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用户研究对象的广泛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论文,趋势论文,用户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用户研究在现代信息科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卢太宏曾将“面向情报(信息)用户”当作信息科学的三个研究规范之一,他称这一规范“是一个空白最多、富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并认为信息科学研究的重心有逐渐转向用户研究的趋势[1]。信息用户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用户需求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能为改善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提供行动目标、决策依据、以及理论基础,因而一直受到信息学界的重视。据台湾学者傅雅秀的研究,国际上对于信息需求的研究源于本世纪20年代,而自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增多,达到了高峰;据估计,自二次大战后到90年代初的40多年中,国际上发表的有关信息用户需求的文献约1500篇[2]。信息学评论刊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年度评论》(Annual Rcvic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cchnology),近30年共进行了11次关于“信息需求与使用”的评论,尤其前7年(1966-1972),每年均发表评论,也可显现出当时用户需求研究的繁荣局面。
对众多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以明确地看出作为信息需求研究的研究对象,用户的类型在不断变化。具体地说,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相继出现的方面:1.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到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2.从学术研究到应用开发;3.从科研、专业人员到普通百姓。应当指出,这种变化并不是替代性的,而是扩展性的,即随着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所研究的用户对象也在不断地增加,在研究新的用户对象的同时,原来的用户对象在新的条件下的信息需求与使用特征继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可称之为用户对象的广泛化趋势。
1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
信息系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建立的分别是第一代面向学科的科学信息系统和第二代面向任务的科技信息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加深了对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认识,信息系统也发展到了第三代面向问题的新型信息系统。社会科学在解决涉及广泛的综合性课题中地位越来越重要[3]。
与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相对应,在科学信息系统和科技信息系统时期,信息学界所进行的用户研究的对象主要也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信息用户。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对当时科技信息检索系统的建立和改进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依据,例如,兰卡斯特在研究检索系统问题时,加入了专门章节介绍用户研究成果,并特别讨论了许多用户研究所得出的“可近性”和“易用性”这二个影响系统服务的因素[4]。
当面向问题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出现后,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科学用户需求,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科学家未能得到良好的服务,于是开始进行以社会科学家为对象的用户研究。这些研究有一部分得到一些社会科学研究团体、基金会或信息服务机构的赞助,因而研究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对信息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60年代的研究成果,直到80年代中后期还有信息学家在继续引用。其中有代表性的社会科学家交流模式与信息需求研究有:美国心理学会(APS)“心理学科学信息交流项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交流研究中心的研究,美国巴斯大学“社会科学信息需求调查”(INFROSS)[5]。此后,社会科学家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收集习惯逐渐成为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继60年代对社会科学信息用户进行大量研究后,70年代又出现了大量人文科学方面的信息用户需求研究[6]。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用户需求的研究不仅改善了信息系统对社会科学家的服务,更由此而创建了定题情报提供(SDI)及现期目次服务(CurrentAwareness Services)等一系列新型服务形式[6]。
2 从学术研究到应用开发
各类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的教师是文献信息的主要生产者,也是主要的文献信息用户。与之相比,进行应用研究、特别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往往并不是积极的用户。早期的信息是针对科研与教学人员设计的,他们一开始就能得到较好的服务。早期的用户需求研究也是针对此类用户,其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系统改进了对他们的服务。相对而言,科技与社会领域的实际工作者的需求往往受到忽视。为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开始将信息用户需求研究的目光投向其它用户。60年代,Allen在参加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与发展的组织与管理”项目中首次对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与使用进行了研究[7]。D.普赖斯等许多学者还进行了多次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信息来源、需求的时间性、信息内容的涵盖面、对信息服务的信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8]。因此,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对这二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与科技领域的发展类似,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经历了从研究学术型用户到研究实际工作者的过程。在作为INFROSS项目成果出版的4份系列研究报告中,有一份是专门调查与分析社会工作者的信息需求的[9]。尽管如些,其主要参加者之一布里顿仍不满足。在布里顿10年之后(1979)年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资助的一项社会科学信息供求调查中,他将天平更多地倾斜向实际工作者。在这一项目中,除教育、经济和地理这3个主要由学术型用户构成的领域之外,他重点研究了社会政策与管理、社会福利、规划、地方政府等应用性领域的社会科学用户需求[10]。在80年代,英国图书馆研究发展部(Britain Library Research &Development,BLRD)资助了一系列用户需求与用户调查研究,对象包括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社会福利及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等社会各行各业[11-16]。这些调查与研究在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的同时,评价了已有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并进而提出了改善信息服务的方向。比如,由信息系统向社会科学实际工作者提供各种事实情报等。
随着信息用户需求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从一般向特殊发展的趋势,也可称为研究对象细化的趋势。在对学术研究型用户的研究中,一些小学科或小研究领域的用户需求的特殊性得到揭示;在研究实际工作领域的用户需求方面,则涉及到各种职业的信息用户(专业人员)。例如,这一时期用户需求研究涉及到的用户对象有:人文科学中的古钱币学家、艺术史家等,技术人员中的电气工程师等,教师中的儿科护理教师、成人教育工作者等,管理人员中的电信业主管、钢铁企业管理者等,以及律师、法官、记者、教会神职人员,等等。用户对象范围之广,几乎无所不包。对同一用户对象,所作研究也相当深入,不仅研究其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工作阶段的需求差异也作了细致的分析。
3 从科研、专业人员到普通市民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首先进入了所谓的信息社会。信息不再仅仅是一种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所必须拥有的东西,也不仅仅是各行业专业人员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东西,而成为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活的必需品。比如,市民出行、求职、购物、获取社会服务以及其它日常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帮助。因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用户从科研人员和各类专业人员扩大到了普通市民,同时信息供应渠道也越来越多地转向广播电视或计算机网络等电子媒体。这种变化,使信息用户需求研究拓展到所有社会成员。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增加,将增大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 rich)与信息贫乏者(inform-ationpoor)之间的鸿沟[6,17]。信息富有者将得到更多信息,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者一般原就是财富的贫乏者,由于其得到信息的能力更弱,从而会更成为赤贫者。这一假设现已逐渐为人们接受。由于大多数信息工作者仍信守信息服务的早期理想,要使信息让更多需要者所使用,不使部分社会成员因贫穷、残疾等原因而失去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以减少因信息资源利用差异而带来的社会进一步两极分化。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信息服务机构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之外,还需要信息研究者对这部分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进行研究。这也促使信息用户需求研究转向以往研究所忽视的对象。
在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用户需求研究的这一转变始于70年代中期[6]。从这一时期的文献看,当普通市民开始成为信息需求研究的对象后,研究所包含的信息类型有很大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其他传统信息科学所谓的非正式交流渠道的重要性突现出来了。因此,传播学方法在研究中得到应用,大众传播媒体及非正式交流渠道作为信息需求研究中的重要信息类型得到关注。目前,对普通市民信息需求的研究已在信息需求与使用研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成为现阶段用户需求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近年的许多研究看,社会学意义上的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与信息寻求行为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信息相对贫乏者,如老年人、移民、残疾人、妇女等等,成为信息需求研究对象。此类研究揭示了普通市民的不同于科研、专业人员等传统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比如,研究表明,多数市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地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及人际接触等渠道,而图书馆也是相对受教育较多的市民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受到这些研究的影响,国外的公共图书馆也将向普通市民提供市政、职业、旅游等信息服务,当作重要的工作内容。
4 我国的信息用户需求研究现状
我国的信息用户需求研究也经过了从科技到社科(人文科学包含在内)、从学术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路程。据笔者对1981至1995年的300多篇用户研究论文的基本分析,有约100篇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的研究。其中:高校用户研究占35%,综合性社会科学用户研究占20%,综合科技及科研用户占17%,企业用户占12%,其余为其它各行业的实际工作者。从统计数字来看,科技用户所占比例较低,原因可能是人们研究科技信息用户需求时,更多地是进行引文分析而不是直接的用户研究。
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用户研究仍以研究性用户为主,各行业实际工作者也占有相当比例,而普通市民用户尚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用户需求研究在用户类型方面仍然落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科学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和开发能力是当务之急,发展科技信息系统目前仍是我国信息系统的优先任务。同时,还存在信息系统尚不发达、信息的传递途径不畅、信息的保障能力也较弱等原因。为了用一个不大发达的国家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保障,提高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只有将信息服务能力相对集中到科技领域。因而,保障研究与开发性用户的需求仍是信息服务机构的头等大事。
2.目前我国具有信息需求研究能力的人较多地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文献信息机构和大中型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人在研究信息用户需求时,他们关注的目标主要是自己熟悉的用户。来自高校的研究人员热衷于研究高校师生的信息需求,来自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偏爱研究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由于我国大中型公共图书馆目前也将为科研开发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因而来自公共图书馆的研究者也没有象国外一样关心普通市民的信息需求。
3.我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还不是太高,一般市民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或即使有了信息需求,但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如图书馆)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信息服务部门也较少关心此类需求。同时,从事信息用户需求研究的人还没有开始关注社会的信息公平问题。在国外的信息需求研究者中,高校研究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不从属于某一信息服务机构,因而更关心信息社会中的用户需求问题,热衷于研究普通市民的信息需求。或许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很少看到我国的研究生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开通,在网络上提供公共服务信息(如旅游、交友、金融、文化娱乐等)已越来越普遍,信息服务大众化的趋势已经显现。比较而言,信息用户需求研究相对落后。但可以预见,信息用户研究扩展到科研、专业人员以外的用户群体已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