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出路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已成为诸多教育理论研讨的主旋律。然而,从现有的研讨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倾向明显地存在着。其一是,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要“市场化”、学校要“企业化”、教育劳动要“商品化”;其二是,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理由是:教育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实践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不是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但同时又强调,对不同的教育应该具体分析,比如,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就不能市场化,但其它,诸如职业技术教育等便可以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就字面上讲,“主动适应”说的合理性在于承认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强调了市场经济对教育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反映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目的;更重要的是“主动适应”说强调教育的具体分析不同对待。然而,若从逻辑上加以分析,似乎也有不严密之处。
首先,既然在最一般意义上承认教育遵循的是培养人和发展人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教育就不能市场化,应该是“主动适应”。那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等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有自己的不同于价值规律的客观规律,因而这部分教育也存在着一个“主动适应”的问题,所以说这部分教育可以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在笔者看来,“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意味着以市场为路标,结果势必造成以市场的价值规律取代教育的客观规律,最终丧失了“自我”,变成“市场化”了的教育。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被动教育?
其次,如果把现代社会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母系统,那么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便是这个母系统外的一个子系统,学校教育则是另一个子系统。而教育系统内部又有诸多个子系统,诸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等,这些子系统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依赖构成整个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教育也不是世外桃源,它必然受到系统外的社会大系统的其它子系统(如市场经济体系)的影响。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们只有作为教育系统中具有独特功能的部分时才能真正地与市场接轨。因此,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时,必须把握其实质,必须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以及市场经济体质的前提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会和其它教育模式一样,不得不“扪心自问”:“我是什么?”“我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
最后,结合前两个方面的思考,作出行动的选择,即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能做些什么和该做些什么的选择。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才既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又不失自己的身份,才能树立一个富有鲜明“个性”的现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形象。本文试图单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合上述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得批评和指教。
一、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什么的一般性思考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教育,属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的教育机构有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4年;一部分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中等层次,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和骨干,是当前发展的重点,可以大量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中、初级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各行业的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从业人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人才结构。还可支持与带动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起承接作用。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身而言,首先必须弄懂它的本质,然后才能谈到它的归属和功能。它的本质属性也和其它教育模式一样,就是培养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离开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这个教育特定性,其它什么“技术”、“职业”乃至把它说成“生产力”等都是“空中楼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和其它教育模式一样,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市场的价值规律。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正规教育,其本质不可能市场化,因为学校绝非企业。此外,在人不成为商品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和其它学校教育一样,在本质上具有非功利性,它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自负盈亏;同时,培养年轻一代的教育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长期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迟效性,这又在本质上规定了教育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快速变动性和即效性的市场。总之,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市场化和企业化。
二、市场经济增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结合
我国自1958年以来,一直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放在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来重视,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的。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采取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企业就不得不开发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并加强对生产的科学管理。为此,对人才(科技、专业、经理、外语等人才)和科技就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而人才和科技的提供主要依靠教育。作为现代生产的经营主体,企业不能不意识到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条件下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因而,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得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明显地成为企业的一种必需,从而使得企业以主人翁的身份对其投资,参与教育,这实际上就是促进了“产教”的结合。企业对教育有了需求,客观上要求着正规教育的内容与现代企业生产所需的一般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相适应,要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尽快地投入生产,具备竞争意识和素质等。一旦这种结合形成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们平时提倡的“教育是全民的事业”也就成为现实。当社会上真正地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教师也就不会“下海”、“上市”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为学校的工作重心。当高质量的人才投入市场,再由市场配置给最富竞争力的企业,这无疑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企业得到发展,必然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市场的驱动下投资教育。学校培养高质量、多规格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企业仍旧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学校仍旧是培养人的基地,两者各得其所,相互保进,这种“产教结合”才能达到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抉择是:有效地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目前,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趋于完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基本完善,教育既然不能越俎代庖地去建立市场,就应该结合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以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现有的可供利用的条件为依据,进行综合技术教育所强调的基础的、普遍的、通用的、可操作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产教”结合,同时也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而教师下海、学生经商、学校破墙开店、办公司等绝不是一种出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第一,强化学生的适应性教育,有的放矢地设置专业;第二,对教师的要求除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示范能力;第三,教学方法应采取理论教学三分之二,实际动手时间为三分之一的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采取必要、及时、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第五,正确认识市场经济,防止采用机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
总之,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抉择只能是有效地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我想借用劳顿的一句话来表明我对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和态度:“我敢肯定市场机制是制造和出售汉堡包、汽车以及各种商品的有效方式,我同样敢肯定不能用市场来提供一种有效的和合理的教育制度。”同样还想借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来表示我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认识:“……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