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仁县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600
摘要:目的:比较CT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21例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A组,另22例同时行CT血管造影作为B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的检出率为85.71%,B组为86.36%,DSA为97.67%,A、B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DSA检查结果(P<0.05);A组和B组的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均与DSA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from January 2014 to July,43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treat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and 21 cases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s the A group,and 22 cases with CT angiography as the B group,compared with two groups of diagnostic efficiency. 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A group was 86.36%,P>0.05 group was 97.67%,DSA was 85.71%,A and B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B),bu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DSA(P<0.05);A group and B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DSA(P>0.05). Conclusion: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have important diagnostic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颅内血管管壁囊性膨出所致疾病,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危急重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目前临床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但DSA检查属于有创操作,临床应用限制[1]。本研究比较分析了CT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在22-65岁之间,平均为(51.7±2.9)岁。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头痛、失语、畏光、烦躁以及意识丧失等。病史:20例高血压,24例脑梗死,3例心脏病,6例其他。患者均接受DSA检查,21例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A组,另22例同时行CT血管造影作为B组,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DSA检查,A组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B组同时行CT血管造影,具体方法如下:
1.2.1 DSA检查
以Seldingers法在局麻状态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如患者不能配合或者无法维持足够的血氧饱和度,则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常规经皮股动脉穿刺,然后在电视监视下进行选择性插管,然后实施左右侧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造影,以评估动脉瘤的形态、大小、部位以及是否存在解剖变异等,如有必要还可行同侧或者对侧颈动脉压迫试验,准确判断前后交通动脉所具有的供血代偿状态,保存清晰的DSA图像。
1.2.2 CT血管造影
先常规进行headfast序列颅脑平扫,然后经前臂静脉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采用压力注射器取100-120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控制注射速度在3ml/s,设置延迟扫描时间为16-20s,扫描范围为鞍底下方30mm直至上方60mm。
1.2.3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采用QD头部线圈进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取矢状位以及横轴位双定位,并进行T1以及T2WI扫描,层间距为0.1-1.2mm,层厚为5-6mm。
1.3 观察指标
观察DSA、CT血管造影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检查情况,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血管造影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诊断情况。观察三种检查方法所示颅内动脉形态以及瘤体形态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种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A组和B组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DSA检查(P<0.05),详见表1。
2.2 各组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比较
A组、B组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是由于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存在先天性缺陷以及腔内压力升高等,诱发血管炎症、高血压以及脑血管动脉硬化等所致,患者常表现为头痛以及自发性出血等,如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2]。本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具有脑梗以及高血压病史,早期行介入治疗非常必要。因此,及早确诊并积极治疗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置管重要。
血管造影是目前临床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头颈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血管造影主要是通过在血管中注入造影剂,然后应用X线拍摄显像,从而观察血管病变情况[3]。其中,DSA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的金标准。DSA对于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敏感性,诊断结果准确可靠,但由于其创伤性,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数字化技术的发展,CT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主要是利用电磁波进行现象,故又被称为磁共振显像;CT血管造影主要是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并在检测仪下观察血管中造影剂的运行情况,从而显示血管影像。CT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均属于无创性检查手段,操作较为简便[5]。检查结果显示,A组与B组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均在85%以上,检出效果较好,但两者仍显著低于DSA检查。在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方面,CT与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并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种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CT与磁共振血管造影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均具有良好的效能,对患者无创伤且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131-132.
[2] 游梦星,虞希祥,林永胜等.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9):676-680.
[3] 赵兵,杨华,刘健等.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评价意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2):157-160.
[4] 张丽萍,唐秉航,李良才等.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11):827-831.
[5] 徐睿,朱继,孙晓川等.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6):2029-2031,封2.
论文作者:伍赛武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造影论文; 血管论文; 动脉瘤论文; 颅内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磁共振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