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论文_阮芳

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论文_阮芳

摘要:阅读,是一项向内输送的活动,学生进行阅读,就是处于积累的过程。学生积累知识之后再通过转化和应用,使知识绽放新的光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培养

由于初中生受生活阅历、思考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还不能做到与每一位作者心意相通,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在面临相似的阅读场景时,可以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举一反三,真正领悟文章的深意。接下来,我们就从生活、问题、共鸣出发,谈一谈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

一、泛起生活的涟漪——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

语文知识是对生活现象的总结,也是对生活的延续。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也是由于语文文化的传承。语文,作为文化的承接平台,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继承文化传统的必经之路。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文章把握不深刻,不能将文章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这就给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文章背景进行思考,构建学生的阅读思维。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文章阅读来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学习。教学一开始,笔者先为学生提供了普法战争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领土的历史事实。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联想我们国家过去被侵略的历史,帮助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学生通过查阅普法战争的资料和联系近代中国历史,熟悉了《最后一课》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情感,知道了文章通过描述法国战败后被割让领土的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感受,表达了对法国沦陷生活的愤慨和对祖国的热爱的故事。由此,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生活背景进行学习,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泛起问题的涟漪——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一花一世界,一问有一答。人人都会有疑问,不同的是,有的人产生疑问后继续探索,发现了问题的答案,而有的人就止步于疑问,无法发现。教师要做的就是推学生一把,让学生在产生疑问后,对问题进行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部分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能有效把握文章的脉络,无法有效提炼文章的信息。这时候,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来辅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支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掌握作者描述苏州园林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结构,对学生进行了提问:“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想?”学生带着问题投入了课文的阅读中,在阅读中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结构分析,发现文章采用了总分的写作结构,先是从整体上描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接着又立足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学生将文章分成了三部分,认为第一部分,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及地位;第二部分作者分说了苏州园林的不同特点,第三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表达了自己对苏州园林的赞美。由此,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找到了文章的创作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阅读的思路。

三、泛起共鸣的涟漪——促使学生领悟文章立意

同理心可以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可以促使人们在某一件事上做出同样的选择,获得同样的感受。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在情感理解的基础上,拥有深刻的阅读印象。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反映自己无法感受到文章的强烈情感,不能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也谈不上体会文章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若想改善学生的这一情况,就要将学生投入到与作者相同的环境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领悟文章的立意。

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受到愚公精神的感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在教学中先为学生准备了愚公移山的美术画作和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愚公精神进行理解。接着,笔者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践,让学生创设愚公移山的舞台剧,使学生通过课堂表演来完成对愚公移山的学习。学生获得听觉、视觉上的享受后,开始了更进一步的学习探索,依照课文内容,进行了舞台剧的设计。学生根据文中出现的人物和情节,对愚公移山的场景进行了布置,对愚公移山的对话进行了研究,设置了表演的悬念。接着,学生在表演中,突出了愚公的品格,展示了愚公的精神,理解了人们想要征服自然的迫切心理,吸取了其中的精华,将其延伸到学习世界中,获得了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由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使学生获得了心灵上的共鸣,体会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精神,促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立意。

综上,若把阅读比作一湖活水,那么,生活、问题、共鸣就可以比作是其中的点点涟漪。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的湖泊中泛起生活的涟漪、问题的涟漪、共鸣的涟漪,可以促使学生连接文章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悟文章立意。学生只有形成了阅读思维,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阅读,对文章进行深刻探索,用阅读填充自己的心灵,获得思想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革命进行时:焕发生机的初中语文课堂[A]. 李兵.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C]. 2019

[2]分析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刘璇.??课程教育研究.?2018(14)

论文作者:阮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论文_阮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