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改革无关产权——访香港中文大学、长江商学院合聘讲座教授郎咸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商学院论文,郎咸平论文,讲座论文,香港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今年初,你曾提到银行改革产权无关论问题,并且有洋洋万言的专门报告送达有关部门。你这个观点与国内目前对于产权改革的呼吁大不相同,你能否解释一下这个观点?
答:目前国内对于银行改革方案主要有两个思路,第一是产权改革,第二是加强银行监管。我对于这两个看法都有相当的保留。
我首先谈产权改革问题。国有银行存在很大的弊病,但我们全盘引入民营银行包括外商银行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呢?
为了论证我们的观点,我们收集了全世界78个国家958家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和经营利润的资料,我们发现全世界所有的上市银行中大众持股的银行比例非常低,只占所有银行的15%,而国家持股银行比例最高占28%,这和我们的想法不同,国家持股比例在全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他持股比例为国外金融机构持股27%、国内金融机构持股22%、家族持股8%。
但是民营银行包括外商银行的存在可否改善银行的经营绩效呢?我们利用一个学术界通用的指针——股本回报率——来测量银行的经营绩效。我们也利用别的指针例如资产回报率,净边际利润率和每单位资产市值来测量银行的经营绩效也得出相同结论。我们的结论是国内外民营金融机构股权的大小和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无关。
问: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把所以改革问题都归结到产权问题上?
答:是的,以上这些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引入国内外民营金融机构无法改善银行经营绩效。目前国内有关当局希望通过国有银行民营化的模式改善绩效是没有实证资料根据的。
我们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带来了经营无效率和坏账的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着引入民营金融机构,而是需要整体经济质素的改进。就算在10年以前引入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世界一流银行,我们相信目前的花旗银行也是有着百分之三四十的坏账。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当10年以前的国有企业不想还钱时,任何金融机构都是无能为力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股权结构就能解决的问题。同样地,当你把中国银行放到纽约,中银虽然是国有银行,但纽约中银一样不会有严重的坏账问题。这绝对不是因为纽约中银的领导人比国内中银领导人英明,而是因为当地的经济体系的质素和法制系统可以保证银行的债权。
因此银行改革是一个次于经济改革的课题而且和产权结构无关。绝对没有可能在一个不良的经济体系素质下先行改革银行。国有银行民营化的思维无助于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
中餐馆思维VS麦当劳思维
问:你最近一两年对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出了非常负面的看法,你甚至认为中华文化不养高科技。为什么你对于高科技产业如此担忧呢?
答:我和王国庆博士在2002年合作主持了“深圳股票交易所(高新技术企业状况与研发管理调查报告)的研究工作。本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调研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向155家高新科技企业发出调研问卷,实际收到115家企业共531份反馈信息,这些高新科技企业涉及的领域包括了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网络、电器设备、精密机械等。
我们对我国的高新科技发展却是非常的悲观。悲观的原因并不是企业家不努力,而是大部分企业家的思维就是错误的。我认为:1.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是不成功的;2.我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而不是麦当劳的思维,也就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3.我国传统文化不养高科技产业;4.我国高科技企业有严重的创新思维误区;5.我国高新企业研发战略与研发组织结构是错误的。
问:中餐馆似的科研思维而不是麦当劳似的科研思维这个形容很有趣。
答:根据统计数据可见,我国高科技企业有下列五大特点:
研发人员工资最高,流动性最大。许多尖端研发人员做着做着,就跑了,跳到另一家待遇更好的企业,或是另起炉灶,自己创业。根据此次调研结果,52.6%的企业人才流失率在3%以下,而37.7%企业人才流失率在3-10%之间。表面上看我国高新科技人才流失率是远低于西方国家(西方大约是10%左右),但这个现象完全不值得乐观,因为低人才流失率说明了现有人才的二级市场是几乎不存在的。
研究人员层次很高,研发效率很低,科研产品很少。博士、硕士学历的比比皆是,但发明创造却不多。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的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以博士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有30%,硕士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有45%,以本科生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有24%。由此可见,我国企业高新技术专业带头人的学历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当。而70%公司的研发队伍九成以上的科研人员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每万人的专利产出却居于世界末位。
科研产品问题很多,维护服务压力很大。这与我国高新科技企业重创新、不重测试有关。我国64.9%的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另外64%的高科技企业对于测试的投入都维持在5%-30%的水平,21.9%的企业在5%以下,只有14%的企业在30%以上,与西方40%的水平相比是显然不足的。而且我国企业的测试质量还是比较差的。在国内所谓的测试大部分是由研发人员进行,而国外所谓的测试是由独立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这是东西方基本上的不同。
企业在研发方面投资大收益小。本部分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总体上是比较大的,有52.2%的被调查单位的研发投入占到了主营收入的3-10%,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有近30%的企业研发投入更高。这反映了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在研发方面实行高投入的政策。但问题是高投入并未能带来高科研产品。
“老板给员工打工”,高新科技企业过分依赖研发人员,总是担心他们跑掉,想方设法笼络。由于我们不重视制度的建立,而大部分企业片面强调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决策和管理的关键作用。也就是说企业没有能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而仍然以为技术和人才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23.1%的企业有认识。这个比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才造成老板给员工打工的现象。
中国新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和倒闭的企业都很多,一批批“先烈”倒下去了,一批批后来者站起来。在国内,这是高新科技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没看到多少高新科技企业能好过10年的,总是起来一批倒下一批。如果这种现象不断重复的话,可能3年后现在的企业又要倒下去一大批。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竞争力。但是我们的高新企业最缺少的就是持续竞争力。根据我们调研结果显示,64.9%的企业重视技术创新,而只有35.1%重视技术积累。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另外,只有15%的企业了解到管理控制才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的关键。其他所谓技术人才(27.1%)和市场需求(43.2%)竟然占了绝大多数。人才和技术只能替产品创造竞争力,但竞争力不是高新科技成功的关键。只有持续竞争力才是关键。而持续竞争力必须依赖一个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创造出来。我国高新科技企业对于制度建立的重要性是不太理解的。
到底制度的建立有何重要性?为何我国的科研不如西方?这里我们不妨先提一个形象一点的问题:为什么美国有“麦当劳”,而中国只能有中国餐馆?我们没有见过中国餐馆能做成“麦当劳”这么伟大的连锁店的,而且“麦当劳”的味道并不如中国餐馆的好,但它各分店的味道都是一样的,你可能不喜欢,但你的子女喜欢,你为了子女高兴,你就不得不跟着去麦当劳吃饭,这就是它成功的地方。而你到中国餐馆,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大厨的手艺不错,炒的菜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但这家餐馆能不能开出像“麦当劳”式的连锁店?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个大厨的手艺是无法复制的。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西方的高新科技企业是利用“麦当劳”这样的工序研发,而国内公司的研发却类似中国餐馆的经营模式。我们的研发人员也像中国餐馆里的大厨一样,做研发就像是炒菜,而不像在搞高科技。于是我们看到:在中国餐馆(高新企业)里,老板给大厨(研发人员)打工;炒菜(做研发)没有标准化的工序,迷信大厨(研发人员)的手艺;大厨(研发人员)的手艺(技术)直接影响餐馆(公司)的成败,大厨(研发人员)走了,餐馆(公司)就可能关门;餐馆(公司)无法积累、复制大厨(研发人员)的手艺(技术),这样,中国餐馆(高新企业)永远达不到如同“麦当劳”(微软)的全球性企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