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论文_白丽君

白丽君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心理状况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并发症发生率为7.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7%,并发症发生率为2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治疗的总有效率,促进疾病康复,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对医患关系的建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1-0031-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起病急骤、症状明显、进展迅速,若不采取及时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冠状动脉硬化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形成的血凝块堵塞动脉导致心肌的急性缺血缺氧,表现为胸骨后持续且剧烈的疼痛[1]。预见性护理可以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预测到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或临床症状,采取提前预防的措施,具备良好的前瞻性及科学性,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8~73岁,平均年龄64.17±2.05)岁;其中,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有12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有14例,侧壁心肌梗死患者有19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6.14±1.31)岁;其中,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有17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有16例,侧壁心肌梗死患者有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本组研究对象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均在患病6h之内入院诊治。患者均知晓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研究经相关委员会批准认可)。

1.3 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排除患血液疾病的患者,排除患精神疾病无法沟通的患者,排除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有: ①进行24 h生命体征监测,若有异常情况立即告知主治医师。②安慰患者家属并告知其治疗期间注意事项。③饮食护理,禁止患者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等,饮食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纤维、清淡为主。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措施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4.2.1 高危时段的护理 晚间9~12 点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高危时间段,易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并发症,体现预见性护理的优点,医护人员应当在晚间9~12 点密切关注患者状况,提高警惕,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下午5 点~凌晨4 点是患者的平稳时间段,出现突发事件的几率较低,医护人员可利用这个时间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以改善对治疗方案。

1.4.2.2 对女性患者予以特别关注 由于生理指标的差异,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其临床症状较男性不明显,因此,确诊时长长于男性患者,易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对于肥胖、糖尿病、绝经等情况的女性患者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2]。

1.4.2.3 药物护理 用药治疗之前需详细了解好患者的过往病史,以免出现耐药性、过敏性等情况,在使用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时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律变化,若有异常情况,则立即采取救治。

1.4.2.4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患者及家属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不利于治疗的有效开展。医护人员可主动安抚患者家属,详细告知患者病情,让其不必过于担心,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当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答疑解惑,消除其不良的心

理情绪,以便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4.2.5 运动护理 为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鼓励患者多到户外走动,多参与集体活动,如下棋、慢走、太极等。

1.5 疗效判断标准

心功能为Ⅰ级、临床症状消失、呼吸顺畅、心律恢复正常为显效;心功能为Ⅱ级、临床症状好转、呼吸较为顺畅、心律有所改善为有效;无任何好转迹象或病情出现恶化的趋势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例数×100%。

1.6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低血压)。

1.7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 表示,使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经过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胸骨剧烈疼痛、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等,立即卧床休息并服用硝酸酯类等药物也无法缓解此类临床症状。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在出现剧烈的临床症状后其血清心肌酶的活性会显著增高,确诊较为简单,若患者没有出现以上临床症状,确诊较为困难[3]。若没有在最佳的治疗时间段内及时就医诊治,则会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并促进预后,对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4]。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患者不仅在治疗效果上给予了较大的希望,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见性护理干预是建立在常规护理干预之上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更具人文情怀和科学依据,不仅显著提升了治疗的效果,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预见性护理干预主要从5个方面展开,高危时段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容易出现不良情况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给予患者更加细心的护理,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较为危急,无论是患者还是其家属,都存在慌乱、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预见性护理干预中,医护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开展思想工作,消除其不良的情绪,用正确的心态面去对疾病,对疾病的痊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最大特点就是预见性,在并发症未发生之前将其消灭,能够对患者的机体健康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可知,预见性护理干预更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马春雷.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33(04):144-146.

[2]齐慧.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A0):261-262.

[3]徐凤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过程中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39+142.

[4]汪陵.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3):225-227.

论文作者:白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  ;  ;  ;  ;  ;  ;  ;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论文_白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