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教育和政策论文

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教育和政策论文

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教育和政策

杨绪明, 宁家静

(南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 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教育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宗教教育时期、殖民教育时期和国民教育时期,在不同的时期统治者制定了不同的语言政策。在其被殖民统治时期,语言政策呈现多元化类型,荷兰殖民者在前期并没有强制传播荷兰语,对其他语言也是任其发展为主。印尼独立后,主要采取单语制的同化语言政策,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华文教育则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同化、禁锢到逐渐放宽对华文教育的限制。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教育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尼),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共有大小岛屿17 508个,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也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为190多万平方公里。印尼横跨赤道,被誉为“赤道上的翡翠”。印尼面积较大的岛屿有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岛上部分地区属于马来西亚和文莱)、苏拉威西岛和新几内亚岛(岛上部分地区属于巴布新几内亚)。首都雅加达是印尼最大的城市,位于爪哇岛上。印尼不仅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还是连接亚洲和澳洲大陆之间的重要桥梁。据世界人口网(http:∥www.renkou.org.cn/)的统计数据,印尼是继中国、印度、美国之后的第四大人口大国,目前全国总人口数量已超过2.6亿。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100多个民族,有些民族还分成不同的部族,全国共有300多个部族。人数最多的民族是爪哇族,其人口占印尼总人口的47%左右。印尼华人的数量约1 000多万,占印尼总人口数量的5%,他们大部分已加入印尼国籍。印尼的人口分布极其不均,爪哇岛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7%,聚居人口却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65%。

本届十杰评选,再一次提及人像精髓的理解:要有“精、气、神”,人物要活灵活现!错把“技术”当“艺术”,拍出来的照片是僵化的。而关于“好作品”的定义,又一次回归到自然的“真我”理念上来。

印尼还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国家。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印尼,此后佛教对印尼产生了巨大的宗教文化影响,为印度教封建王国。公元14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6世纪,爪哇建立了淡目王国——这是印尼历史上的第一个伊斯兰教王国。此后印尼的绝大部分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除伊斯兰教外,政府官方认可的宗教还有:基督教、天主教、巴厘印度教和佛教。此外,还有些信徒信奉原始宗教和孔教。信奉原始宗教的多为居住在偏远山区的部族,信奉孔教的多为华人华侨。孔教信徒多为同时信奉佛教、道教和孔教的“三教会”信徒。目前,印尼官方口头承认孔教为宗教,但实际上往往把孔教排除在国家承认的五大宗教外[1]

一、 印尼语言景观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文化多样性国家,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简称印尼语),通用语言为英语。印尼语和马来语是同源语,都是由古代马来语发展而来,有超过80%的同源性,都采用拉丁字母为书写文字。但这两种语言的拼写方式大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两种语言的拼写系统是由不同的人所发明。印尼文的拼写系统是荷兰人发明的,马来文的拼写系统是英国人发明的。现在印尼国内的广播、电视、图书和学校教学都使用印尼语,方言只在小学二年级前使用,之后都使用印尼语教学[2]

印尼华人除了说华语外,还会说粤语、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等方言。这是因为早期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之间用方言沟通交流。2002年的一项以出生地为依据的调查报告显示,印尼各地会说华语的华人占当地华人总数的比例如下:苏门答腊48%、爪哇31%、加里曼丹11%、苏拉威西5%、伊利安3%。虽然爪哇岛的华人数量比苏门答腊多,但由于苏门答腊岛的华人为第二代华裔,而爪哇岛的华人多为第三代以上的华裔,后者学习华语的意识更薄弱,故比例更低[5]

由于印尼民族众多,语言数量也多。据武文侠等统计,印尼的语言多达三百多种[3]。印尼语的官方地位是在印尼独立后确立的,当时印尼语和爪哇语都有成为国语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尼国内民族意识觉醒并日渐高涨。1928年召开印尼青年大会期间,来自不同地方、信仰不同宗教、使用语言不一的与会青年们提出“一个国家(印度尼西亚)、一个民族(印度尼西亚民族)、一种语言(印度尼西亚语)”的口号,并提出用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代替荷兰语的法定地位。爪哇族是印尼人口最多的民族,爪哇语也是印尼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按使用人口数量和流通程度,爪哇语理应成为印度尼西亚的本族语。但由于爪哇语本身较复杂,且存在层级语言,不同等级的人用语不同,语言自身存在的非民主性在文化和习俗上都会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加之在表达现代思想和传播先进知识方面存在局限性,这些问题易对爪哇人和非爪哇人的日常交往产生影响,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预防国家分裂,当时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层坚定地选择了印尼语这种大多数人还不甚熟悉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4]

AS-IV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更多的分子机制将有待研究证实。明确AS-IV治疗肾脏疾病的靶标和途径能够为其在肾脏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另外,已有研究表明AS-IV以剂量依赖方式防止足细胞凋亡和抑制肾脏纤维化[8,21,66],因此有必要就其剂量和安全性问题做进一步探索。

二、 印尼殖民统治时期的语言教育和政策

国内电解厂房的电解槽内阳极泥在出槽时一般通过管道或溜槽自流至电解槽下阳极泥中间搅拌槽,然后通过矿浆泵输送至阳极泥过滤系统。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劳动强度大,工人需要经常性地手动开关管道上的阀门,不便于自动化管理;②在管道或溜槽中存留的阳极泥量多,无法及时转换成经济效益。

印尼在被欧洲殖民者统治期间,学习英语的人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都不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但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在此期间英语也在少数教会学校被教授。

荷兰不重视印尼的荷兰语教育,采取限制印尼人讲马来语和荷兰语,鼓励各民族语言教育的政策,阻碍印尼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以达到“分而治之”的效果。殖民者建立了不同的语言学校,以满足殖民统治的需要。从1830年,荷兰开始在印尼实行臭名昭著的“强迫种植制度”,为了更好地压榨印尼人民,获得更多的财富,开始设立一些学校培养当地居民成为职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开办的学校数量不多。1870年,荷印政府用“土地法”取代了“强迫种植制度”。原有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新的要求,于是教育部开办了更多不同种类的学校。

印尼的教育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宗教教育时期、殖民教育时期和国民教育时期。自公元1世纪,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传入印尼,寺庙开始进行宗教教育。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随着淡目王国的建立,清真寺和宗教学堂纷纷开始讲经布道,在这一时期,以宗教教育为主。殖民教育时期的教育政策伴随着殖民政府的利益诉求不同,而改变发展。

19世纪前期,殖民政府规定荷兰语不能作为当地民族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和课程,担心当地人掌握荷兰语后,会学习欧洲先进的文化和科学。但同时为了凸显殖民政府的统治,将荷兰语定为第一官方语言。到了19世纪后期,殖民政府意识到培养荷兰语本土人才的重要性,于是设立了针对印尼人的荷兰语源流学校,又称荷印学校[7]

由于部分殖民者和印尼当地人的反对,荷兰语教育并未在印尼广泛进行,前者担心当地人接受荷兰语教育后,思想进步不好管理,而后者担心荷兰语言文化教育使他们与当地人产生隔阂。总体而言,荷兰殖民统治期间,对其他语言学校并未限制其发展,持放任自流态度。

17世纪初,荷兰在印尼建立了荷属东印度公司来对印尼进行殖民统治。1607年,荷兰最早在印尼的安汶岛(属于马鲁古省)建立学校,教授荷兰语,并传播基督教。但由于在荷兰对印尼进行殖民统治之前,葡萄牙曾占领印尼,并用葡萄牙语传播基督教,所以此时学习荷兰语的人数并不多。直到19世纪初,荷兰完全占领印尼后,才将荷兰语作为印尼的官方语言,并开始建立荷兰语学校。在对印尼进行殖民统治期间,荷兰本可以借此时机,凭借军事扩张、贸易抢占等优势,对印尼推广使用荷兰语。但荷兰殖民者出于其他因素考虑放弃了对印尼输出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后来当荷兰人改变想法,试图在印尼推广使用荷兰语时,却因对英战争和对法战争失败,荷兰帝国势力有所式微导致荷兰语传播无力回天。所以在世界的语言史上,荷兰语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6]

印尼现有华人数量约1 000多万,是世界上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且迁居印尼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公元1世纪以前就发现有华人定居印尼。但最早的关于华人移居印尼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公元9世纪,据阿拉伯旅行家马素的《黄金牧地》所记,他于公元943年路过苏门答腊岛时,看见“有许多中国人耕植于此岛,而尤以巴林邦区域为多,盖避中国黄巢之乱至者”。16世纪,特别是庆隆元年(1567年)解除“海禁”后,民间贸易迅速发展,华侨移民人数也进一步增加[5]

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印尼后,当地居民和华侨都遭受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殖民者甚至在印尼实行民族隔离和分化政策,破坏华侨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友好关系。17世纪末,华人开始开办一些私塾,或由会馆办义学,使用方言教授四书五经,但教学质量差,条件也有限。创立于1690年的明诚书院被认为是印尼华侨兴办教育的发源地。明诚书院是经荷印当局的华人官员倡议并经当局批准所办,是半官方性质的义塾,也开启了印尼华人兴办华校的风气。20世纪初,在印尼华人社团的主导下,新式华文学校也纷纷成立。华校兴办之初,殖民政府持放任态度。自新式华文学校成立后,殖民者担心华语教育迅速发展会导致民族主义运动,便改变了冷漠放任的态度,采取措施压制华校并开办旨在与华校竞争生源的荷印学校,试图吸引华人子弟放弃华语教育[7]

总体而言,目前印尼的语言政策是在巩固和发展印尼语国语地位的同时,重视英语教育,允许国内各民族语言自由使用并在一定条件下限制华语的发展。

三、 印尼独立后的语言政策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印尼爆发了“八月革命”,苏加诺和哈达签署了独立宣言,印尼独立。印尼独立后颁布宪法和五项原则,并通过宪法规定印尼语为印尼唯一的国语,1950年颁布的临时宪法正式规定印尼语为印尼的官方语言。1945年的宪法第31条还对民族教育制度做了规定,强调了印尼教育属于印尼民族。此后荷兰语在印尼基本退出世界舞台,英语则成为印尼第一外语,开始在中小学教学推广使用,而华语在印尼的传播则经历了一个黑暗而曲折的过程。

1950年,在确立印尼语为国语之后,印尼政府为推广印尼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教学方面,首先,政府规定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到大学,印尼语将作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其次,政府积极打压和排斥其他语言源流学校的教育,要求这些学校教育必须包括印尼语和印尼文化教育。在语言规范方面,自1947年起,政府组织了多次拼音方案改革,最终于1972年制定了印尼现行的拼音法——Ejaan Yang Disempurnakan(即精确拼音;Perfected Spelling)。除了修改拼音规则外,还规定各种书籍一律使用印尼语,号召和帮助全国人民学习和使用规范印尼语。还于1947年成立了“印尼语工作委员会”,1948年成立“语文局”,1969年成立“国家语言所”,1975年将“国家语言所”改建为“语言建设和发展中心”等。这些专门的机构规范和发展了印尼语,并负责印尼语的研究和词典编撰工作[7]。在书籍出版方面,政府规定除外语教科书外,其他书籍都须用印尼语出版,广播和电视节目也应以印尼语为主。此后,印尼还先后组织了几次语言大会,提高了印尼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印尼语和马来语本是同源语,但由于受到不同殖民国家统治的影响,两国语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减少两国人民的交流障碍,印尼和马来西亚还于1972年成立了语言常设机构。1991年,印尼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印尼教育电视台,播放以印尼语为教学语言的讲课录像,还邀请语言学专家举办语言专题讲座。上述这些政策使得印尼语在印尼得以快速普及[8]

护理结束后采取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以100分为满分,得分大于90分,评价为满意;得分在60~89分,评价为一般满意;得分小于59分,评价为不满意。

印尼独立后,出于对殖民统治的憎恨和反抗,作为殖民语言的荷兰语被彻底抛弃,而印尼需要与国际交流的语言,这就为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且苏哈托政权建立后的执政方向更亲欧美,这也使得英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据调查报告显示,英语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在印尼基本全面取代了荷兰语,成为印尼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9]。1967 年 12 月,印尼文化与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将英语定为“第一外语”,要求在初中及以上阶段必须开设英语课程。随着印尼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政府的门户开放政策也得以顺利推进,此后英语教育的普及率和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10]。1975年的国家课程政策研讨会明确了英语作为研究现代知识文化技术、发展国际关系和丰富印尼语的工具[7]。印尼教育部在1993年颁布了中小学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同意小学四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程。但实际上有些小学从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连传统的伊斯兰经院也不例外。1998年,印尼教育部同意了学校将英语作为部分课程的教学媒介语之一,以满足科学技术类专门学科的教学需要,英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0]

1945年8月至1949年12月,是荷兰移交政权的时期,荷兰政府仍统治着部分地区(联邦区),印尼政府为保卫独立果实展开了斗争。在此期间,对华侨教育采取了放任的政策。1950年后,印尼政府改变对华校的管理模式,并制定监督和限制政策。同年,颁布了《外侨私立学校条例》,对课时、学生、教师、管理和注册等方面都做了规定和限制。1950年,政府新颁布的《关于学校申请津贴的条例》,取消了1909年荷印政府实行的给予部分华校少量津贴的规定。虽然这一年政府颁布的规定和措施对华校进行了严格管理,但由于中国和印尼在1950年正式建立邦交关系,华校还是有所发展。1955年颁布《外侨私立学校监督条例》,规定印尼语为必修课程。1957年颁布《监督外侨教育条例》,开始禁止华侨学校招收印尼籍华裔学生。1958年颁布《关于设立外侨学校的城市和地点的决定》,规定学校只能在规定地点开办,此后华校数量开始减少。这些条例对课程设置、教材、学生和教学活动、办学地点等方面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并实行监督管理[11]。1965年“九三○”事件后,苏哈托政权取代了苏加诺政权。新上台的苏哈托政府对华人采取全面同化政策。苏哈托政府认为中华文化对印尼华人影响深刻,且华文教育会使印尼华人受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自1967年起,苏哈托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在以下方面对华人实行同化政策:关闭所有华校,严禁华文教育;取缔华文报刊;严禁使用汉字,包括在招牌和广告中均不得使用汉字;禁止进口和发行中文书刊;甚至让华人改名换姓。为此,政府还发布了《第127号决定书》,简化改名手续和步骤,并鼓励华人信仰伊斯兰教。政府为了让不认识印尼文的华人更了解政府的政策,开办了印尼文和华文各占一半的《印度尼西亚日报》。1966年,仅存的629所华校全部被关闭。印尼官方认可的华文教育至此被完全禁止。华校关闭后,大量华人华侨子女辍学。1968年,颁布“总统第12号法令”,允许开办“特种计划国民学校”,主要招收因华校关闭而辍学的华人华侨子女。这种学校和华校不同,隶属于印尼教育系统,课程和国民学校类似,仅多开设一门华文课。在这种高压同化政策下,印尼华人居然还努力克服困难学习华文,这让当局既吃惊又忌惮,于是在1974年又接管了所有的“特种计划国民学校”,并于1975年将其全部改制为国民学校,完全用印尼语作为教学语言。至此,官方允许的华文教育在印尼彻底结束[12]。华文教育被禁锢后,新生代华人没有接受系统的华语学习,出现了话语断层现象。

若发现员工年终奖数额落入“盲区”范围,可与员工沟通,适当减少年终奖,以“舍”来减轻负担;公司也可以把钱转移到员工的其他福利上。

20世纪30年代末,荷兰殖民者逐渐意识到语言传播对殖民统治的重要性,于是改变之前的语言政策,在许多学校增开荷兰语课程,要求印尼人接受荷兰语教育。在此期间,荷兰语成为印尼官方高层使用的语言[6]。二战期间,印尼被日本占领。在日本占领期间所有荷兰语源流学校停办,学生转入被严格控制的印尼语学校或华族学校就读。日本将荷兰语当做“敌方语言”,并打算在印尼推广普及日语,规定无论是在正式场合或日常生活中都禁止使用荷兰语。同时,为了让印尼人更心甘情愿地学习日语,还规定持有日语文凭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起初日本在学校对学生实行奴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殖民意识。但一种语言的推广和普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日本制定普及日语的政策也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加上日本当时打算向印尼人民宣扬“大东亚共荣圈”,并试图鼓动他们参与“大东亚圣战”,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使用印尼各民族人民较熟悉的语言。显然只有印尼语符合这一条件,于是日本选择使用并推广印尼语。虽然日本并不是真心想推广印尼语,只想暂时用印尼语代替荷兰语,打算等其在印尼的统治地位巩固后,再推广日语来取代印尼语的地位。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人还积极营造一种让印尼人认为推广印尼语是为了让印尼人民独立自主的错觉。当时印尼语使用范围还不广,词汇有限,要想应用于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及用于法律、公告、官方文件和各种书报杂志等方面时,就出现无法全面适用的情况。印尼语从方言变成国语,书面词汇量不够,于是只能从西方语言、地方民族语言和雅加达方言等语言里吸收词汇。这就导致了词汇运用出现混乱的现象。为了规范印尼语词汇的使用,日本殖民者还在1942年10月成立了“印尼语委员会”,主要负责审定印尼语中的现代术语、常用词汇,编写规范的印尼语语法等。不管日本殖民者当时的目的为何,其行为在客观上推动了印尼语的普及[8]

四、 印尼的教育制度

回到城里的家,母亲把枣仔细挑拣了一遍,好些的放到冰箱里,破损的让我们生吃,不好的煮熟自己吃。我们有牙,不想吃熟的;母亲没牙,不能吃生的。儿女们吃了两个就不吃了,我吃了十几个也不敢吃了,母亲隔几天就煮一次,一个个细细品味着。

15世纪后,印尼先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占领,1596年荷兰入侵,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来管理印尼,1799年荷属东印度公司被“荷印政府”取而代之,在1800至1945年期间,被荷兰殖民统治管理的印尼也称为荷属东印度,荷属东印度是荷兰最大的海外殖民地。除了1811-1816年这五年间由英国统治,荷兰对印尼的殖民统治持续了300多年,直到1942年,印尼又被日本侵占。不同殖民者统治时期的语言政策也不同。

将j指标k子类的白化权函数记为,反映了对象x在评价指标j上对子类k的隶属程度,其取值范围为:。取的转折点为根据转折点个数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945年,印尼独立后,模仿美国的教育学制,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时间由14年缩短为12年,且不再将荷兰语作为教学语言,在国民学校中使用印尼语作为教学用语。

苏哈托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基础教育法,推广实行小学6年义务教育。1965年,政府成立了国民委员会专门负责修订教育方针,以保证建国五项原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苏哈托政府执政时期,重视教育的发展,并于1969年10月成立了教育发展局,负责研究、规划和协调教育工作。自1984年起,政府规定对全国7岁以上的儿童实行强制性的基础教育。1989年印尼颁布了《国家教育法》,提出以“实现以建国五项基本原则为本的繁荣公正社会”为教育宗旨。印尼宪法规定,实行6年义务教育制度,所有儿童年满6岁后,最低可享受6年义务国民教育。印尼高等教育开始于荷兰殖民时期,独立后发展迅速。1950年,印尼共和国高等师范学院和印尼大学合并为印尼大学,并发展为印尼现今的最高学府。印尼的高校数量已由1950年的10所发展到现今的1 000余所[13]

印尼的各级学校都由国家统一管理,通过省级、特区教育机构、相关宗教团体机构等层层运行管理机制。学校的经费预算虽有多种渠道来源,但其中大部分来自政府预算、热心捐款等。60%~80%的教育经费由政府负担,其余的20%~40%由社会负担(包括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国民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私立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种宗教机构团体、社会各界的赞助、热心群众的捐款及学生学费等,政府会酌情给予部分学校一定经费补贴,但得到补贴的学校极少[14]

五、 印尼当代华文教育政策

印尼的华文教育经历了兴办时期(1690-1910年)、发展时期(1911-1941年)、日本奴化时期(1942-1945年)、恢复时期(1946-1957年)和严格控制时期(1958-1990年)。当代印尼的华文教育从1990年中国和印尼恢复邦交开始。

直到1990年,中国与印尼重新恢复友好邦交关系,印尼政府在华文教育政策方面有所放松,但并未完全放弃同化华人的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汉语的经济价值也有所提升[15]。出于国家利益方面的考虑,印尼政府对华文教育的限制进一步放松。政府开始不再限制进口华文刊物,并允许台湾人开办招收其子女的华文学校。1994年,印尼政府允许印尼大学和达玛·贝萨塔大学开设华文必修课。同年,由于中国游客数量大幅增加,政府解除了公共场合禁用华文的禁令,并准许旅游部门开办华文补习班[16]。随后不久,又准许华人开办华文补习班。至此,华文教育开始在印尼逐渐恢复。1998年,苏哈托下台后,哈比比担任总统。同年,哈比比总统发布第26号指令,取消了一些民族歧视的政策,取消了“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等词语的使用,并取消华人办理证件时必须出示国籍证明的规定。1999年,印尼加入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至此重新审议了有关歧视华人的所有政策和规定。同年,国务秘书发表讲话,承认华人与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并提出华文享有与英语等其他外语平等的地位,还推出了一套华文教材。哈比比总统还公布了第4号总统决定书,规定撤销“国籍证”的相关条例[5]

为进行PPO轨迹的参数优化与最低能耗比较,引入电机输入电能和机械能耗两个量。讨论电机输入电能时,只计算机器人驱动电机所消耗电能;在实验和仿真计算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再生能量进行处理。

1999年,瓦希德总统上任后,主张民族平等和多元化,并承诺修改和废除种族歧视的法律法规。2001年,印尼政府出台了正式撤销禁止进口华语书刊的决定。同年,印尼教育部和中国开始合作,在印尼开办华语教师培训班以及开始在印尼举办汉语水平考试(HSK)[16]。2001年8月,印尼教育部颁布新决定,允许社会力量开办华文学校,并可以自定课程及教材。2006年,印尼颁布了新的《国籍法》,正式取消了对华人的歧视性规定,华人在印尼的身份不再尴尬。2010年,印尼各地华文补习机构达1 000多所,学员20万余人。2012年,中国和印尼签署了《关于印度尼西亚汉语教师培养合作协议》,拟在未来3年内共同培养100名印尼本土汉语教师。截至2018年,印尼已申请开设了5所孔子学院和2所孔子课堂。印尼的华文教育建设任重道远,同时机遇和挑战共存,但印尼政府正在逐步完善研究机制,已优化对华文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以期进一步把国家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

结语

语言是民族性的基本表现,语言教育政策是国家为实现语言教育目的而颁布的相关法令、法规及政策等指导性文件,对国家稳定、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都有着重大作用[17]。殖民统治时期印尼的语言政策呈现多元化类型,荷兰殖民者前期并没有强制传播荷兰语,对其他语言也是任其发展为主。印尼独立后主要采取单语制的同化语言政策,出于对研究现代知识文化技术的需求以及国际交流的需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而印尼独立后,华文教育则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同化、禁锢到逐渐放宽对华文教育的限制。印尼的语言政策是以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而规定的,因此,目前印尼政府在巩固以印尼语为国语的同时,重视英语教育,并逐步放松对华文教育的限制。

参 考 文 献

[1] 王受业,梁敏和,刘新生.列国志印度尼西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9-24.

[2] 马艳.东南亚汉语教育概述[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88.

[3] 武文侠,陆春林.印度尼西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64.

[4] 陈若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06:12-18.

[5] 蔡昌卓.东盟华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1-52.

[6] 潘巍巍.英语在亚洲的传播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50-51.

[7] 王晋军.中国和东盟国家外语政策对比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106-116.

[8] 唐慧.试论印尼语国语地位的确立与巩固[J]. 世界民族,2010(5):37-43.

[9] Sneddon,James. The Indonesian Language:Its History and Role in Modern Society[M]. Sydney:UNSW Press,2003:173.

[10] 杨晓强.语言接触与英语对当代印尼语词汇的影响——兼论印尼语的英语化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5):53-57.

[11] 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至2004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76.

[12] 黄仁新,王靖.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探析[J].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80-83.

[13] 梁敏和.印尼教育简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3(1).

[14] 蔡昌卓.东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0-93.

[15] 杨绪明.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8(7).

[16] 周聿峨,陈雷.浅析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及前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3,24(9).

[17] 黄耀东.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和出路[J].东南亚纵横,2010(1):73-77.

Language Policy and Education in Indonesia

YANG Xuming,NING Jiaj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China )

Abstract :The languag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religious education,coloni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education.and the rulers have formulated different language policies in different periods.In the period of colonization,the language policy was diversified.Dutch colonists did not force the spread of Dutch in the early stage,but also a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languages.After its independence,it mainly adopted the policy of assimilation language in monolingual system,and determined English as the first foreign language.Besides,after its independence,Chinese education experienced a tortuous process of development:from assimilation,imprisonment to gradual relaxation of restrictions.

Key words :Indonesia;Language Policy;Education

[收稿日期] 2019-07-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语竞争中的中国语言形象建构研究(14XYY020);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语言文字研究专项课题:家庭语言规划及其影响因素与策略研究(2015ZXG003)。

[作者简介] 杨绪明(1973-),男,河南商城人,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宁家静(1993-),女,广西玉林人,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 :10.19703/j.bbgu.2096-7276.2019.08.0037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276( 2019) 08-0037-06

[责任编辑 黄 梅]

标签:;  ;  ;  ;  

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教育和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