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探讨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探讨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探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世纪我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机制对于提升我党理论创新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敏锐感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是各种条件和要素已然具备,时机已然成熟的结果,也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思想理论的结果。

1.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和灵魂,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正确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层面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不仅是理论的学说,更是行动的指南;不仅是真理的尺度,更是价值的尺度,其根本的生命力在于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和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追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勃勃生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起如此巨大的作用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虽然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但是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总趋势并没有背离和逾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以指导中国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党一如既往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她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上升至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世界高高飘扬;在资本主义国家饱受打击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的态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魅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旗帜和灵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

第二,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的个人私利,而是为了绝大多数的被压迫者的利益,并且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第三,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从天赋人权出发来关注人的发展,把人从封建特权和神权下解放出来,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将人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人反而成了资本的奴隶。马克思强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悲惨处境,提出了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社会,为工人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价值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充分贯彻和体现。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元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如浩瀚的大海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空中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素,指导人们的言与行。

第一,知礼义、明廉耻,以仁爱教化天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高度重视道德的价值,他认为,讲道德、知廉耻是人的基本人格,是人内在的自觉的价值观,主张从廉耻上激发人的道德自觉,促使道德规范成为人的道德行为。孟子提出了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人们必须厚德载物,把自身道德修养与治理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后经历代有识之士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忧国忧民、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孟子在与人们讨论治国、做人的问题时,讲了一段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挥了孟子的忧患思想,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和自警精神经长期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成为人们心忧天下苍生、治国理政的座右铭。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是在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从来不畏强暴,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三,自强不息的革新进取精神。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仁人志士以改变现实为出发点,对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思想进行批评、抨击,对新事物、新世界充满向往、竭力寻求,舍其旧而新是谋,锐意改革。他们的思想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折射出了珍贵的革新进取精神。《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与周太史史伯讨论两周之历史特点,史伯评论“王室将卑”,周必衰,“国大而有德者近兴”,是指陈形势、肯定变革的大议论。在我国历史上,像这种顺乎时代潮流、极言变革合理的思想是非常多的。在革新进取的伟大实践中,著名的实例有李斯助秦王改革奠定灭诸侯、一统天下的基础,还有汉代的“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盛世”、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清代的“戊戌变法”等,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革新进取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崭新的态势,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变迁,并因此而引起思想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处于磨合、矛盾和冲突之中。

第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市场经济要求经济结构多元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这就为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提供了原动力和理论依据。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私有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大市场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各类企业或经营者作为平等竞争主体在市场中依法经营、公平交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在实践中常常背离按劳分配原则而带有某些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包括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科技发明、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制度使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诚实经营而先富起来。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鼓励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得到发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第二,利益格局深刻变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形成,我国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变化。首先,利益主体的分化日趋明显。我国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发生重大分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和企业家阶层。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利益认同的差异日趋明显。其次,利益内容日益丰富。随着物质利益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对政治利益、精神利益、公平与正义、长远利益的追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再次,利益关系日趋复杂。随着利益主体增多、利益来源多样化,新时期个体与个体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最后,利益差距日趋扩大,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之间、地区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差距呈扩大化趋势,贫富差距拉大。

第三,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深刻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变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出现了价值观和信仰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涌现;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热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追求个性解放、民主权利、法治精神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念和多种社会思潮悄然兴起,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这种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迫切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化解各种利益矛盾,鼓励利益创造和利益实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4.中西文化交流、融汇、冲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厚重的时代背景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社会空前活跃,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文化大交融、观念大碰撞、思想大活跃的时代背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和机遇。

第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汇、冲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全球化浪潮使得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频繁,经济合作、贸易往来、技术转让、学术交流、留学访问、影视娱乐、网络传媒等方式无不传递着各自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交流、融汇、冲突相伴而生,良莠相伴而至,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西方价值观念,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唯科学主义、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未来主义等纷至沓来。这些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一方面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增进了人们对科学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可估量的消极作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降低了社会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认同。特别是国外敌对势力时刻不忘对我国进行西化与和平演变,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强化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严重影响了中国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运行,这一严重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抵消文化霸权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第二,中西文化交流、融汇、冲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首先,中西文化交流、融汇、冲突,有利于我们鉴别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资本主义文化极力倡导并且试图在全世界生根、开花、结果的主导价值观念是建立在天赋人权基础上的自由、民主、人权,并且冠以“普世价值”的称谓,他们提倡的民主是虚伪的、金钱的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人权是抽象的人权。而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社会主义的民主与自由具有充分的物质保障,是广泛而真实的,人权也是具体的,首先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交锋,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实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汇、冲突,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宽容、相互借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借鉴而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国的新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审视古今中外的气概,熔冶合理的外来文化成果,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对于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我们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认真清理其理论上的错误时,必须看到它们提出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新问题、新观念,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反映了现代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包含着许多合理的精神元素。这些反映人类文明的精神元素有助于我们本民族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需要的,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奉行拿来主义。

5.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宽广的理论视野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永葆生机和活力,就是因为我党在任何时候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重大的理论创新,它的形成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思想理论的结晶。

第一,我党科学地把握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实际,体现了时代性。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机遇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同生共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现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多样复杂的时代背景,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点。我党着眼于这一时代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我党认真学习和总结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教训,把握其规律性。我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认真学习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努力研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我党把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提升到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层面,富于创造性。十六届四中全会,我党从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个方面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克服了以往缺乏主体性、内容泛化、抽象化、零碎化等缺点,使内容表述更加规范化、明确化、稳定化、系统化,把我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观念提升到了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层面,实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是我党重大的理论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理论创新需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精神素材,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还必须有不断实践运行中的充满活力的制度基础作为源动力和时代背景的助推力,无此则社会将变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新的理论也会因为没有需求而无从产生。此外,思想价值观念相对于社会实践往往具有滞后性,人们常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因此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整合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社会要保持健康发展,必须有足够的理论自觉和宽广的理论视野——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经常反省、调整和超越自己。一个善于进行价值观念整合的政党,同样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宽广的理论视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价值理论与实践一起发展、常青,始终用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种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始终保持健康的、朝气蓬勃的先进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通过继承、融合和创新终于使适应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形成,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根本,并将随着伟大、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

收稿日期:2010-07-02

标签:;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探讨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