中育人为开放式的大环境中育人,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
在评价上,变重评“认知”为重评学生知行统一、道德生活的分析判断和实践能力。
一、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德育新思想是建立新的德育模式的灵魂。德育要遵从、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同时德育自身又具有主动选择、构建的功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我们的德育模式是建立在以下德育新观点的基础上的。
(一)道德行为本质观
道德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其表现为自觉自愿选择履行道德规范。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获得他人赞扬,更是为了满足自我道德需求;不仅是为了完善自身的道德形象,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他人的道德热情,即使别人不理解时,也心甘情愿地去实践道德规范。
(二)道德主体形成过程观
道德主体的形成是个人道德需求与社会道德要求相互作用和共同构建的过程,也是个体在道德方面的知情意行互相作用的统一过程,更是学生在自身能动活动与交往中自主实现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组织应在遵循道德主体形成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充满道德冲突的生活情境中,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自主、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并相应形成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道德品质。
(三)道德教育儿童观
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这样的学生不会一味盲从,而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具有判断选择能力和变通能力,敢于抵制不道德现象,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建设,甚至能创造新的道德风尚。而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相信和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发现和利用儿童的天性,诱导和培养儿童的个性。同时,通过教师人格示范及精心设计道德教育活动,促进矛盾积极转化,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道德生活的独立主体。
(四)道德教育实效观
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从目的来看与智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体系,其实效不是看学生是否认知了道德规范要求,而是看学生是否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信念、行为,并具有自我选择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看是否促进社会道德生活的积极建设,从而实现个体道德行为的社会效益。对小学生而言,德育的实效性要重在看学生言行是否一致、行为习惯是否养成,判断选择能力是否初步具备等。
二、模式的一般程序及操作策略
(一)创设冲突情境,激发道德需求
围绕小学德育目标序列,创设贴近儿童道德生活的矛盾冲突情境,唤起学生道德需求和选择意愿,实现社会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和谐统一。
在创设冲突情境、激发道德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价值观,以小学德育目标序列为导向,以学生广泛丰富的道德生活为基本内容,创设冲突情境。
1.学生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唱主角模拟表演情境,或者巧妙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冲突情境。比如参与班级管理中的冲突,学习中的冲突,学校生活中的冲突,家庭社区生活中的冲突等。
2.非亲身参与的但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冲突情境。如在教材、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所看到所听到的冲突情境等。在创设冲突情境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冲突,引发关注思考,唤起学生的选择愿望,启发学生的内驱力。
(二)启发认知判断,认同道德规范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形象的生活情境和具体的生活事件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进行道德价值的认知判断,从而认同道德规范。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认知判断。一是启发认知判断。在教师启发点拨下,由学生自我判断。二是合作认知判断。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师生、生生开展交流合作,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三是自主认知判断。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学生自主独立分析评价决策。
这三种基本形式体现了学生认知判断水平由低到高的层次性,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教育内容灵活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认知、判断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感知、理解、分析、比较、评价、决策的主体。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对道德观念问题,教师与学生平等讨论,共同探索道德取向与规范的意义。
(三)引导体验,内化道德规范
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关键作用。在具体的冲突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情境,触景生情,经由认知判断,到知情统一。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珍爱积极情感,厌弃消极情感,以情感为中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
1.情境熏陶体验。在认知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情境气氛,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角色活动体验。通过学生的角色定位,体验角色的责任与权利,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交往移情体验。通过人际交往活动、推己及人的移情效应,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4.艺术感染体验。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及多种媒体形式,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四)指导实践锻炼,养成个性品行
道德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生活实践问题。在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学会珍爱道德价值的基础上,学会正确选择个性化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去体现道德价值,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等。
1.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机会,引导学生参与。
2.把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在多种具体情境中可操作的行为方式。
3.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在鲜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现实生活。
以上基本程序的关系如下:创设冲突情境是前提、动力,因为道德冲突矛盾是产生推进道德发展的原动力;启发认知判断是基础,因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建立在道德认知判断的基础上的;引导体验是核心,因为情感是实现“内化”的核心环节;养成个性化的品行是目的,因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优良品行、文明习惯。
三、模式的具体应用
——思品课教学中尝试研究“自主讨论式”课型,通过设置道德冲突情境,体验矛盾,展开讨论,自主选择,教师点评,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
——十分钟行规训导课中尝试研究“主动选择”式课型,通过设置“两难选择”的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十分钟“时事评说”,让学生看世界风云变化,评说天下事,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班队会中道德生活指导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引进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内容,模拟道德生活典型场景,展示矛盾冲突,教学生学会自主选择。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建立“悄悄话信箱”,把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疏导内心矛盾冲突、困惑、苦闷等,诱导学生自主选择。
——德育管理活动中尝试研究自主选择、参与竞争管理制度。在学生干部产生上变任命制为自荐、选举制,变学生干部“终生制”为“轮换制”;在班级管理上变依靠少数学生为全员自主参与,人人选择责任岗位,实行岗位自主承诺。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把握教材与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冲突,相机应用“自主选择”模式,进行道德教育。
——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强化学生的自主选择,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了解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道德生活的冲突,教会学生正确选择、学会处理解决矛盾冲突。
四、主要成绩
(一)培养了学生自主、自信人格
许多领导专家来校考察并对我校学生精神面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崇仁小学的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善想、善说、善做,说学校德育有魅力、有能力、有活力。湖北省教育督导评估组评价:崇小学生无需教师多少监督和管理,他们自治自理“日常行为规范”,已经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养成良好情操习惯。
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100%,优秀率95%以上。涌现出以全国抗癌小明星余乐为代表的自强不息、意志坚强的优秀队员;涌现出以十佳好少年郝诚为代表的一批文明守纪的小市民;涌现出以全国先进假日小队“冯菁小队”为代表的社区活动积极分子;涌现出被《中国教育报》、中央电台报道的情系灾区的震振宇、明梓同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有爱心的队员。学校经常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感谢信、表扬信,感谢学校里的“小雷锋”。
(二)锻炼出了一支敬业爱生,并能创造性开展德育工作的德育骨干队伍
学校培养出以原校长、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文衡为代表的一批德育骨干教师。获市、区级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多达30人次,师德先进教师40余人次,“十佳”干部教师15人次,获德育各级论文奖多达110余篇,组织德育活动获奖的教师多达60余人次等。
(三)以德立校,跃入名校行列,示范一方
学校先后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示范大队部,武汉市德育“六有”建设示范学校,市文明标杆单位,市德育科研先进学校,市德育先进学校,市环保示范学校,市绿化先进学校,市雏鹰大队部,市青少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近百项荣誉。
德育发展带动了学校其他工作的进步,学校成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省素质教育实验基地等。
20年来,学校先后接待国内外数千名代表考察德育工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近百次报道我校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