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发展规律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发展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要深化、要发展,亟须对它以往的历程进行严谨、深入的理论概括和哲学反思。探寻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图书馆学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1]。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实践的需要。
1 历史观的图书馆学
1.1 渐进发展——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9世纪出现的现代意义图书馆的缘起是西方保存宫廷档案的古代图书馆和中国古代藏书楼,这种进步说明社会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增加,也说明社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图书馆藏书技巧和经验。代表性的有17世纪法国图书馆学家诺德的《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意见书》,19世纪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的《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中国南宋程俱的《麟台故事》,都是建立在长期图书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归纳和整理。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以《杜威十进分类法》即图书馆分类方面的进展为代表的图书馆技术都对后来的图书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
图书馆学的思想有两源,一是官方意识、二是藏书私家,这和图书馆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即使是在 17-18世纪所出现的大型国立图书馆——是全欧洲新的国立和大学图书馆扩充藏书的时代,其核心资源也是所集合的私家藏书,其性质也是官方化的私家藏书,根本的不同在于图书馆的出现打破了政治经济的上层阶层中的个别人享用,受用的人群扩大了。19世纪的欧洲革命虽然使得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遗失了,但是协调全国图书资源的计划实现了,如法国[3]。图书馆工作的原则和业务规则的进一步确定和建立,是随着18世纪皇家图书馆的创立而开始的。而在中国,虽然在唐朝所著的《隋书·经籍志》中就提出了“藏用”的观点,指出政府藏书之目的,一在于“教”,一在于“用”,强调“皆为治之具”[4];清代周永年《儒藏说》18篇所倡议的设立儒藏以便“四方来读者”的公藏公用思想等;但是中国真正的现代意义的图书馆是在甲午战争后,启迪民智、培育人才的舆论宣传下,推行的清末维新变法促使的,虽然没有欧洲革命的剧变,但是新式公共图书馆却诞生了,初建了20多所,1910年 (宣统二年)颁布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对图书馆的宗旨、管理等皆有详尽的说明[5]。图书馆管理学是图书馆学科最初使用的名称,盛行于英国,从德国施莱廷格创立图书馆学这个名称,这一术语在19世纪中叶已在美国十分流行。19世纪末欧美等国的公共图书馆运动之后,图书馆学开始确立为一门学科,出现图书馆职业,1887年,世界上第一所图书馆学院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以职业培训为办学目标、以技术操作和管理为主要内容,不是以图书馆学研究为主,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始[6]。到 1919年,已有十多所比较正规的类似哥伦比亚图书馆学院的图书馆学校。正是这些学校的培训项目和馆员之间的交流才促使了西方后来正式的图书馆学的诞生。因此早期的图书馆学都是与图书馆实践紧密相连的,如中国的目录学、文献学和分类学。其本质是为了建立一种图书馆工作的标准。虽然图书馆很早就存在了,由于它隶属于宗教或政治经济上层阶层,所以对于图书馆该如何办的探索,只不过是图书馆中的机构成员的一种附带责任。
从图书馆学产生与发展过程看,图书馆学是在不断积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渐进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宗旨的渐进。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的机构,其产生的根本是对封建的文献资料的破除,由官方和私藏向全民公共转变,建立机构化的管理机制和实践标准,力图建立的是可以供文献资料共享和文献信息流通的机构和制度,忽略政治经济的阶层所造成的信息差距和鸿沟。而图书馆学一开始只关注图书馆内在的活动及其管理,经过不断的探索,才将图书馆放在更大的系统,确立图书馆学的社会宗旨和社会功能,包括从人类的知识传播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献及其管理;从信息和知识活动的角度建立信息公平机制、维护信息权利等。
(2)社会性的渐进。图书馆学产生与发展过程证明,图书馆学具有社会性。这是因为:图书馆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其本身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到所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影响,图书馆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其最基本的职能正如谢拉所描述的,“图书的集合并不等于图书馆,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一个保存图书的地方,这里所说的图书馆是一个组织,是一个保存和便于利用的文字记载系统。它是一种社会工具,在对任何社会和文化都非常重要的交流网中起着联系的作用。……它的基本目的却永远是在有关文字记载知识、思想的交流链条中的环节。”[7]但是图书馆如何保持其公正、客观、不带有政治偏见的保存人类社会的文献记录,起到与历史交流的目的,这是图书馆学要研究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图书馆学的社会性表现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时代特征,社会性的认识发展表明:图书馆学既不能脱离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与制约,又需要建立政治屏蔽的机制,保留其原始的职能,秉持客观和公正,要探讨实现这两方面的均衡和协调,并谋求与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步伐相一致的协同发展。
(3)本土化的渐进。与图书馆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用户以及图书馆自身的机构系统,职能都会受到社会经济体制和支配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深层次影响,还有话语体系、教育制度等直接影响。如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所影响下诞生图书馆学,继而我国“舶来”的图书馆学是不能真正融入中国社会实际的;西方所理解的公众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并与我国“群众”的意义不能完全吻合,进而导致了对公共图书馆理解上的偏差。图书馆学必然需要的是本土化、“因地制宜”的研究,这是把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嵌入社会而无边界融合的需要。
1.2 兼容发展——图书馆学的流派
图书馆学自产生以来就目睹了其本身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对图书馆学流派的分析可以知晓最初对图书馆学的探讨及其现今的变化,推导出图书馆学发展的规律。徐引篪和霍国庆所著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分别对东西方的图书馆学流派和学说进行了详实的探讨,将西方图书馆学流派归纳为技术学派、管理学派、社会学学派、交流学派、新技术学派和信息管理学派;并未将中国图书馆学进行流派上的划分,只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学说,所谓的流派需要学说的师徒相承、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一致认识或共同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等前提条件,需要多个学者围绕一种学说展开研究或形成相关的学说群[8]。据此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还没有真正形成流派。于良芝将我国图书馆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归为:(1)关于什么是图书馆学的大讨论;(2)图书馆学理论基础;(3)谋求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结合;(4)图书馆现代技术[9]。在探索图书馆学研究规律的过程中,不妨来回顾一下西方各个图书馆学流派的产生原因(见表1)。
表1
名称
特征
将图书馆看成是一个孤立的实体,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图
技术学派
书馆技术、操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将所有图书馆工作纳入图书馆管理过程,图书馆研究对象是图书馆
管理学派
管理过程。
引入社会学研究方法,将图书馆置于社会之中进行考察,认为图书馆
社会学学派 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记忆”或“社会精神”。
融合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注重情报分析和用户研究,认为图书馆学
交流学派
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知识交流现象、情报交流现象或科学交流现象。
注重引进和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以新的信息技术为前提预测图书馆
新技术学派 的未来趋向。
注重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注重信息资源在集成管理的核心作用,注
信息管理学派
重一般信息管理理论的探索。
作者整理。资料来源: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49-74
图书馆学研究中产生的流派虽在时间上有先后的顺序,体现了对图书馆学的不断重新认识,但没有起到更替与消亡的作用,而是通过一个视角的研究强化图书馆学的某方面认识或在图书馆中运用这种理念用以指导实践。这也说明了图书馆学是在思想斗争、学术争鸣中发展。从图书馆学流派的角度不难发现,图书馆学需要对流派进行发扬和批判,表现在:
(1)在图书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中,有时需要强化其中学派的理念来分析和利用。任何一个学派之所以存在并具有历史研究的延续性,证明其发展变化必然适应和符合图书馆学发展规律。
(2)图书馆学中的流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其产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科学体系变换的影响,如新技术学派具有明显的技术决定论倾向、信息管理学派将管理学引入到了图书馆学中。因此图书馆学研究需要批判的继承各个图书馆学流派,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能全盘接受某一种理论,而是要取其符合图书馆学本体的那一部分。
1.3 应用发展——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应用,为了图书馆事业。学者们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是从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10]。
只有当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的数量、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组织形式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图书馆整体时,才构成了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由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组成,包括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图书馆学在不同类型图书馆有着不同的应用。事实上,各类型图书馆组成了图书馆事业一个整体的系统,代表的是社会共同使用知识资源的体系。
图书馆事业是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事业,是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社会知识组织、利用和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知识成果。它的存在价值在于能帮助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各项经济任务和文化任务。图书馆事业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1]。
国际图书馆事业的推进得益于几个国际图书馆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国际文献联合会(FI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这些组织通过许多途径和方法对全世界的图书馆工作施加影响,合理的政策将会有效的推动图书馆学教育,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有效地传播知识和促进知识的增长,妥善的保存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为资源的共享创造交流和对话等。
就我国而言,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是多层次的,由各个独立的图书馆系统构成。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按图书馆领导系统组合而成的。这种结构表现在纵向联系上的特点是隶属等级制,即在本系统内的相互联系,是借助于行政管理来实现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联系。各系统的中心图书馆,对本系统所属的各级图书馆起组织、协调和辅导的作用。图书馆事业的纵向结构,造成在横向领导上的特点是各自为政。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图书馆学研究提出了两大永恒的问题:
(1)图书馆事业的建设,需要加强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以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这就要求图书馆具有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域、时空的限制,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图书馆合作和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共享,这种问题的明朗,也是图书馆学不断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而正是这种问题的层出不穷使得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以持续发展,始终是社会体系和社会科学系统中现实的组成部分。
(2)图书馆事业体系的发展受到国家政治体系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学一方面需要研究如何建立针对问题的图书馆联盟,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建立共同口径的权益,解决单个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利益群体在政策和法规上寻求倾斜;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建立图书馆联盟内的利益平衡机制,消除隔阂、建立对话,这样图书馆事业才能适应动态的环境,并逐渐由不平衡走向平衡。
2 科学观的图书馆学
2.1 开放发展——图书馆学的学科界定及其发展规律
对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界定,谢拉在其《图书馆学引论》中指出:“说图书馆学是人文的,是因为从根本上讲,它研究的是人类思想和伟大探索的文字记录之间的那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关系。把图书馆学划分到社会科学,是因为图书馆作为一个部门是社会的产物,它的目的是通过帮助个人了解他自己和他所处的环境来改良社会”[12]。我国学者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图书馆学属于社会科学,如郭星寿的《现代图书馆学教程》[13],另一派认为图书馆学属于综合性学科,如黄宗忠的《图书馆学导论》[14]。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反映了图书馆学开放的特征,也反映出认识的不断深化。正如吴慰慈等人指出的,对于图书馆学性质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不能将图书馆学的性质限制于一点上,因此现阶段它带有较强的社会科学的特性,它又具有应用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性质,而未来图书馆学的性质可能是综合性科学[15]。王子舟对以往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和分析,并将图书馆学与三大科学门类特征进行了比较,图书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学科特点、研究方法上虽可以界定为与社会科学一致,但是却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所交叉,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开放的学科,始终与其他学科相互间发生交流并彼此影响[16]。
但是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的学科界定不断探讨的意义在于弄清图书馆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图书馆学的学科界定的讨论中,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图书馆学从宏观上研究的是由于社会需求作为社会的机构和机制而存在的图书馆;而在微观上是研究人类认知历时性和共识性交互的机制,是一个人类认知经验与社会实践交互的机制。而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进步正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认知行为和实践行为所创造的,波普尔曾描述知识的演进是螺旋上升的,这从一个层面反应了社会的演进模式,图书馆的资源累积了人类历史发展各个时期认知进步和知识累积,其整体就是一个认知和知识积累所形成“库”和机制,这种机制只有站在整个发展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发展史上进行发现。
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参考物理学中“波粒二象性”学说,来阐述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呢?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17]。同理,伴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其社会科学的性质反应了“波”的规律,其人文科学的性质反应了“粒”的性质,因此图书馆的发展呈现出波粒二象性。图书馆学需要研究图书馆的波粒二象性,寻求社会历史客观和人文认知主观的统一,消除整个发展历时性和某一阶段共识性的背离,发现图书馆如何构建人类知识积累和利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适应系统的机制。这需要图书馆学打破图书馆实体的桎梏,运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具体的问题。
撇开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准确界定,将图书馆学研究的规律置于科学发展中,图书馆学也始终处于综合和分化状态。总结整个科学发展史,各个学科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交叉、融合、整合,不断产生综合性较强的新的学科。图书馆学也不例外。虽然图书馆学是从图书馆实践中发展而来,但是也正在和继续融入到科学中所有学科的活动中,所以从这个角度单纯界定出图书馆学的“鼻祖”究竟是什么学科的意义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探索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更需要的是将其置身于科学发展中的“从合到分,又到新的合的过程(前一个合是混沌的合,后一个合是明晰化的合,是高级阶段的合,是在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联系以及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的具体’)”。处于科学中的图书馆学参与分化可洞察科学的发展趋势,使自身的羽翼变得更加丰满;参与整合,则可确立在科学中的位置,避免掉入故步自封和脱离实际的陷阱中[18]。
2.2 动态发展——图书馆学的范式和本体观的界定
科学“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其1962年发表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创造的一个术语。他认为“范式是公认的科学成就,在某一段时间内,它们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是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解答的范例”。科学成就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就可以称为范式:(1)足以空前地把一批坚定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去进行科学活动中各种形式地竞争;(2)足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问题。马斯特将科学研究的范式分为三类:(1)形而上学范式(即学科理论范式); (2)社会学范式(即学科社会建制范式);(3)工具范式 (即关于研究方法、模型、标准和实验工具等范式,又叫方法范式)[19]。科学研究范式是科学认识主体的信念、理论、方法等整合机制,对科学认识主体的心理或知觉有定向作用,对科学研究共同体的研究工作和目标具有定向与纲领作用[20]。学界普遍的观点是,图书馆学名称的提出者——德国施莱廷格最早界定了图书馆学的一个范式,施莱廷格(Martin W.Schrettinger)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符合图书馆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随后德国的艾伯特(Friedrish Adolf Ebert)、德国的莱布尼兹(G.W.Leibniz)、英国的帕尼齐(A.Panizzi)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拓展,使之构成了图书馆学的图书馆整理总和说范式[21]。随后出现的图书馆学范式,王子舟将其概括为图书馆管理说范式、图书馆事业说的范式、知识交流说的范式[22]。国内外图书馆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图书馆学范式的概括和归纳。图书馆学新范式的出现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理论上的重构,而是根据社会环境的大主题背景变换时,用以往的范式无法弥和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图书馆急需应现实问题而进行新范式的重构,其根本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旧的矛盾不断解决的同时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新的主要矛盾导致了范式的更替。回归到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上,图书馆学范式是针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变化的整合机制,体现了图书馆学在发展上的开放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图书馆学范式演进中,任何范式都不应与图书馆学科学本体相左。在科学哲学范畴内,所谓“科学本体论”即指任一科学关于“其对象世界是什么(也即‘实在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的研究”[23]。对图书馆学本体论的确定,是判断是否是图书馆学范式的根本依据,否则将造成图书馆范式和对图书馆学认识论上的迷失。反之,对于图书馆学研究范式上界定上的争论的隐含是图书馆学本体论的界定不清晰。图书馆学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两大基本点:一是将图书馆学置于“本体论转移”的宏观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重在梳理其本体论定位上的缺陷;一是将其限定在“科学范式观”的认识范畴,重在挖掘其作为一种科学范式观的优势与精华所在[24]。
2.3 外延发展——图书馆学体系和相关学科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掀起了对图书馆学体系探讨的高潮,明确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现了图书馆学在实践应用的同时,反映了对图书馆学认识上的广度和深度。图书馆学体系会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图书馆学体系仅仅停留在对其纯理论的构建是不够的,图书馆学体系永远会停留在是二分法还是三分法、是平面结构还是立体结构的永无休止的争论中。如同上节所示,图书馆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的范式,以解决在某个社会特定背景中的主要矛盾,推进整个图书馆学的进展,也是更好的适应社会整体进步的途径。
图书馆学体系的不断扩大,是因为处延的不断扩大。从图书馆的范畴扩大到文献的范畴,进而扩大到信息或知识的范畴。从而导致了图书馆学的边缘化。
同样是一个系统,图书馆学外延的系统即图书馆学相关学科,一直对图书馆学发生重要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图书馆学总是关注相关学科的进程,不断将新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图书馆学,另一方面是图书馆学的包容特征使得图书馆学与许多学科交叉产生分支学科。如图书馆心理学、图书馆社会学等等。王子舟在《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一文中,将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确定为(1)图书馆学的同族学科:文献学、档案学、情报学;(2)图书馆学相邻学科: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等;(3)图书馆学远缘学科: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传播学、法学、知识管理、计算机科学等[25]。在实际研究中,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被无限扩大了。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并没有准确的把握。研究一直在具体问题中似有似无,特别是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这些交叉理论和实践运用,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和盲目跟风,真正的为图书馆学所用。对于图书馆学外延的图书馆相关学科体系的探讨,仅仅报以“拿来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少之甚少。目前图书馆学在它学科的应用还停留在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如文献计量法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图书馆学理念和原理等很少在其它学科应用,图书馆学需要逆转这种现象,增强自身活力,提高学科地位。
3 未来观的图书馆学
3.1 对于图书馆学“元问题”的探讨仍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长期而艰巨的问题
所谓“元问题”是指决定图书馆学发展,制约图书馆生命力的那些根本问题,例如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研究对象的确定,不但规定了图书馆学发生的逻辑起点,同时还对图书馆学的性质和走向有着重要的约束力。上文中已经阐述的图书馆学历史中很明确的是图书馆学经历了由具体经验走向抽象科学的曲折过程[26],至今仍在为图书馆学是否是前科学而进行着争辩,仍在探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是否会消亡、图书馆学将走向何方的问题。与其怀疑图书馆学的未来能否有准确的定位,不如寻求元问题解决的科学途径。近期,对图书馆哲学的探讨给图书馆学“元问题”带来了一线生机,图书馆学哲学力图整合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领域,是奠定图书馆学“元问题”的基调。
3.2 图书馆学在社会发展中寻求恒与变的平衡是持久的课题
图书馆学致力于在社会公众中建立信息公平,维护信息权利、平衡各方信息利益的机制和环境,不仅仅在图书馆实体上,而是要将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中。相对于不同的社会进步程度、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不同的文化历史渊源,即在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片断,图书馆学秉持这种目标,寻求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途径。同时这种目标使得图书馆学的发展将具有开放性,在机构上建立信息机构的联盟,在研究上能运用一切其他学科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图书馆学在公众的驱使下坚持的客观性来自两个表象和本质:表象上,是对信息知识的客观揭示、组织和提供利用;本质上,是对社会发展中历史沿革和对公众信息需求保障的遵循。图书馆学一直在社会大背景变化下,运用不同的范式求得变化中的发展。
3.3 图书馆学将遵循人文精神和技术理性并重的发展原则
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典型特征的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技术进步成为生产力变革和生产关系转变的先导力的特征日益明显。这种变化曾经对原先一直重视人文主义的图书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图书馆学在研究技术在图书馆学的应用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技术本身的双刃剑效应。对于技术的盲目追随必将导致人文的迷失,仅仅理性的技术运用无法替代人文的价值导向。例如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和实现过程就证明,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初期,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有计划的用技术建立数字资源库、搭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平台和界面,而后数字图书馆的重心开始转移,概括来说经历了由以实现技术中心到信息资源为中心、到信息服务为中心、到集成服务为中心的四个阶段,这是一条由技术回归人文的道路[27]。包括目前正在讨论的第二代数字图书馆的探讨,围绕着信息的可获取已经转向了知识的获取和创造来展开的,也充分证明了图书馆学的发展坚持人文精神和技术理性并重的发展的原则是遵循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3.4 图书馆学本土化和国际化趋势并存
图书馆学本土化和国际化是图书馆学发展规律中的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体。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本土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而图书馆学国际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图书馆学知识的跨国、跨文化传播、交流和彼此的认可,增进不同图书馆学研究者在图书馆学理论、方法上的共识。图书馆学本体化体系是图书馆学尊重客观、尊重科学、摒弃纯理论、提倡原创和特色的有效途径[28]。图书馆学国际化是图书馆建立开放的学术环境,适应世界图书馆学发展趋势、避免走向封闭的选择。图书馆学必然遵循本土化和国际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发展。
对图书馆学发展的规律认识不是要限定图书馆学发展的构建,而是对图书馆学依照原则进行自由发展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图书馆学发展规律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图书馆学更好地适应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