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2006年1月,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列为一个二级学科,这更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的研究。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但是,我们在对这一课题作研究现状分析时,也发现对其中最基础、最一般的问题的研究并未取得共识,留下的研究空间还很大,本文试就其中三个问题谈一些粗浅见解。

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其科学内涵包括按照中国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方面。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连接并促成其前进的动力是与时俱进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展开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应该包括五个环节,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方法)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化、实践形态的经验化、经验形态的理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就是进行语境的转化,由欧式的语言变为中国民族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民族气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按列宁的说法是“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1](p.467) 毛泽东也说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中走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这些都是充分体现唯物史观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主张。马克思主义实践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此指导中国亿万群众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实践活动。实践形态的经验化,就是把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加以系统总结,使之成为经验形态的财富。我们党一贯重视总结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党作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作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六大概括了十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又概括了十条宝贵经验。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就是把人们总结的历史经验加以提升,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就是这五个环节的统一和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二、深入研究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问题

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致要解决十个规律性问题。

第一,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从总体上和综合性上讲的,包括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思想武器。

第二,掌握中国的具体国情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关系,好比“矢”与“的”,不掌握中国的具体国情,马克思主义这根“矢”,就会失去“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会被束之高阁,变成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阶段、各阶段上的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特征、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在世界全局中的地位、中国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等。

第三,调查研究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基础的环节。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使它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民族语言的理论,成为主导中国人民精神和思想的理论,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而调查研究是把理论与实践、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最基础的环节,没有这个环节就不可能派生出其他环节。

第四,群众性的历史创造活动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和源泉。没有这个动力和源泉,就没有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当然也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反复说过,我们的领导人和领导机关只是加工厂,工厂没有原料、没有数量上充分的和质量上适当的原料就不可能进行加工,制造出好的成品来。这些原料正是群众的创造物。

第五,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政策和策略是理论的体现、行动的方针,它内含着理论转化为实践,实践经验跃升为理论的矛盾运动过程,只有通过它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同时又可使它内含的关于客观现实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思想得到实践的检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

第六,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因素。优秀文化成果包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世界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的优秀成果,这是使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使之具有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内在要求。如果没有这个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失去必要的思想资料,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第七,善于总结是实现和推进实践经验向科学理论转化的正确途径。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和推进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

第八,不断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排除错误思想干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武装群众、掌握群众、实现大众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是排除错误思想干扰的过程。

第九,理论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形式。理论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实现形式,没有理论创新,一种理论就会僵化、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才能够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新成果。

第十,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历史作用的最高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和领导力量。只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品质,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对于理论创新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的本性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和现实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方向完全一致。因此,它必然要求发展、创新。同时工人阶级对生产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使其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革命,即马克思说的“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人的解放”,工人阶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不断发展自身和不断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2](p.296)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必然随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展开、扩大和深入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法是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认为,那种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的体系,是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科学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论整体,也必然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如若不是那样,而是故步自封,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终极真理,没有使结论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这种学说就是不完备和不可取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若要不落后于时代,就要与时俱进,从各方面把自己的理论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要求创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社会实践及其发展同社会实践的主体及其发展是共存的。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还在延续,社会实践就一定要不断发展和提升到更高程度,这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始终自觉地面向社会,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理论必然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不可能一成不变。关于这一个问题,从《共产党宣言》以来,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依时间、空间及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当时代的主题发生变化时,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不同国家、民族时,或客观实际条件发生变化时,或科学的发展出现重大突破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某些具体理论和实践策略、某些公式都会发生改变,代之以新结论、新方式、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群众基础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离不开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就是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总要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求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它必定随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二是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只有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下述方面,才能有效地推进理论创新。

其一,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含义。这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创新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与时俱进。

其二,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前提。这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这个前提,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特别是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即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其三,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个动力和源泉就是最广大人民变革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也不能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事实上,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创新,都源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

其四,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目的。这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决定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始终如一地倡导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

其五,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途径。这途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相结合”的中介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党。不断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从理论上不断做出新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正确把握了这些基本观点,才创立出来并形成科学体系的。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