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生活味;途径;能力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学语文,应该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这种理解没有深入到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总目标第5条: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第8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第9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新课程标准是提倡语文学习与生活接轨的,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八、九年了,也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他们对于教学中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感到比较茫然。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生活观点的泛泛认识及应试教育的误导,导致语文内涵的窄化,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如:小学毕业班同学在写建议书、毕业赠言等应用文的时候,他们无话可说,质量较差,这确实令人忧心。
二、学生的生活现状
根据《百科全书》记载,“生活”就是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而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学会生存。作为6—12岁的小学生,每天面对的生活有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生存生活,例如:衣、食、住、行;二是需要的生活,也是学生接受教育,从自然人过度到社会人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包括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家正确使用的电视、电脑,孝顺父母等生活、在社会要遵守社会公德,抵制不良风气对自己的成长的影响等生活。三是比较高层次的生活了,包括培养自己特长,进行科学小发明,小创造等生活。
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多年来,我对“生活语文”这一领域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并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观点组织教学。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一理论。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生活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并坚信: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三、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有心”,拓展生活资源。
“生活需要有心人,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那么他将来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懂得生活,了解生活是学会生活、享受生活的第一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其中,有许多是学生熟悉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特点,具体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新鲜、自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运用语文工具,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千方百计为学生设置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主动寻找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拓展生活中语文的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不定期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聊天室,创设生活语文的快乐平台。每次跟孩子宣布我们进入聊天室时,孩子们便双眼放着光,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不停地问:“老师,聊什么啊?快点啦!”能聊到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他们自己会兴趣盎然。我宣布聊的主题是:学校的变化。在聊之前,我会安排他们走到课室外,俯首观察校园,再思考,最后汇报。孩子们看完后,纷纷举起了手,都能说到:操场中间的两个大花圃铲掉了。但想法呢?利弊参半,我马上引导学生向利的方向去想。开始时,有些孩子认为铲掉花圃是破坏绿化,不环保。通过引导,他们慢慢能说到学校人多,地方少,花圃铲掉后,我们的活动空间大了,集会的地方也比较集中,噢,这才是我要他们讲的内容。孩子们还说到,校园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自己要珍惜,好好地学习,好好地成长。还有一次,我们聊到“五一假期的快乐和难忘”,学生发言滔滔不绝,有的聊到去湖南玩,去大梅沙游泳,去看电影《南京 南京》……他们说得津津有味:看电影的孩子还说到,人不团结就没力量,落后就要挨打;游泳的孩子说到畅游的快乐等。说得多好啊!最后,让他们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孩子能讲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自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用心观察的好习惯……
是呀,这才是真正有意义,具有大语文观的语文课!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其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有灵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孩子们去说,去写,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既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等综合能力,又能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
2.借助活动载体,延伸语文生活。
作为小学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尤其是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活动。学生多种感官在活动中被同时调动,思维和情感都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这种状态学生倾注了全部的感情:焦急、喜悦、激动、轻松、紧张……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他们更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再表达情感。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的思想都被其限制,导致孩子缺少童真童趣。作为语文老师,为了孩子的终生发展,应设法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拓宽语文生活化的外延,让孩子们乐学、好学、学好。
例如:有一天早上,带着孩子们做操,看到懒洋洋的一群孩子,我心里非常的难受,感觉到孩子们真得没有一点朝气。于是,我利用当天的语文课,抛开语文书,上一节特别的语文课。第二节一上课,我先组织孩子们讨论问题:老师是怎么做操的?从老师的做操,你想到了什么?同学是怎么做操的,你想到什么?你自己又是怎么做操的?你认真了吗?我的问题一出来,孩子的话匣子打开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后来,大家都总结到:老师很认真,动作规范,手脚伸直,很好看;同学没有一个认真做……这时我观察一下孩子,大家都觉得很不好意思了。接下来,我试着问:从今以后,你们能向老师那样认真做好操吗?“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我为了鼓动他们,说:“走,到操场做给老师看看!”学生异常兴奋。
到了操场,孩子们分组来做操,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做得非常好。这说明什么呢?我及时带着孩子总结:态度决定一切!后来,我还带着孩子们玩起了游戏,操场的一角顿时热闹起来。紧接着的一节语文课,我就让孩子们动笔把刚才那节课的所看、所做、所想写下来。后来检查学生的作文,发现他们的文章内容丰富,自己的真情实感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课,既可以让学生做好广播操,又能愉悦身心,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真是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可见,以活动为载体,就能拓宽语文生活化的外延。
3.深入语文文本,挖掘生活资源。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拓宽语文内涵,课文的学习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老师深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生活资源。小学生尚年幼,社会有许多事实与现象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相违背。如何让学生辨明是非,从多元繁杂的价值取向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呢?只有利用好文本,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内心感悟才能达到。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中彩那天》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社会上诚实的人会吃亏。”这时,作为老师,没有放弃或草率给予否定。而是让同学们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正反事例,说明:不管是企业、民族,或者个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只有讲诚信,才能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世界。尔虞我诈,可能会一时得逞,但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又如,在组织学生学《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认识了网络的用处,体会网络的神奇后,我还让他们组织了一场辩论会:使用网络的利弊。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加上老师的引导,学会了正确使用网络,懂得了沉迷网络对人成长的不利。
的确,只要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生活资源,把握好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真正为学生的生存服务,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人格的塑造。
4.借助情境表演,再现文本生活。
“今天永远在重复着昨天。只不过是今天比昨天增添了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因此,建立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但是,单纯依据教师的讲解是很难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必须依托文本内容再现文中原有生活的情境,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深入体验与探究。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一些历史类、寓言类、诗歌类等文章时,因为这些文章的写作年代久远,大多与学生的原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文本讲解的内容,更别说是感悟或体验。此时,要善于借助多媒体等途径,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难度,以便更好地深入文本,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话可说。
例如,在教学历史题材《西门豹》一文时,文本所提供的内容是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故事情节,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我组织他们分别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体会当时民众的生活状态;之后,让他们先在小组内预演一下,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引人入境,效果显著;最后,再组成评审组评定最佳演出的小组。通过相互比赛、相互评判,大部分同学能体验西门豹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优秀品质,也让学生受到了破除迷信的教育。情境演绎在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间架起了桥梁,为学生很好地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的确,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自己的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去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为学生设定现实的生活情境,汲取学生的切身生活体验,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与学生一起巧妙地“烹饪“,才能煮出语文教学浓浓的”生活味。语文教学就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成为活水之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敏才主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钟佩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孩子们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