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的鲜明特征--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_经济建设论文

科学规划的鲜明特征--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_经济建设论文

科学的规划鲜明的特点——学习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会论文,五中论文,鲜明论文,十五届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是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召开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深刻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九五”计划时期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全面审视世纪之交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新世纪之初的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它既显示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雄才大略,又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是指导我们向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纲领。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按照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根据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战略布局和重要任务,着重研究和解决了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综观整个《建议》的内容,它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放眼世界规划中国的发展,既切实可行又鼓舞人心,充分体现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充分体现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出解决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主题突出:发展是硬道理

《建议》把发展作为主题,通篇贯穿着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谛。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无论是缓慢徘徊、曲折迂回还是平稳发展、加快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特别是在今天,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解决我们国家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对我们都很紧要。这是因为:

首先,我们要完成新世纪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离不开发展。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然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要实现这三大任务,关键在于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

其次,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潮流,离不开发展。现时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形势逼人,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这既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性机遇。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又一次把我们推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我们如果不及时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国内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就会更大,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落伍的危险。

第三,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我们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来的。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我国受“左”的干扰,背离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中华民族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才迎来了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威望和影响大大提高的大好局面。因此,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必须铭记不忘。

新世纪的头五年,我们加快发展壮大自己,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完全具有现实可能性。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8.6 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 位, 外汇储备高达1600多亿美元,商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并且我们还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只要我们坚持这条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就完全有条件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党中央审视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所做出的科学决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五大精神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使我国经济保持实实在在、没有水分、可持续的发展,以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平衡地发展。

(二)重点明确: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建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并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对新世纪之初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目标和任务都作了充分阐述。进入新世纪,面临新阶段,解决新问题需要新办法,核心就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这是发展的新思路。

《建议》在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时指出:“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的确,这些问题如不加紧解决,就难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难以增强我国发展的后劲。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

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放到世界范围来分析,更显得重要和紧迫。从国际范围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结构性调整。美国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的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九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亚洲金融危机迫使有关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克服经济结构性缺陷,其中一些国家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进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如果不果断地抓紧进行结构调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新的历史机遇,使我们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可以把完成工业化与信息化这两大任务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我们讲抓住机遇,很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可以说,经济发展过程,既有总量扩张的作用,更有结构调整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只有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结构调整好,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才能真正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建议》指出,这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这种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因此,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作用。我们要下决心干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件大事。对于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科学的态度,认真开展调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当前,要抓紧做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等方面的工作,争取在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都取得明显的成效。

(三)时代性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建议》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深化改革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把科技和人才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这充满了时代精神。因为创新是时代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体制创新,要靠科技创新。

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而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改革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且要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方面都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任何改革都要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继续推进改革,势必难度会更大,工作会更复杂。因此,要深化改革,就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争取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扩大开放,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应对工作,在“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如果说改革是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进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那么,科技进步和创新则是推动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社会更快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是以石器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以铁器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到了十八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形成了以高科技为标志的新的社会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先进生产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近一百年来,全世界所创造的生产力之所以比以往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现时代,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竞争的焦点。谁拥有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为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供技术储备,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推动科技进步,关键在创新;科技创新问题,关键在人才。培养不好人才,使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我们的事业就很难向前发展。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必须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使科技和教育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四)统筹兼顾: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至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建议》不仅把发展作为主题,而且强调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既包括当前发展,又包括可持续发展。《建议》全面地提出了“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对“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科技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建议》在筹划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作了全面部署。这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所决定的。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其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保证;其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进入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精神上的满足已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第三,在改革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出现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主体的多样化,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面对我国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现实,我们的文化建设受到严重考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暴露出来,道德问题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世界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对我国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第五,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建议》精神,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引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和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反对迷信愚昧、抵制歪理邪说的健康氛围;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只有把党建设好,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十五”计划任务的圆满完成,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议》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特别是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二要着眼于事业发展和新老交替与合作,加强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三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2000年是世纪更迭、千年交替之年。回顾历史,心潮澎湃;展望前程,信心倍增。面对21世纪,我们正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自尊和自豪,积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程。“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我们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充分认识十五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全会文件,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开好头、起好步,赢得21世纪之初加快发展的主动权,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推向21世纪,使古老的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

标签:;  ;  ;  ;  ;  ;  ;  ;  ;  ;  ;  

科学规划的鲜明特征--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