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理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_贫困地区论文

建设理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_贫困地区论文

构建理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之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文化建设论文,之举论文,首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不仅仅指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是文化得以生成的母体,文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认识、反映和总结,还指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的人群体代代相传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对这一社会的一切活动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规定着社会的特质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文化建设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此,理论界已形成共识。然而,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并没有现成的理论来给予指导,也不可套用西方的或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论,相关理论的构建就成为这一课题的关键。对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来说,又由于它特殊的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由于文化建设对于它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特殊意义,指导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论的构建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理论构建对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人的现实的活动,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这正如江泽民主席指出的:“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注:《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序言。)理论之于实践有着旗帜的作用,它引导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并对活动的方式作出某种规范,以保障活动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行动是一种盲目的行动。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根本,这是我们讨论文化建设问题构建文化理论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构建,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开创性事业”,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对此,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有所意识,并前瞻性地提出“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注: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在这里,邓小平所指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当然包括了变革年代的文化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中,文化思想的冲突较量和创新发展往往成为变革的先导,并推动变革得以实现和发展(注:梁柱:《常青的智慧之树》,《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20 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世纪性的激烈变化,使改革、开放、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且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共性。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处于激烈变化之中的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剖析和梳理,并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宏观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南,而对不同地区尤其是广大的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言,这一宏观指南的精神应该转化为有特色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理论,从而对中观乃至微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文化建设的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因为贫困虽然表现为经济的物质的贫困,但这种贫困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因而要消除这种贫困,也必须从改变它的背景入手。正因为如此,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就表现为文化的重构与内涵发展,(注:靖晓莉 戴庆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重构和人的重塑》,《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而它的文化理论,则首先是以其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关注主体的“文化发展理论”。实现这样的理论转化,是一个持有实事求是态度、贯穿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应该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科学的思维,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具有实效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引导贫困地区寻求一条有特色的、有效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任务——通过文化的重构形成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环境,并通过这样的精神环境对人的重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其落后面貌;也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切实而有力的理论指导,为贫困地区文化发展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为贫困地区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营造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决策传播及实施的大众舆论环境提供思想基础。

文化理论的构建基础,在今天当然已不是一块“空地”,已有的文化理论对于当下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但必须看到,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诸多文化问题,原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文化理论已不能完全给予解答;较之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及其理论研究,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建设及其有关理论的研究显得相对不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经济落后地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现实中则更缺乏切合实际的学术关怀和有深度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的缺席及其指导的不足,使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表现出先天的缺陷:首先,这些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缺乏切合自身特点的思路,决策上往往盲目照搬模式、盲目选择定位,实践中亦陷入盲目模仿、无所适从的困境。其次,由于原有文化模式不能适应已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现实而日渐式微,新的文化模式的形成与成熟又尚待时日,置身于社会急剧转型之中的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亦呈现出多元和盲目。一方面,发达地区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强烈示范作用,使贫困地区社会意识到了改变自身原有生存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可能;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差距和诸多现实障碍,急欲尽快改变生存状况的这一地区社会成员容易产生焦虑、无奈的复杂心态。一旦缺乏正确而有效的理论疏导,就可能形成一种畸形的、浮躁的社会氛围。这在种氛围之中,先进的生活方式被解读为享乐和富裕,以短暂的享乐和虚假的富裕来满足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成为时尚。盛行于贫困地区城乡的“公款消费”以及一边要求扶贫、一边铺张摆阔的种种现象,不能不说与这样的社会氛围及由此而来的行为选择的盲目和错误有关。由此也可以说,贫困地区的“贫”,首先表现为精神凝聚力的匮乏,而这种匮乏的根本,又首先在于观念的、理论的“贫”。这样的“贫”,导致了贫困地区社会的生存方式的“困”。贫困地区社会的生存方式要走出“困境”,观念的更新即文化重构是根本,而文化重构的首要之举是文化理论的构建。

理论构建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文化理论的理论创新及学科发展的必要性。理论是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对行动的指导作用源于它对实践经验的正确归纳和理解,即源于它对现实活动的适应性,而人的实践经验作为理论之源,是充满生命不断扩展并深化的。理论的适应性是相对的,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它就会从适应走向不适应,出现一些学者指出的“理论贫困”现象。在本文的讨论中,创新的必要首先在于已有的文化理论对于当下现实的不适应性。其次,创新的必要还在于贫困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对它的研究是当代文化理论体系中不应缺少的重要构成。而从理论体系本身的特性看,文化理论的发展、丰富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进步的必然。

构建贫困地区文化理论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对这一地区文化特质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地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评价、判断、预测和设计。贫困地区的文化理论既要反映和体现文化进化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也就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一般框架、一般原则;同时也要反映和体现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具体要求。贫困地区首先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区域概念,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相对贫困的地区。贫困地区文化的特质首先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规定的,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巨变,往往表现为经济和政治重心格局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家政策调整。文化是这些变化最直接、最具象的反映,由此也构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的特殊性。贫困地区文化特质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是任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那么,中国广大的贫困地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它的特殊规律,也是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时,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时,不能不去面对、去了解、去解决的问题。

贫困地区文化特质的形成,还要受到一定地区一定人群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因而无论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变化,一定地区一定人群所宗奉的文化精神和采取的文化形式,总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对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进行决策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求我们对贫困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演变进行深刻认识和反思,对贫困地区文化的当下情势和现实性问题给予足够的研究和解剖。如果缺乏对贫困地区文化这一文化类型(形态)形成及发展机制的理论透视和总结,缺乏对这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所必需的理论建构,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就只不过是一种短期的“治理”行为,一次次形式简单而收效甚微的运动式操作。

总之,能够有效指导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使之真正能够有力地支持和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发展理论,必须是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共同内容,又反映了贫困地区的本土文化精神特质和发展要求的理论,这种理论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与贫困地区本土文化的个性的辩证统一。

二、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的内涵特性

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是构建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基本态势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对贫困或欠发达地区经济及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一种反映,从根本上看,也是服务于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进程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着理论界更困扰着有关决策部门的问题。就现状看,人们已经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尝试,也有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但真正能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而融入我国整体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和措施并不多。究其原因,不可不考虑到是这些理论和实际措施脱离了这些地区本身所固有的文化背景,甚至与之背离和冲突。因此,在对固有文化背景反思的基础上重构一种能够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的文化,是我们构建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构建这一理论时始终坚持的思路是:既把一般社会发展问题同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又把一般文化发展理论与贫困地区的文化模式的研究结合起来。

根据这一思路,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要在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根本原则和一般指导的基础上,突出如下特性:

1.阶段性。一定社会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其文化建设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这种要求必然地与这一社会的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相呼应。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不可能脱离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建设要以现实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为基础,还因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如果一定的文化建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它就不能实现它的这一社会功能,甚至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强调文化建设的阶段性还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文化”本身就是相对的、阶段性的概念,因而这一理论更强调对发展问题的关注。阶段性强调文及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不同的发展阶段动态连接而构成,其中每个阶段与其他阶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在这里,“区别”意味着贫困地区的文化及社会发展必然会有不同于发达地区的特殊形态;“联系”则意味着这种相互区别的形态之间是有着历史联系的,因而也是可以相互理解和兼容的。正因为这样,贫困地区的文化理论应该是一种文化发展理论,它必须揭示文化建设的阶段性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联系。

2.区域性。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理论必须建立在对这一特定经济区域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文化形态作科学、全面的描述,对其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行考察和总结,对其文化的区域特色给予客观评价,并对其文化的发展取向作前瞻性的预测和判断。经济的区域性是指由于地域上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别,如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区域的划分。区域性不完全等同于阶段性的概念(虽然两者有交叉的部分)。阶段性强调的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发达与不发达的差别,区域性则强调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地域)中的地区之间经济类型的差别以及由此导致的相对的富裕和贫困的差别。这种经济上的区域性必然会反映到一个地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而使其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应该理解和概括文化发展的这种区域性特征,即体现文化发展的区域性。

3.差异性。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特别注重对贫困地区文化差异的研究。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民族差异。我国贫困地区大多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些区域内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由于这些族群社会的相对封闭,使得其文化在传承之中保持了比较完整的个性以及稳定的形态。除此之外,在区域内还存在着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二是地域差异。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造成了其文化的地域差异,构成了“山地文化”、“高原文化”、“雪域文化”等文化形态,即使在同一民族种类中,也会因族源的不同、与其他民族融合程度的不同甚至居住地的不同,衍生出种种文化支系,形成“十里不同俗”的人文景观。三是地区差异。这种差异首先是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因文明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即因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产生的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以及呈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精神和人文特质。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即便在同属于贫困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同的区域之间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4.目的性。贫困地区文化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是贫困地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过程,研究的目的是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目的性是我们构建贫困地区文化理论所强调的,因此,必须在坚持理论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理论的效用性,确保理论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构建基础

方法问题对理论的建设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构建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必须基于对贫困地区文化历程和现实状况的全面把握,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和深入研究,在理论的科学性的前提下,着力追求理论的效用性,确保它在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构建科学性和效用性相统一的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和途径,它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必须是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调查和研究,前者是指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所要理解的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实际考察,后者是指运用各种相关的理论方法对调查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研究,从而得出具有理论形态的科学结论。因此,我们在进行构建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这一课题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哲学的前分析的综合方法。通过对已有的贫困社会发展理论和文化发展理论的研究,获取有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规律的综合认识,以此作为分析研究的前导;(2)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或观察方法, 对贫困地区文化形态和发展特征进行实际考察,以丰富而翔实调查资料来保证理论研究的科学性;(3)采取多学科交叉分析的方式, 使得贫困与发展问题得以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下被关注,也使得贫困地区文化建设问题能够得到更多学术领域的理解和关注;(4 )将文化发展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有机融合,以寻求更加有效的经济社会发展途径和文化发展途径;(5)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初步形成理论体系。

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的构建,首先必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的总要求下,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一系列扎实的、多角度的基础研究。比如:对贫困地区文化类型特质的形成研究,贫困地区不同经济发展地域的文化取向的研究,贫困地区文化传统扬弃问题的研究,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中文化传播的作用及先进文化观念的导入方式研究,贫困地区社会人群分析,贫困地区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分析,等等。通过理论的、实证的研究,构筑起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的坚实基台。当然,构建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求使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内在动力。因而,是否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高效、持续发展,是构建和检验这一理论的原则标准。

(本文为作者参与承担的国家教委研究课题《贫困地区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的部分内容)

标签:;  ;  ;  ;  ;  ;  ;  ;  

建设理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