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已经实质性展开,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点是,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体制与军队的规模、结构、编成,以及政策制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体系。预备役部队作为解放军编制序列以及国防后备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谈需要参与到强军改革的大局当中,并且其处于转型调整使其,很多问题就需要实际的改革来处理,以此来保证长期建设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能力。
关键词:预备役部队;改革;新局面
1预备役部队建设定位
第一,预备役作为准备打仗的力量。面对战争威胁以及服务军事需求,是预备役部队建设最为基本的着眼点以及落脚点。预备役部队组建的有点能够对我国“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能够完善,能够对国防资源实现节约以及增强,能够使得我国成建制快速动员起来遂行作战及保障任务非常有利。
第二,预备役部队是保障打赢的重要支柱。当前,战争形态以及作战样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的战争可能性比较小,对预备役部队动员参与战争的概率比较小,其主要职能就是从兵员补充朝向科技支前、由直接参战转向支援保障转变。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预备役部队建设一定要要加强科技支撑、信息主导,根据总体力量要求,走出与现役部队结构互补、功能聚合的建设路子。
第三,预备役部队是应急处突的先锋骨干。为确保现役部队保持较高战备训练水平、能够随时应对战争威胁,应首先动用预备役部队应急处突。预备役部队具有信息灵通、就近就地、反应迅速、组织健全、突击力强等优势,是执行救灾救援、维稳维权等非战争军事任务的骨干力量。应以国防法、国家安全法为基本依据,着眼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稳定,在突出应战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应急功能的设计、嵌入和转化,采取“一种力量、多种运用”的方式,赋予预备役部队应急任务,统筹推进应急准备及各项建设。
2突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重点领域
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首要的是更新思想观念,整合军地资源,加快军地科研成果的相互应用转化,把军事人才培养寓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后装保障寓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要本着为国防建设负责、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合作,真正从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思维定式中跳出来,做到军民结合、技术兼容、设备兼容,协调发展、整体推进。要进行科学设计,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切实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协调发展的融合格局。
二是要强化机制建设。创新预备役部队战斗力建设模式,必须建立完善一整套动员潜力集聚与动员能力转化的机制,确保能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积累的各种优质资源。要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保障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在经济科技领域落地见效。始终站在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筹划预备役部队建设,正确处理国防和经济、继承与创新,以及传统与新质要素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双向共赢”的预备役部队建设新路子。
三是要科学统筹基础要素。从信息化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流程和方式看,构成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预警、电子战、计算机和作战、后勤、装备三项保障及政治工作等要素,每一项都可以分解为“人、装、标、信、制”的“五大基础要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即人力资源,应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编组高度专业化、能快速动员的预备役人员;“装”即物质技术手段,应抽组动员最先进的装备和器材;“标”即标准规范,须强调预备役部队的建设配备、供应保障和训练考核等各种标准都与我军正规化建设水平看齐;“信”即网络信息化手段,要建立完善衔接指挥到运用、到力量末端的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链;“制”即制度机制,要健全完善包括预备役动员潜力储备到动员能力生成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开创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化改革
一是调整力量加强建设。按照开放融合、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路,搞好部队“需求侧”与地方“供给侧”力量要素对接、训练教育对接、平战保障对接和联合管理对接。通过对地方优质资源、新型力量的抽组动员和体系编组,探索能力生成可复制、力量动员可持续、岗位人员可替换的路子,有效提升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能力和融入体系能力,实现预备役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同步于作战部队。按照预备役部队的使命任务和能力需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充分挖掘利用地方优质资源,从军地联建、联训、联动和国防教育四个方面探索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模式的创新途径和具体办法。采取地方单位抽组训练与部队军政集训相结合、预备役人员岗位练兵与分队模块混编训练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考核与实兵实弹演习训练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强化预备役人员的战备基础、整体能力的训练和考核,建立“动员抽组聚能、战备训练赋能、体系参战释能”的运行机制,有效提升部队战斗力。要探索建立“军事需求论证、力量体系设计、动员潜力调查、军地方案对接、力量模块抽组、军地联建联训、常态管理保障”军民融合工作流程,为预备役部队军民深度融合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统筹构建信息系统。从预备役部队实际看,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对滞后,既没有融入全军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也没有很好利用地方信息资源优势,与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加强顶层设计,将预备役部队纳入全军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探索建立预备役人员登记信息中心、军民通用装备物资预征预储数据中心、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和军地联合动员指挥网,为平时管理和战时征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三是健全动员征召制度。应细化预备役人员的征召配套规定,明确应战应急状态下征召预备役人员的时机、条件、标准、程序,动员指挥机构建立的方式方法和运行模式,以及军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动员责任,把什么人员转服现役、什么人员不转服,标准和条件是什么,不按照规定执行会受到何种惩罚,任务完成后如何退出现役、怎样进行安置等一系列问题规范好,确保动员征召活动顺畅、高效、有序进行。
四是改进保障办法。应遵循预备役部队战斗力建设规范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征用补偿法规体系,统一预征预储的范围、对象、条件和补偿的方式方法,并在公司、企业、劳动、保险等地方法规中增加支持单位履行国防义务、保障预备役人员参加训练等相关内容,使各项法规衔接配套,便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依法落实。
结语
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富国强军的新举措,是习近平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学习贯彻军民深度融合战略的精髓要义,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体制优势,借助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国防动员潜力,努力推动预备役部队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佐胜,徐赞军,曾宇.关于深化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的五点看法[J].国防,2012,(11):27-28.
[2]杨兴德.完善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
论文作者:王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预备役论文; 部队论文; 动员论文; 军民论文; 军地论文; 国防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