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性教学的学生发展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价值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1999)06—0061—(07)
教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培养下一代,在于种族的延续和文化的传递与创造,在于学生的发展。主体性教学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性,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更有独特之处。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眼前发展,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体。它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还在于对学生进行道德、审美、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培养。它不只是面对少数学生,而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在我们参与研究的主体性教育实验以及其他类似的实验中已得到初步的证明。
一、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主体性教学把教学的根本目的设定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建构。在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给教师和学生以自主权,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在教学设计时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发展现状、特征、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它不把课堂教学作为惟一途径,不把班级集体授课作为惟一形式,不把教材内容传授作为惟一目标,不把教师作为惟一主体,而是把教室内教学与教室外教学结合起来,把班级集体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的传授与学生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审美的体验等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这种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就得到培养,并逐步增强。
比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体性教学可以重新编排座位,前后左右相邻近的每4~5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学生根据老师安排在小组内进行学习、讨论,一段时间后老师分别让每一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汇报中错误或遗漏的问题由本小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最后由老师集体总结,对小组进行集体表扬或指出不足与努力方向。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显示了它的灵活性和特色,它让学生根据目标合作学习,然后统一讲解、总结。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尊重了学生,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合作、交流,大胆发言,同时又代表一个集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日常交往,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社会化。同时这种形式把学生学习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一方面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完成了知识传授的任务,学生掌握得牢固、扎实,在合作交往中,学生的品德、情感都可以得到陶冶。组与组之间对问题的回答又暗含了竞争,实际上就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勇气、胆量和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必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增强。
在我们参与研究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中实施了一、二、三、四、五、六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一”为一个教学目标,即基础扎实、思维活跃、表达流畅、操作娴熟、习惯良好;“二”为两条教学原则,即严肃严格的基础训练、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主人;“三”为三度、三性、三说的教学要求,“三度”即教学内容要求的强度、教学环节的密度、巩固练习的梯度,“三性”即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书写的规范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三说”即敢说、大声说、人人说;“四”为改革四项教学制度,即改革备课上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尖子生与困难生帮教制度;“五”为五项改革措施,即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结合、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特点与特长相结合、干部与教师、师傅与徒弟相结合;“六”为六种教学策略,即创造主动参与、合作发展的条件,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基础训练,建立科际间横向联系,实现学科自身纵向贯通,倡导独领风骚教学风格,发挥教学媒体实效功能,尊重个别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创设自我表现机会,与学生共享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实施“大语文”、“大数学”的教学策略。在一年之后即取得了效果,实验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初步发展。实验一年前后结果对比表明,学生主体性发展呈“良好率上升”(见表1)。
表1 实验班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对比表(人数50人)
时间入学初一年后
变化趋势
人 数百分比人 数 百分比
主体性水平
超 群
1 2% 2
4% 上升
优 良 2244%28 56% 上升
中2448%19 38% 下降
差 3 6% 1
2% 下降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性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 常想表现自己,能做到听讲认真、精神集中、独立作业。
(2)在主动性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各科教学,对数学、语文、 音乐、体育、美术无一人有厌学或偏科表现,能做到遇事喜欢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不符合班集体利益的事敢于提出批评。
(3)在创造性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做到勤于观察、勤于思考, 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字型,自编歌谣,自编数学应用题,创造性思维品质有显著发展(见表2)。除精密性降低外,其余三种品质都发展了, 且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其他类似实验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由上可见,主体性教学的确促进了学生主体性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表2 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水平对比表(人数50人)
创造性思维品质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__
_
实验前
X=12.6
X=11.3 X=15.1
S=3.6S=3.2
S=2.9
--
-
实验一年后 X=17.7
X=14.2 X=25.4
S=3.1S=2.8
S=4.2
差异检验
Z=10.9* *Z=4.83* *Z=19.4* *
P<.01
P<.01
P<.01
创造性思维品质 精密性 总 计
_ _
实验前
X=25.9X=64.8
S=4.3 S=9.4
- -
实验一年后 X=24.2X=81.5
S=3.8 S=8.6
差异检验 Z=2.1*Z=9.2* *
P<.05 P<.01
二、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自近代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就一直被教育家们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建国后我国也把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教育方针,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标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在朝这个目标努力,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还由于升学考试竞争压力的影响,全面发展常常成为片面发展,“三好”变成了一好。其根本原因在于把教学当成了知识传授,看成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而把学生的认识过程又简单理解为就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于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的努力方向都是为了书本知识的掌握,从而学生情感的发展、意志的锻炼、审美的陶冶、动手动口操作表达能力等的培养都被置于一边,虽然有的也提到情感、意志、审美、动口、动手,但不是把这些当成目的,而只是把它们仅当成为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服务的手段、工具。在教学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教师如何更好地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呆板,学生被动地听,课堂缺乏生气,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少,学生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直接交流,课外活动也极少。教师讲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少。在评价教学时以分数为第一。这一切都使得教学就是书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被抛在了九霄云外。虽然德育被高度重视,但把德育的教学过程视为同智育的教学过程同一,结果也只能是道德知识的获得,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无从着落。由于传统的教学在活动形式上制约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活动,制约了学生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活动范围的广泛化,学生是不可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
而主体性教学则紧紧抓住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主体性,在目的、内容、设计、过程、评价等方面全面超越传统教学,在目的上建构学生的全面完整的主体性,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而不只是知识的获得。在内容和设计上也牢牢贯彻这一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形式灵活多样,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内课外结合、激情引趣,敢于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在学科课程中注重情境创设,陶冶学生的性情。在活动课程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交往,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不同场合下组织活动,独立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德育过程的特殊性,按德育教学的规律来实施德育过程。在内容上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文化的部类构成设计课程各层次的结构[1]。在评价上真正从德、智、体、美、 劳等几方面的主体性行为表现来综合检测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些措施就能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在我们参与研究的实验中除前面所述的改革措施外,还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合理设置课程, 即建构了以强化工具基础学科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将潜在课程中的人际关系、自身形象和思想品德类的品德行为渗透放置于学科和活动课中,将活动课程的部分学科课转化为两类:即适应社会类:思品、社会、劳动、自然、史地、体育;基本技能类:音乐、计算机、书法、打字、形体、英语口语等。(2 )开展特色活动:以合唱为龙头,以工艺制作为重点,全面开展文体活动,建立了“五彩贝”艺术团,成立了47个班级合唱团。(3)创设优良的教育氛围, 以优良的传统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教育环境陶冶学生。(4)德育教学系列化:开展五爱教育:爱祖国、 爱父母、爱老师、爱学习、爱劳动;落实五个习惯:行走、守时、说话、卫生、书写;发展五自能力:自尊、自学、自理、自护、自律;培养五种兴趣:科技小制作、体育运动、文艺爱好、工艺制作、阅读札记;设计五种角色:学习辅导员、礼仪示范员、卫生监督员、公物保管员、纪律警示员;体现五种心愿:爱心、孝心、诚心、热心、关心;创设五种氛围:平等和谐的互敬互爱氛围,净化美化的激励陶冶氛围,严肃严格的自我约束氛围,自主参与的独立活动氛围,家校一致的协调互助氛围;突出五条渠道:以教学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以班主任工作为载体的班级管理,以社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以活动为载体的少先队工作,以集体为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贯彻五条措施:班主任为主抓的实际措施,家长明确抓的配合措施,社会协助抓的参与措施,全员都来抓的管理措施,行政共同抓的协调措施。(5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加大应考科目的平时比重为60%,期末为40%,同时允许学生两次考试,选择理想分数记分;加大副科随堂检测科目,增加活动课和兴趣选学课分数比例;报告给家长的记分册包括各科分数、兴趣活动评价、思想品德评价、行为习惯评价、身体素质评价等。这些措施经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全校学生在文明礼貌、礼仪行为规范上100 %能做到背诵小学生礼仪行为规范条例,90%以上能将条例落实到行动上,据对家长进行的抽样调查,在家庭中按条例要求做的达到85%以上,校内已形成楼内“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操场上追跑打逗现象大大减少,出现课堂上安静、课下活动有序的良好校园氛围。各年级教室卫生分工负责,从教室到校园给人一种洁净爽目的感觉。校合唱团在市中区小学生校园歌唱比赛中夺魁,在全国比赛中获一等奖,学生自己设计的毛衣图案在国际少儿编织大赛中获奖,部分学生的绘画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在身体素质方面,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等均高于城市同类小学,体育达标率在98%以上,优秀率在25%以上。事实证明,主体性教学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可能,落到了实处。
三、有助于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到实处
每一个学生进入学校除了达到国家的统一要求外,还应该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统一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基本的发展水平,这是他进入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是不行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从学生方面而言,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先天禀赋,后天努力、家庭环境也是各有差异,都表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这样,即使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设计和规范各种各样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既达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理所当然的追求。
但近代以来,由于大工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要,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它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满足了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但同时由于它本身固有的局限,束缚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每个人并没有获得适合他自身特点的发展。其所以能长期存在说明它本身具有优越性,它在知识传授上的确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知识的掌握是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的基础,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忽视。因此,学校教育要使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关键在于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和灵活运用。这已被国内外近百年来的教育探索经验和教训所证实。
主体性教学也坚持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它把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面向每一个学生。在具体要求上除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外,对学生分层次要求。在内容上为学生开设兴趣选修课,在活动课程上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等等,这些就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发挥了集体教学的价值,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四、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主体性教学既不把学生当成是小大人,也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客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承认学生有主体意识,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同时,又认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才能不断增强和发展。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感受到自信、感受到充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导活动自觉地开展。在死气沉沉充满郁闷的课堂中,学生是不可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只能把学习当成苦差使,厌恶学习。主体性教学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各种活动方式,使学生主动从事学习,热爱学习,最终成为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体。
比如在小学刚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中讲“1~10 十个数字的初步认识”,为了使学生一上学就感到数学有趣,天津二师附小的实验教师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生动语言创设了一个激趣情境。讲完5个数之后,老师说:“还有5个数字朋友都等不及了,它们也想和小朋友见面, 谁愿意帮老师把它们请出来呀?”用“朋友”、“请出来”这些寓于情趣的人格化的生动语言,代替“看看”、“学习学习”等词语,使学生感到像做游戏一样很有趣,促使他们很认真地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又如在讲授较难理解的“树上有一些鸟,飞走了3只后, 还剩6只,原来树上有几只”这类应用题时, 教师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创设情境,把一道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变成“小节目”。学生经过小组编排后,积极要求表演节目,他们有的几个人合演,有的一个人表演,但是都表现出他们理解了应用题的意思。[2](第一集,P42)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动机和欲望,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再如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时要求会说计算过程。这样的课如果按常规进行学生会感到很乏味,教师就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哪一组同学算得对、说得好,就给这组同学一面小红旗,比赛机会均等,最后看哪一组的小红旗最多,也就是哪组优胜,优胜组的同学每人将得到一朵小红花,这样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一个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他同学就跃跃欲试,没有叫到的同学都感到莫大的遗憾。这样在欢愉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中,学习起来不但没有感到枯燥,而且一节课结束了大家都还感到意犹未尽。[2](第二集,P136 )所以主体性教学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情感的陶冶。
五、有助于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关心
学生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自己的主体因素,只有当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这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仅着眼于学生眼前的具体学习过程,更根本的还是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未来发展着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载体的日趋多样化,信息传播工具的大众化,已经涌现出并在不断涌现出大批非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人们接受教育已不止限于在学校,整个社会都将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空间,即学习化社会。“由于在校学习已不能再构成一个明确的整体,而且也不能在一个学生开始走向成人生活前(不管这时候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如何以及他的年龄多大),先让他接受这种学校教育,因此教育体系必须全部重新加以考虑,而且我们对于这种教育体系所抱有的见解本身也必须重新加以评议。如果我们要学习所有东西都必须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3]而对未来“学习化社会”的出现, “未来世界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方向。
学会学习不仅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是学习的动力,它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去钻研、总结和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主体性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学生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兴趣的培养融化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精、愿意学,从而学会学习。
比如美术课“快乐的小鸟”一课的教学[2](第二集,P139), 一上课老师先从小鸟的结构谈起,将小鸟概括成几个基本形体: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然后启发学生在基本组成的小鸟基础上变换姿态,如小鸟嘴里叼着小虫、小鸟的尾巴换成其他形状。先让学生用中指在桌子上构思,后画到黑板上,向大家展示,最后经过师生共同研究、修改,变换出许多不同姿态的小鸟。把这些小鸟画在一起,涂上不同的颜色,再添上合适的背景:花草、树木,一幅漂亮的“快乐的小鸟”画就完成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表现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掌握了画鸟的基本方法,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也使能力得到了培养。
又如在我们参与研究的一个实验中,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大语文”活动[2](第二集,P83~85),“说一说、写一写”主题活动是其中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春天把学生带到公园,让学生自由去欣赏,去品味,去想象美好的春天,老师一边带着他们观赏,一边不停地问“你们说说现在的动植物园和前些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听了更加认真观察了,然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草木绿了、叶子长出来了、花都开了、冬眠的动物醒了等许多现象。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也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然后回到课堂,让他们静下来回忆自己所见到的和所感受到的,并就自己的想象进行“赞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的系列活动,同学们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使他们不知不觉学会了学习。
人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创造世界、创造未来。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物,时时刻刻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人交往,与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人自身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所以,人又必须学会创造,学会交往,学会发展。人的生存、发展受着环境的制约,人又必须积极地适应环境、改善环境,保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滥用资源,消极地占有资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底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会议主题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包括: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来安排。所以未来的人就是学会一切的人,就是学会做一切的人。通过主体性教学可以促进达到这些目的。主体性教学的目标和它们是一致的。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班级教学、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相结合,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我——你”关系“对话”、“包容”、“共享”进行交往,相互陶冶和体验,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在学知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发展。从根本上讲学会学习是首要的,学会了学习,就会学会一切。
收稿日期:199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