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凝聚作用对于侗族村落保护的指导意义论文_赵艺

信仰的凝聚作用对于侗族村落保护的指导意义论文_赵艺

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城市规划专业

摘要:随着文化的交融,侗族作为传统村落不断被外来文化所冲击,信仰作为最高层面的信念,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要使侗族村落焕发生机,就要重拾侗族村民的传统。鉴于侗族信仰的多样性,本文主要通过对侗寨的信仰来讨论信仰的凝聚作用并以此来探讨这种凝聚力对于村落保护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侗寨信仰;凝聚力;村落保护

1.对侗族村落信仰的解读

侗族没有形成专一的宗教信仰,民间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自然崇拜极为普遍,在侗族人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因此侗族人崇拜众多的神灵,主要有水神、牛神、萨岁等,但是在侗族所信仰的各种神灵中,其中以“萨”为大。“萨”是侗族所供奉的祖母神,是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侗乡南部地区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护神。长期以来,在侗族民间形成了一整套萨文化,包括有关萨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踩歌堂、吹芦笙以及各种敬萨祀萨活动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2 信仰作为凝聚力的体现

信仰是占统摄地位的精神,具有最高的价值层面的信念才能成为信仰。无论是宗教的神,自然的造物主,还是某种思想体系,某个伟大人物,甚至名誉、金钱和权力,一旦作为信仰,就必然会在精神上占有统摄地位,就能够指导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认识论,渗透在思想意识的每一个层次中。[2]一旦一个民族形成统一的信仰,那么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极其强大,这个民族的一切东西将会得到世界各地人们尊重和保护,这也就是凝聚力的价值体现。

(一)侗族的祭萨文化

侗族人把萨视为能保佑人类、保境安民,能治天、治水、治地、去凶除恶、帮扶侗民的至美之神,所以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还是自然变异、生产活动等,侗民都会去萨堂前祭祀、祈祷,求得萨神的庇护。[3]所以在侗族社会中对萨的祭祀活动比较频繁,规模最大。这种频繁的侗族祭萨活动,使侗族长者在活动中无形的将侗族文化传给了子孙,使侗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祭萨文化加强了侗族族群之间的思想、文化、社会交流,它也是族群之间凝聚力的一种体现。但是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冲击之后,萨堂拜这一精神民俗由于缺少物质实体的依托消失得很快。因此,现存的萨堂大多保存在侗族聚居区年代久远的村寨,以至于萨堂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二)侗寨的祖先崇拜

现在侗族村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在厅堂里摆放“天地君亲师”,每逢初一、十五家家户户都会祭拜。伴随着祭萨文化的渐行渐远,侗族族群之间的联系就会逐渐减弱,族群间的凝聚力也会减弱,这样对侗族村落的保护就会处于散乱之中。以家为单元的祖先崇拜就会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以家为单元的祖先崇拜,就没一个家庭的单独的内容,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其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归结于家庭凝聚力的大小。

(三)侗族的“月也”文化

“月也”是侗族村寨之间一种集体联谊活动,只在秋收后或春节期间进行。到“月也”的那一天,一个村寨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临行前寨老先到萨堂去请萨保佑,然后全寨腊汉与姑娘吹奏笙箫,敲锣打鼓,将萨请到鼓楼里,先唱三首颂萨歌,再唱三首萨保佑的歌,大家唱完后,三声铁炮声响起,所有的人员变前往另外一个村寨。[4]“月也”文化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萨的信仰,它作为寨民的一项集体联谊活动,具有极强的凝聚作用,不仅增加了寨民与寨民之间,也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友谊。

3.侗族村落保护的价值

(1)艺术价值。侗族的建筑以艺术见长。鼓楼、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在侗族的每个寨子还有造型别致的吊脚楼、禾晾、寨门楼。侗族的建筑是完全不用一钉一铁的,这些木结构建筑既吸收了中国古代木建筑亭、台、楼阁建筑的精髓,又具有自己的个性。侗族建筑是建筑建筑技艺的瑰宝,它形象、生动、展示了侗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俗文化,隐含了侗族人民的个性偏好、经济实力、价值取向以及审美特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美学研究价值,能使游客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深深的敬畏和情感的升华,并且在获得理性审美感悟,得到文化精神洗礼的同时,实现精神情感的审美超越。[5]

(2)研究价值。侗族建筑是人类建筑长廊里的瑰宝。可以这样讲,侗族建筑史集民族思想精华和深邃文化内涵于一身,反映了多学科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它将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美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一个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研究价值颇高。

(3)特殊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鼓楼、风雨桥、吊脚楼、井亭等所构成的建筑景观,风格独特,艺术韵味浓烈,其质朴、自然,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天人合一”的风景特质,回应了当今世界的生态思潮——“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侗族建筑艺术不仅有其完整、独特的体系,而且有其与现代生态所呼唤的终极意义。

4 信仰作为价值观的引导

共同的信仰促进民族的团结,也可以增进民族间的凝聚力。作为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的侗族古村落,要使它得到保护和传承,就要不断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让他们知道自身村落的保护价值。著名的宗教学家幸之声提出了“大宗教”的概念,认为民间信仰具有宗教性,应该努力运用民间信仰的神圣性和文化正统意识,使民间信仰进入“宗教生态平衡系统”建设,并挖掘和发挥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使其名正言顺的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那么怎样使侗族村民重拾信仰,就要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并能使他们认识到村落保护的价值。

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侗族的信仰文化在日益衰落,在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又是最为惊人的。[6]而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取向,没有价值的事情,人们不会去干,只有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积极意义时人们才愿意去做。反观侗族,就要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村落以及重拾信仰文化的价值所在,使他们自觉的参与村落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之中。

5 信仰对侗族村落保护进行社会认同和活力重构

宗教信仰活动既要有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又要有一个是一个健康的引导体系。[7反观侗族村民的信仰,它需要一个当地文化的支撑,作为侗族村落文化活动的模式,可以理解为以下三个层次。

(1)当地政府主导的信仰文化指向

政府主导的信仰文化指向,是政府引导的一个信仰文化模式,这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一种文化引导模式。[7]作为侗族的政府要对自己侗族的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政府要了解当地的传统的信仰祭拜活动来带动村民的活力。侗族被称为“百节之乡”,政府从这些节日中抽取出来最具代表性、又能加强族群之间凝聚力的节日鼓动族民参与。此外,政府也要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对参加活动的村民给予肯定。

(2)村民群体自发主动参加的信仰文化活动。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广场舞以强大的魔力遍布各个地方,侗族村落也不例外。广场舞是宣传本民族的文化的一个很好途径,它自己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作为非常有自身特色的侗族村落,领舞的要以发扬自己本地特色为导向,以侗族歌曲、舞蹈作为广场舞曲,宣传本民族文化。此外,在传统的祭拜日组织这些舞民去参加祭拜,以这些舞民的激情带动其他村民的热情,这也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极其强大的方式。

(3)村民个人行为的表现方式。

村民个人要有自觉能动性,主动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种活动,主动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主动宣传本民族的文化。村民个人要逐步培养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自己的所处文化有自知之明,知道它的溯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反映到村民个人身上,就是村民要对自身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把本村落的传统文化视为自己家的传家宝,一代代的传下去。

结 语

共同信仰的形成对侗寨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信仰凝聚力对侗寨保护的意义,但是侗寨的信仰在不断发生的文化交流融合中渐行渐远,怎样使侗民重拾信仰需要进一步调研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筑慧:《中国侗族》.宁夏人民出版社 P273

[2].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

[3].谢冰:《民族大家庭》1994年第Z1期

[4].吴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

[5].朱永春《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安徽》 2002.6.1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7.

[7]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5.1

作者简介:

赵艺,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

论文作者:赵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信仰的凝聚作用对于侗族村落保护的指导意义论文_赵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