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与困惑_新课程改革论文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与困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路与论文,困惑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于2004年秋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启动实验工作。首批国家级实验区的任务是:不仅要对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进行验证、评价,而且要为后续开展课改的省、区提供经验和成果借鉴。就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而言,本次高中课改担负的使命是繁重的。从语文课程一学期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虽然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等能罗列出许多条来,但涉及课堂教学,教师们或表现出迷茫,或流露出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自然,在省、市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中,课上得令人满意者不乏其人,但在语文教师群体中,这些人毕竟是凤毛麟角。这种现状,让人担忧,更令人深思: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困惑有哪些?对策又是什么?这些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二、语文教学的出路

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我们认为:高中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根本出路在重建课堂。

何谓“重建课堂”呢?所谓“重建课堂”,是指以新课程的理念和相关要求为视点,来重新认识和规划语文课堂教学,重新规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语文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落实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变革语文课堂教学,即重建语文课堂,是实施高中新课程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

(一)从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科特点认识,语文学科的重建课堂应当以下列观念为出发点:

1.语文学科的重建课堂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应当鼓励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方案的目标和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实施建议进行多元尝试和积极实验,重视每一模块教学的实践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语文教学,努力去实现课程目标。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一特点考虑,语文学科的重建课堂应当在实施中处理好继承、发展、摒弃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在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不适应课改要求的陈旧观念和方法的同时,融入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经过内化和整合,对语文教学加以发展、创新。

(二)从教学实践的视角看,高中语文教学重建课堂应当包含以下要素:

1.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这里既有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也有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理解;既有对新型师生观的体验,也有对新的教与学方式的感悟。就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看,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就学习目标师生达成共识;

(2)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3)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4)捕捉有用信息,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评价。

2.把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特点,既要重视预设的科学性,又要关注生成的有效性。预设,指教学设计;生成,指教学现场。这里,预设和生成组成了教学的完整过程。新课程需要新的语文教学,而新的语文教学首先要求教学设计具有科学性。“为学习设计教学”是加涅提出的一个经典命题,其科学性表现为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高中语文必修课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要求组织教学,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设计有利于进行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2)阅读文学作品,应设计对作品中形象和作者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的相关环节;(3)教学设计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4)注意引导学生借助阅读做到知人论世,认识作家的经历、创作动机和作品的社会影响。

教学“生成”的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的探究过程。探究之路,需要有预先设计的规定线路,还需要有临场发挥和及时调控的智慧和勇气。这就要有教学“生成”的过程要求:(1)面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兴趣和动机的导引;(2)面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要有高认知问题的引导和排除愤悱心理的点拨;(3)在热烈的互动和争论时,要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培养团队精神的技巧;(4)在解读文本、辨词析句的过程中,要有指导学生穿透字面,驰骋思想,联系生活,体验感情的方法。总之教学“生成”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的探索探究过程,是一种共生共进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把握“生成”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满足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

3.努力唤醒师生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实现教学生成的基础,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教学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观念形态的、制度规章的、文本和电子的,一切可能运用和利用的教学中介和教学手段,都是潜在而有效的教学资源。而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人,因而教学生成过程中,最有价值进行有效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自身。他们既是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也是资源开发的客体对象。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存在于教学设计之中,更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多种情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互动的过程,就是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过程。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思维的碰撞,视野的拓展,结论的整理,情感的表达,无不是资源开发和教学生成的结果。

4.把有效的教学评价运用于教学全过程。实现语文教学重建课堂的目标,须牢牢把握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评价应关注以下方面:(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教师在充分发挥评价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教学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语文教育活动的主人。(2)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效能,把学生作为有情感、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语文学习应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发挥评价诊断、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3)针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特点,努力探寻适合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如使用质性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评价效率,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上述重建语文课堂的要素分析虽具有理想色彩,但却全面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有关教学的多方面要求。这或许可以作为高中新课程实施中重建语文课堂追求的目标。但目前宁夏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总体情况同这一目标还有相当距离。那么差距产生在哪儿?困惑又有哪些?不妨通过一节研讨课作具体分析。

三、由一节研讨课引出的思考

《巩乃斯的马》教学实录

(一)基本情况

时间:2004年11月23日

地点:宁夏平罗中学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语文出版社)第三单元(散文)

教师:王世波(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课型:全市高中课程改革语文观摩研讨课

(二)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有关马的描写段落,概括马的形象及作者寄寓的感情。

2.赏析本篇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

3.借鉴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上课,师生互致问候)

师:40年前,我的父亲带着少年的梦想,步行一百多里在这里考取了心中理想的大学。40年后的今天,历史的缘分让我以老师的身份又一次来到银北名校平罗中学这方热土,心中感慨万千。为了表达40年中两代人心中的“平中情结”,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为大家带来一件宝物(稍停顿)的复制品(笑声),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猜猜看,这是件什么东西?第一位猜中的同学我会把宝物送给他(停顿)欣赏5分钟(笑声)。

[简评:异地上课,在陌生环境之中,如此开课使学生和作课教师的情绪有了极大的缓和。面对几十位听课教师,在偌大的多媒体教室里,师生间的距离拉近,气氛轻松。此物包裹很严实,制造出一种神秘感,引起好奇心。]

师:请听描述——

(1)它是我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2)它是中国旅游的标志。

生:(打断)马踏飞燕

(师一层一层解开包裹,打开盒子)

师:非常正确!谁知道它还有其他什么特点?

生:它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令中外许多考古学家叹为观止。

生:它出土于1969年,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墓。(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并拿着马踏飞燕在学生中间穿行,气氛活跃。)

师:欣赏完和马有关系的雕塑艺术奇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军旅作家周涛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散文,该文堪称中国作家中写马散文中最优秀的篇章。

2.整体感知

板书课题:巩乃斯的马 周涛

师:下面我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作者笔下的马是怎样一种形象?体现了哪些精神?

师:板书:马的形象。(阅读方法指导。)

(1)速读或跳读、扫读,一目十行。

(2)抓重点词、关键词,特别是刻画马的特征的词语。

(3)四人小组讨论。

生1:第10、11段,体现出马身上具有生存竞争的意识。

生2:第17段,强调马“奔放有力”“优美柔顺”“进取精神”“崇高感情”“力与关的结合”等特点。

生3:第9段,强调马“强壮和美丽”“力与威严”的特征。

生4:第8段,“马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

生5:第9段,还传达出马具有阳刚之气,强悍的特点。

生6:第9段,还表达出一种团队精神。

(师肯定、表扬后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7:第8段,“昂奋”“散漫”“原始”“我行我素”。

师:同学们读书效率很高,找得很准,而且有的同学还用自己的话概括,很会读书。现在大家全都围绕“马的形象”展开,概括一下,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去刻画马的呢?

生(齐):外貌、精神(板书)

师:马的精神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1:自由、奔放(板书)

生2:进取、上进(板书)

师:在文章结尾的几段,作者升华了马的精神和形象。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我觉得作者在马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

师:(追问)这种民族精神是什么?

生(齐):龙马精神。

师: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龙马精神的理解。

生1:积极向上。

生2:顽强拼搏。

师:龙马精神是我很喜欢的成语。今天我就把这个成语送给我们高一(9)班的全体同学,愿龙马精神与你们长在。

在这些刻画马的过程中,最能体现马的形象和精神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齐):第17段第一句话。

师:正确,这就是本文的文眼,即最能表达出文章主旨的话。阅读此类文章要学会抓“神”,抓灵魂。以上我们通过马的形象的分析,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理解。

3.融入背景

师:正因为巩乃斯的马如此魅力四射,奔放有力,所以作者对它情有独钟。他如此喜欢巩乃斯的马,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1: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师:文中在哪里暗示的?有谁为我们读一下有关时代背景的句子?

生2:第4段,读:“……”

生3:还有第12段,读:“……”

师生共同小结:环境—险恶(板书)

心情—压抑(板书)

师:原来此文作者借马抒发自己在险恶环境中压抑的心情,这种写作手法在初中我们接触过,叫什么方法?

生(齐):托物言志(板书)。

4.品味语言、感情。

师:作者面对自己喜欢的马和马群,马的何种状态最能发泄自己在险恶环境中这种压抑的心情?

生(齐):奔跑。

师:文中有两处奔马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请找出来。

生(齐):第6段、第14段及第15段首句。

师:抓住两幅场面描写的特点,同学们给它各拟一个小标题,全班同学分两大组讨论,力求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场面一:生1——原野奔驰图

生2——冬夜纵马图

生3——雪夜狂奔图

师:大家认为哪一位同学概括得更贴切?

生(大部分):第三位同学的概括(板书)。

场面二:生1——万马飞奔图

生2——万马奔腾图

师:哪个更好些?

生(齐):都不错。

师:这两幅图在场面描写上,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要求:(1)按刚才的分组进行讨论。

(2)把握朗读时的情感。

生:场面一:自由、快乐、轻松。

生2:场面二:宏大,有气势,酣畅痛快。

师:大家推荐一位代表我们班最高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雪夜狂奔图”。

生:朗读(声情并茂,博得热烈掌声)。

师:掌声证明一切,这位同学对作者的情感宣泄把握得很准确。下面我们用音乐配合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欣赏雪夜纵马狂奔图。

(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配奔马的幻灯片。)

师:看大家情绪激昂,全班来齐读“万马奔腾图”,读出气势来。

生:(齐声朗读)

师:下面再来欣赏“万马奔腾图”(配二胡独奏《战马奔腾》)。

[简评:媒体播放《战马奔腾》及交错出现的幻灯片,学生的情绪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异乎寻常,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艺术是相通的。上面我们用音乐艺术和绘画摄影艺术诠释散文语言艺术的魅力。

师:作者在马(或马群)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生1:摆脱压抑的心情。

生2: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板书)。

师:作者在万马奔腾图中,把马群狂奔写得如此震撼人心,文采飞扬,主要是在语言运用上特别运用了一些修辞,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这些修辞好在哪里?

生1:比喻——生动、形象(举例略)。

生2:拟人——色彩鲜明,表现力强(举例略)。

生3:夸张——有感染力,烘托气氛(举例略)。

生4:排比——有气势,节奏感强(举例略)。

师:要使写作语言有文采,富有表现力,多学着用些修辞,你的文章也会文采飞扬。

5.拓展延伸

师:作者本文写的主体对象是马,为什么却先写了牛、驴子和骆驼?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发?

生(集体):对比衬托。

师:作者对骆驼、牛、驴子的偏见你同意吗?为了自己表达感情的需要而丑化其他动物,我认为不公平。

下面我们反其意而思之,为它们正名,说一段话。

要求:(1)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2)三言两语,抓住形象或精神,也可通过形象刻画精神。(3)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生1:骆驼——沙漠之舟,打开了丝绸之路。

生2: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生3:毛驴——忍辱负重,温顺无私。

师:被大众丑化了的毛驴,被这位同学发掘出这么多的优点,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好!

师小结:推动历史发展离不开“龙马”,更离不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牛、驴子、骆驼”。

师:谢谢大家愉快的合作,最后祝愿同学们高一扬鞭催马,高二一马当先,高三马到成功(下课,掌声)。

附: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周涛

向往自由境界

这是一节按照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选择的教学实录。既然是选择,就意味着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引领。就这节课来看,无论将其看作示范性的,还是研究性的,都体现出一种价值追求,即按照新课程重建语文课堂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成功课例。

这一成功课例,综合听课教师、教材主编和教研人员的互动评课,体现了以下特点:

1.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选择、使用教材合理,教学重点突出。

2.教师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服务,点拨、诱导,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明确提出速读要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捕捉文眼,进行阅读整体感知。

3.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将教学引入纵深。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将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思维拓展和情感熏陶自然融于活动过程中,效果明显。

4.重视多种阅读情境的创设,多媒体辅助手段使用恰当,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加深理解。

以本节研讨课为参照来认识高中课改中的语文教学,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脱节,教学设计能力差,教师依旧注重讲授,演绎教案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被动学习。

2.消极适应课改,授课两副面孔。上级检查或有人听课组织学生互动、讨论,热闹非凡;平时无人听课,独占课堂,老调依旧。

3.曲解课改要求,只学皮毛,上课花拳绣腿,花样翻新,指导阅读蜻蜒点水,浮光掠影,不做实质性引导,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所列现象,仅反映部分语文教师对高中课改的不适应情况。其目的在于引发认识高中课改语文教学的困惑,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建议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必须注意协调各相关要素的关系,发挥好各要素的整合功能,保证语文课程重建课堂的实现。我们认为制约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的相关要素有教材、教师、评价和实验机制等,重建课堂的困惑主要在这几方面:

1.教材偏深偏难,不少内容脱离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吃力,教师备课费时,出现了教材模块和学生学习不适应的“两张皮”状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经过两个多模块的教学,师生共同的反映是:不少选文,文字晦涩,缺乏时代感,脱离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心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少钻研、探究热情,常有囫囵吞枣之嫌,其中文言文的学习尤为明显。如《报任安书》(《史记》)《崔杼弑其君》(《左传》)《滕王阁序》(王勃)。有教师反映:学生要预习《滕王阁序》,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能读下来,没有3—4小时是不可能的。再如,美国作家梭罗的《寂寞》、海子的诗歌《麦地》、沈从文的《箱子岩》,可读性差,师生不喜欢,恐怕与选文的时代性差有关。这种选文结果,人教社和语文社教材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原因:一是编辑教材时间紧迫,参编人员以教材编辑和研究生为主,很少有熟悉高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参加;二是教材编辑受教材审定顺利过关动机的驱使,选文很少关注学习主体的接受程度和教学的适应性,而更多追求的是给教材审定专家“耳目一新”的效果,过分“标新立异”,超凡脱俗,造成目前“两张皮”的现状。建议各教材出版社深入实验区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尽快修订后续使用的教材。

2.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语文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在短时间内较难完全适应课改的综合要求。

高中语文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偏低表现在:(1)教学设计能力较差,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加工和对教学过程的科学预设,备课质量不高,造成授课准备起点低。(2)教学方式转变力度小,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不够,缺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多种情境创设和有效的过程评价。(3)从课堂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和指导,理性认识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多数教师尚不能独立承担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和指导。

究其原因:实验区培训时间短,参与式培训不到位;教学工作繁重,校本培训落实差,多数学校尚未形成教师集体研究教材、共同备课、分享经验的校本研究机制;教材量大,偏难,加之研究学习者现状较差,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应付每个模块的授课任务上,没有时间反思教学、调整心态,而是处于紧张应对的工作状态中。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改进高中课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校本师资培训的指导、引领,各校在落实校本培训计划、增强校本研究和培训的实效性上调整思路,做好工作。

3.科学、可行的高中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影响到课改实验的宏观导向和学校、师生的实践定位和发展追求。

在高中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评价是起杠杆作用的要素。作为高中教育中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广泛社会影响的高考改革方案和评价要点至今没有出台,直接影响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验。教育部要求首批四个高中课改实验区分省(区)制定2007年使用的高考改革评价方案,而宁夏至今仍处于难产过程之中。何以难产?一是社会对它的关注面太广,需全方位认识;二是它对学校的影响力太大,需慎重对待;三是从过去的升学竞争真正走向课程经营需要做大量工作,短时间内难以奏效。而且,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还需要接受实践检验,有待于完善。因此,目前社会、家长,尤其是学校、教师、学生心中迷惑,在企盼高考改革方案尽早问世的同时,更多的是忧虑和焦急。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师们的心里更是顾虑重重。

4.高中课程改革运作匆忙,整体设计思路理想化成分浓,同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相脱节,造成目前实验的举步维艰。

例如:

(1)课程方案同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现实条件反差大。仅选修课的开设,实行走班制,教室数量,师资数量、水平就是一大难题。这至少在西部地区是极难解决的。

(2)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目前实验情况看,因时间衔接紧,实施跨度大,同目前初中课程改革实际脱节,造成实验师生普遍不适应的状况。

(3)教材编辑们的理想同教学实际脱节。有教材编辑专家认为:你把教材给学生,让学生去选自己喜欢的读就行了;文言文,学生读一读就行了,注释注得非常详细;要改革,先要洗脑子。这种仅凭理性化的设想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空谈”,丝毫无益于解决实验教师的实际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从全社会的视角研究高中课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制定相应对策,改变目前高中课改的困难局面。

以上认识和看法是从关注的角度出发,对宁夏高中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反思,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既然是研究和反思,限于视角的有限和认识的不深,或许有偏颇之辞,唯求得所有关心高中课改、关心高中语文教学的同仁深入研究。

标签:;  ;  ;  ;  ;  ;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与困惑_新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