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课赛融合的高职外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 英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正在“一带一路”思想引领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世界,苏州对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的需求正与日俱增。文章梳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模式,构建融“能力本位教育”和技能竞赛为一体的“能力本位、课赛融合”的高职外语课程体系,有效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外语人才,服务苏州区域发展和吴文化传播。
[关键词] 高职外语;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能力导向型课程
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对于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正与日俱增,而大学生外语能力也越来越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而服务。”[1]按照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总体目标。可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需要。迄今为止,中国高职院校数量已经远超普通高校数量,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及其演变
有别于普通高校侧重学术的知识本位教育,高职教育更注重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培养,应运而生的CBE能力本位教育以其实用性和适用性于20世纪中叶在发达国家逐渐成熟并大行其道。能力本位教育发端于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二战结束后大量军人转业,急需广泛的职业培训,培训课程目标明确,即培训学员的岗位工作能力。此后十年CBE职教思想逐渐成形,它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明确岗位能力要求,并以相关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最终进行能力考核和教学评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思想广泛应用于北美职业教育,80年代中后期,欧洲发达国家及澳大利亚将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成功内化并构建了本国的职教培训体系,90年代开始CBE职教思想开始广泛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职教领域。
世界各国有关能力本位教育的探索与研究林林总总,不同国家对CBE职教思想的理解受制于各自社会经济结构和高等教育状况,继而衍生各具特色的成功职教模式。加拿大普遍实施能力本位职教模式, 学校直接面向社会培养行业所需工作人员,设置课程与职业岗位和能力需求紧密衔接,培养了大批实用型和适用性人才[2]。德国成功实施“双元制”职教模式。德国经济部和教育文化部统一组织,由行业协会、工会、教师三方代表共同拟定用于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标准和具体要求,高职教育充分反映并服务于德国产业发展需要[3]。澳大利亚大力推行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职教模式,TAFE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建并管理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能力目标作为对学生考评的标准和尺度。
事实上,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高职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成立于1981的苏州市职业大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校从90年代开始,选派教师分期分批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观摩与实践,深刻体会CBE与TAFE职业教育精髓。借他山之石,成本土之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苏州职大为苏州地区培养了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能力本位教育与CBLT(Competency-Based Language Teaching)外语课程体系
(一)高职外语教学困境
20世纪末,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更多适龄青年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由此,各高职院校逐步确立了高等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联和认知。全国职业考试认证中心2017年出炉了针对各学科的职业能力考试指南,其中“英语职业能力考试指南”明确了“在日常工作情境下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完成工作的能力”,为“英语培训、旅游管理和商务交流等行业的英语从业人士业务考核提供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国际人才供不应求。遗憾的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江苏省为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出现“关停并转”局面,德语、日语等小语种专业更是生存艰难,除了其他深层次原因,高职外语教学本身也存在一些痼疾,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形成掣肘。其一,学生普遍重考试,轻应用,语言交际能力薄弱。学生注重应试技巧,忽视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其二,外语专业学生重语言,轻专业,职业技能欠缺。缺乏专业内涵支撑的外语专业如空中楼阁缺乏持久生命力。其三,外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职场理念较为淡薄。脱离职场情境的纯语言教学仍是当前外语课堂的主流模式。如何将外语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是高职外语教学面临的现实课题。
患者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患者肝肾功能变化情况。将1.8 mL血置于3.18%枸橼酸抗凝试管中,抗凝剂和血液比例为 1∶9,采用Thromboscreen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普利生四通道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
(二)CBLT外语课程体系
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日语和德语三个语种五个专业: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旅游英语、商务日语、应用德语。同时学院承担学校9个学院(部)的公共英语教学,我们努力在这庞大的外语教学体系中构建一条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同时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CBLT外语课程体系立足苏州地区涉外岗位需求和能力目标,修订专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外语技能大赛为平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外语职教课程体系。
英国在21世纪初发起了大学课程改革,强调知识、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度,其核心是在课程和工作世界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注重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5]。近年来,我国由政府及行业联袂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呈现常态化趋势,赛事拓展了校企合作空间,为高校教学注入活力,而基于职场情境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外语技能大赛不仅检验学生外语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也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2015年,已吸纳数百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苏州又成为全国首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涉外商务外语人才更是求贤若渴。鉴于此,我们根据高速发展的苏州区域经济对应用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构建了融能力本位教育和技能竞赛为一体的“能力本位、课赛融合的”高职外语课程体系。
三、CBLT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设立组织机构,构建竞赛机制
学院成立“外国语学院外语技能竞赛指导中心”(以下简称“指导中心”),目的在于将技能竞赛与行企需求密切关联,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与省级赛事无缝对接。指导中心实行专人专责,制定工作章程和竞赛实施细则,建立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技能竞赛人才库,构建技能竞赛资源库,实现竞赛管理的体系化、规范化。
主桥结构采用MIDAS/Civil 2017(V8.7.0R1)程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静力分析模型中,主桁、平联、桥门架等单元均采用梁单元模拟,桥面板、铺装和护栏等作为荷载模拟,全桥共划分节点数量361个,梁单元数量626个;
(二)组织外语赛事,拓展实践能力
另外,该体系中的公共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职场英语”、SPOC“大学英语口语”等线上线下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辅以英语创新课程及“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极大丰富了CBLT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内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积极服务于苏州的对外交流工作。
(三)立足能力本位,力促课赛融合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收获更多的知识。当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不仅仅就只有文中提到的这几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发现,进行教学创新,就一定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方法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图1 以英语课程为例的CBLT课程体系
该体系中每一种岗位能力与相关的课程及赛事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又与其他英语能力相互关联彼此渗透,构成立体的英语综合能力框架体系。以跨文化能力为例,该体系中的跨文化能力赛事包含英语、日语和德语三个语种,该赛事与当前倡导的“一带一路”思想高度契合,所开设“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与时代需求相适应。而课外研究性课程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课程与外语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强化了学生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用外语将中国故事——“一带一路”背景下吴文化园历史典故探源及传播,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校级优秀研究性课程,继而成功立项为省级大创项目,在课外拓展和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培养了一批优秀外语学子,成为对外传播苏州 “吴文化”的有生力量。
英语、日语、德语各专业成立动态的技能竞赛人才库,教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指导中心每学年发起组织和参与近20项各级各类外语赛事,如英语口语大赛、商务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英语翻译大赛、英语演讲大赛、英语口译或笔译大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导游技能大赛、日语演讲大赛、日语动漫配音大赛、德语演讲大赛、外语歌曲大赛、外语书法大赛等。外语技能大赛参与者同时积极组织参与学院各项外语活动,在外语角(英语角、日语角和德语角)、英语心理剧社团、商务英语俱乐部,学生们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在多年来的涉外志愿服务和涉外交流工作中,同学们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也和外国友人建立起长久友谊,获得应有的尊重。
对比式(1)与式(7)可知,修正后的比例谐振控制器相比于理想的比例谐振控制器多增加了一个参数ωc用于调整控制器基波频率附近的增益和带宽,由式(7)可以看出系统性能由Kp、KR以及ωc共同决定。选修正后的比例谐振控制器参数为:ωc=5,Kp=1,KR=100,该参数下的控制器Bode图如图3~图5所示。图中可以看出,在基波频率处系统增益为40 dB,完全可以实现对输入电流指令的无静差跟踪。同时具有很好的稳态裕度和暂态性能[10]。
以江苏省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为例,该赛事关注职场需求,突出“职场实用口语”特色,集中考量学生基于商务数据和图表的职场描述能力、职场交流能力及职场团队合作能力。学院根据赛事及职场能力要求开设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会话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英语视听说实训、商务英语交际实训等)。能力本位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学院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实施个性化教学,因人制宜,激发学生潜能。作为外国语学院专业委员会成员,受聘的涉外行企专家们不仅参与学院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还在学院的系列赛事中担任评委,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能力评估。
图1是以英语课程为例的CBLT课程体系,它比较完整地诠释了立足苏州涉外岗位(群)需求和外语能力要求,将外语技能赛事与外语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立体架构,英语专业的成功模式带动了日语、德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搭建网络平台,助推公外教学
技能竞赛指导中心创设微信公众号(i Contest),作为宣传平台组织赛事、展示成果、扩大影响,公外部及各系组织全校参加全球语通百万大学生外语听说大赛,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外语技能的网络平台。学院师生独创的SPOC在线课程“大学英语口语”助推全校大学英语混合式及移动端互动式教学,构建立体的外语学习生态环境。外语歌曲大赛和外语书法大赛激发各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热情,校园外语呈现百花齐放局面,全校各专业学生在省级、国家级赛场上连年获得英语口语、英语演讲、英语写作、日语演讲、德语演讲以及多语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奖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外语能力、职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7],应坚持规划先行。而城市人口资源更密集,资源环境矛盾更突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迫切,因此更加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建议在摸清家底、理清思路的情况下,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统筹水、路、岸、产、城,统领水利、生态环境、农业、林业、城建、国土、产业等各类规划,绘制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交叉重叠、空间管控分区相互冲突等问题。针对目前部分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受挤压的现象,应在顶层设计中突出河湖生态空间保护的重要性,守住城市水生态空间,实现城市功能与水域空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8]。
(五)优化评价体系,注重能力考核
在课程设置上实现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理论课和实训课相辅相成,商务英语智慧教室、同传口译实训室、日语文化实训室、德语情境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助力学生训练语言技能,提高外语综合能力;在课程内容上糅合了省技能竞赛内容和职场元素,课赛融合,校企互动,助力学生了解岗位需求,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
四、CBLT课程体系的特点
以能力为本位的CBLT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和发展密切关联,决定了它具有动态调整的属性并兼具以下特点:
以能力为本位的CBLT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考量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四个多元化体系。核心课程教学引入省技能竞赛内容,如职场描述能力、职场交流能力和职场团队合作能力,课程评价引进技能竞赛标准和行业标准,考核学生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学院聘请“姑苏网”商会等企业专家任技能赛事评委,构成教师主评、学生互评、行企专家专评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层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院组织和指导各语种学生考取“全国跨境电商专员职业资格证书”,而学分制中“以证代考、以赛代考”规定使得备考过程、备赛过程和考核过程有机融合,形成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从湖湘学派知行观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典范代表《实践论》,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理性在根本是相通的。在两者的融合碰撞中,毛泽东站在时代潮头,充分运用自己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在探索、积累社会变革理论和践行救国图存的道路上,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论体系。《实践论》,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哲学,而且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的典范。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线上、线下及移动端互动教学,SPOC在线开放课程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外语能力发展的空间和维度;在评价方式上兼顾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赛事成绩与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实施“学分替换”,学习、竞赛、考证过程与考核过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五、CBLT课程体系的成效
1.成就学生,培养职业技能。能力本位CBLT多语种课程体系有效对接社会需求,拉近了校企距离,培养了一批具有外语职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他们在省赛、国赛中屡获殊荣,同时学以致用,积极参加苏州各项涉外交流活动和大型赛会的外事志愿服务,拓展了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有效服务了社会。多语种技能人才毕业后在苏州区域各涉外职场亦广受欢迎,在苏州的国际化进程中一展芳华。
2.成就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师生教学相长,素质显著提升。外语技能竞赛指导中心教师皆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与涉外企业密切联系,校企合作提升职业能力。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技能赛事,连年在江苏省和全国英语教学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赛中获奖,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交流会上讲授示范课,精心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赛事取得优异成绩,其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广受好评。
3.成就学院,推动多语种专业建设。外院师生英语技能竞赛硕果累累,课程和专业建设效果显著,助推日语、德语专业CBLT课程体系建设。多年来,日语、德语师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取得突出成绩,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大大提升了专业显示度,也为高职院校的小语种专业建设积累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6],将中国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职业科学具有独特的职业成长规律[7],从事高职教育的我们应该拓展国际视野,了解他人的成功职教模式,同时面对我国行业、企业需求思考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能力为本位的CBLT外语课程体系对外关注国家发展方向和社会岗位需求,对内调整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为应用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路径,为经济高速发展的苏州地区提供了急需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缓解了苏州地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缺位”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A].
[2] 梁丹,徐涵. 国际视野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5(26):17-20.
[3] 赵建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J].金融理论探索,2007(3):52-54.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A].
[5] 杨春梅.当代英国大学课程改革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25(4):16-21.
[6]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A].
[7]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历史典故翻译及传播”(项目编号:201911054012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英,女,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
DOI: 10.16309/j.cnki.issn.1007-1776.2019.06.009
责任编辑 魏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