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笔者结合目前机场航站区站前布局特点和现状,发现机场航站区存在封闭式空间布局,影响了机场乃至机场航站区及周边吸引力和经济增长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国内机场探讨“开放街区”理念在机场航站区的适用性。
关键词:开放街区、空港核心区、城市活力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街区制”规划模式。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以解决目前城市拥堵和城市空间肌理破碎化的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文件将街区规划理念上升到制度层面,有利于街区规划理念的实施发展,为我国未来城市规划模式指明了方向。“街区制”的提出对于机场航站区及周边临空区域这类具有城市新形态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城市肌理的延续,提升机场及周边区域活力,构建未来新航空城。
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于航站楼陆侧的站前核心区,其中航站楼、飞行区的规划设计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本文研究的航站楼陆侧的站前核心区功能设施包括机场基础功能和相关功能设施。在保证机场正常运行所必须的基础服务设施外,为了能更好服务航空旅客和基地航空公司,从而开发更多的相关功能设施,如商务办公、商业娱乐、酒店公寓、文化休闲、公园绿地等设施,这些设施的综合开发可以直接给机场带来经济效益。
一、机场航站区“封闭式”空间形态布局
早在我国建国初期,国家以工作单位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社会资源分配,由此产生了“封闭式”的单位管理模式,这种采用封闭围墙围合成的小区地块内部功能完善,包括办公、职工住宿及相关服务功能,便于安全管理。这一时期我国机场航站区空间被各驻场单位和产业机构分隔为独立封闭的小区,各单位多注重内部功能完善,忽略了外部空间的联系和舒适环境的营造,多被大尺度的交通道路割裂成一块块独立封闭的地块,大片绿地一马平川,缺乏人文关怀场所,不具有人们产生交往性的趣味空间,尺度失衡的大街区空间缺少可达性与参与性,围墙将公共设施和绿地开放空间与外部隔离,阻止内外公共空间产生渗透。
二、“街区制”理念为机场航站区规划提供新思路
随着空港地区的综合发展,“机场城市”应运而生,在航站区的规划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其陆侧地面交通、土地利用、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特殊性,其作为空港城的核心门户地区,“开放式街区”理念与空港地区“绿色、高效、活力”发展要求不谋而合,为空港地区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打开“大院”,建设开放街区,将办公区绿地与公园绿地、绿色走廊等连接起来,提高绿地景观的可达性,为这里工作生活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空港景观和街区空间形态,同时吸引中转旅客留下来并走进空港城区,刺激旅游消费,增加城市的流动性,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区域经济水平。
三、“街区制”理念在机场航站区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开放街区”不是物质空间的“拆墙”运动,而是强调打通城市交通,激活社区活力,实现人、车和谐相处,构建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对于人们所担忧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进入建筑门禁和加强治安管理解决。在规划建设中首先要注意把握适当的开放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空港地区土地具有专用性特点,尤其紧邻机场飞行区的土地用于空港运营、生产辅助、飞机维修、设备养护等功能单位以及海关、武警等国家安全机关,为保证这些单位的安全运营管理,这些单位要适当保持封闭性;对于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公寓酒店等服务性功能区适当采用“开放街区”模式,增加街区活力;对于公共空间则尽可能开放,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其次要采用尺度适宜的街区规模,对于不同功能的街区,采用合理的街区尺度。
四、国内机场改造规划实践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浪潮下,我国的城市快速城市化,很多老机场如北京南苑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已经被城市包围,同时,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这些老机场的规模扩建受到限制,同时也对周边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虹桥机场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由于过去虹桥机场客货运输需求量小,虹桥机场T1航站区的交通仅满足机场服务功能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的陆侧地面道路层级体系弱,难以承载现代城市功能多元化和大交通容量的高速时效性的需求。区域内由于各单位土地划分混杂,功能布局混乱,服务性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各单位形成很多“断头路”,交通循环不畅。在空间布局上表现为封闭空间,高墙内部功能完善,墙外人车混杂、街道空间单调无趣。区域内缺乏景观及交往空间。区域内建筑设施分布零散,缺乏吸引力,无法展示机场门户及核心形象,更不利于机场国际地位的提升。
(1)多功能混合的用地类型
新的规划采用全新的土地复合、功能复合和空间复合的发展模式,改造后的T1航站区将同时满足驻场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需求、普通及商务航空旅客需求、商业娱乐、居住生活等多样性需求。首先,为进一步完善机场服务功能,新的规划在紧邻T1航站楼的周边用地范围内,新规划商务办公、会议、展览中心、文化展示馆、航空商务酒店、公园绿地、开放空间等综合功能。其次,为解决陆侧地面交通人车混杂的问题,规划采用土地复合使用规划理念,在T1航站前核心区打造良好的步行空间,促进交往活动的发生[1]。
(2)多层次道路交通
现有航站楼陆侧地面道路交通系统结构不合理,街区尺度失衡,存在不利于交通循环的道路,规划运用“街区制”理念,将封闭空间打开,创建小尺度街区规模,建立多层级道路体系,完善的道路交通网。建立航空旅客快速抵港的道路体系,在T1航站区内部,将与城市主干道连接延伸,形成贯穿区域南北功能区的连接主轴;在T1航站前核心片区创建立体交通体系,规划设计地下交通环廊与地面高架快速路分层体系,将人流与车行空间分流;核心区内建立完善的道路网,细化道路结构,营造的小尺度街坊空间,沿景观步行轴线的方式建立慢行系统,为航空乘客及空港地区的工作居住者提供不同的交通系统,创造良好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
(3)连续的开放空间
设计线性景观轴贯穿商务、居住部分,形成街区层面的公共空间;街区内建筑通过围合成不同院落,形成半私密半开放景观空间。三种层面的绿地空间通过有机组合成序列性的公共空间体系,结合联系街道界面形成的街道空间,塑造地区形象,满足乘客、办公居住者等多元化的功能需求,充分激活航站楼前区的空间活力,增强区域城市吸引力,从而促进地区功能完善和区域经济增长。
五、小结
本文引入“机场城市”理念对机场航站区进行改造和功能提升,使之拥有商业、办公、居住、公园景观等多种功能,从而成为具有城市功能的城市片区,保证机场及城市功能的顺利实现,同时运用“街区制”理念使得空港土地利用集约化、航空运输更为便捷、空港地区变得更加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金晨宇.“机场城市”的理念及规划策略——以上海虹桥机场T1航站区改造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6,32(5):70-75.
论文作者:孙伊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航站论文; 街区论文; 机场论文; 空间论文; 功能论文; 空港论文; 城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