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CBD演化过程及其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机制论文,过程论文,CBD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1465(2000)04—0041—04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高级零售、信息、管理、会展、高档餐饮等活动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地价最昂贵,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城市的经济中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CBD已成为现代中心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是否完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
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全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经过近现代百余年来的发展,重庆城市已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产业带龙尾地位的确立以及行政地位的升级,重庆城市建设的步伐更是大大加快了,正大步向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迈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结构不断优化,作为城市中枢的CBD也基本成型。
纵观重庆CBD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其独特的地形地貌、 历史机遇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都对CBD有着深刻影响, 从而使重庆与其它大城市在CBD的形态、结构及空间布局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并表现出一个较为特殊的演化发展过程。
一、重庆CBD的演化过程分析
重庆CBD 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萎缩——再发展”四个阶段,其历史发展轨迹呈一独特的“N”字型。
1.形成(清末至民国初期)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她虽也曾有过无数的辉煌,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CBD根本没有形成的可能。 直至清末,仍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市。以1891年开埠为标志,重庆进入了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期。大批外国洋行的涌入,以及民族资本的觉醒,大大地刺激了本市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1913年3月, 民国政府撤销府制,重庆府署及所属行台、经历署等被拍卖,由重庆商会集资购买并辟为商业场,成为全市的商业中心。该时期本市金融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先后建起了许多新式银行,如浚川源银行、中国银行(前身为大清银行)、普丰银行、重庆聚兴诚银行、美丰银行、中和银行、交通银行等,它们主要集中分布于小什字附近的新街、打铜街、陕西街等地。加上这一带原本就聚集有较多的钱庄、票号、当铺、金店,这里成为全市最重要的金融区,号称为重庆的银行街、华尔街。 这便是重庆CBD的最早发端。这时期CBD的基本特征是,以近代商业、 金融业为主体的CBD刚刚开始发育,其形态、功能和结构都显得很幼稚。
2.发展(20世纪30至50年代初)
1929年2月15日,重庆正式设市,由此进入了近代的加速发展期。 城市几经扩建,城区范围不断增大。同时由于陆路交通的改善,城市重心逐渐西移,以现在解放碑位置为核心的上半城逐渐取代了滨水的下半城,成为城市最繁盛的地区。抗战爆发后,重庆被定为陪都。大量内迁的人口、工业、行政、文化、金融机构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时期城市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城市的范围迅速扩大,城市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的功能分异。随着都市建设的加快,城市商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企业不断增加,并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百货公司。至1945年,已有1460家商贸公司,47886 家商店, 其中纺织品店3388家,服装店7540家,百货店4113家,饮食店11954家。 陪都时期重庆金融业也有长足发展。由于国民政府“四行一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的总部及大批外地金融机构迁至重庆,本地的金融业得到极大促进。1941年,全市有各类银行145家,钱庄71家。1946年,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为251家,各行庄的存款之和占全国的10%以上,仅次于上海。至此,重庆达到了近代时期的发展顶峰,成为全国重要的工商业、金融、政治、文化中心。该时期城市CBD也不断发展壮大, 在从“精神堡垒——纪功碑”到小什字的这一片地域内,商店云集,银行林立,形成了相对集中连片的商业金融区。CBD的形态也大为改观,许多新式的银行大厦、饭店、百货公司、 剧院颇具时代气息。抗战结束后,大量人员和机构的回迁虽使重庆经济实力有所减弱,但CBD的基本框架仍保持了下来。本时期CBD的总体特征是,CBD发展甚为迅速,其功能趋向多样化,形态也日益成熟。
3.萎缩(20世纪50至80年代初)
建国后,随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许多外资和私营银行迁停并转,商业机构的数量也由于实行公私合营而大为减少。大量的商业、金融建筑被改为民房、机关单位、学校等,使得CBD开始急剧萎缩。 在以后近三十年的建设中,又由于长期执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及重工轻商、先生产后生活等政策,重庆经济的整体实力虽有很大提高,但商业等第三产业却发展缓慢,这又使得以第三产业集聚为特征的CBD 缺乏强劲的发展动力。再加上土地长期实行无偿使用制度,土地应有的商业价值得不到体现,造成大量低收益的用地方式涌入CBD,使其结构更加混杂, 原来已初步形成的CBD形态受到严重破坏。至80年代初,重庆CBD应该说已退化得很厉害了,只是在解放碑、小什字地区还残留了一些主要为本地区服务的商业、金融机构。本时期CBD的基本特征是萎缩、停滞, 用地类型相当混杂。
4.再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重庆也焕发出了沉寂多年的活力,尤其是90年代以来,她正以积极的姿态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为了重塑中心城市的地位,重庆已在开始有意识地去营造城市的CBD。 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规等多重杠杆,CBD的功能和结构不断得到完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解放碑为核心的现代化CBD的雏形。其基本特征是:CBD面貌焕然一新,商业、金融、事务等CBD主要功能不断强化, 其内部出现了一定的功能分区,如以解放碑为中心的零售事务区,环绕解放碑四周的外环商业带、小什字金融区等,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
目前,重庆CBD仍表现为相对集中的单中心模式, 但从它今后发展的趋势看,这种布局模式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彻底打破。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CBD也应有相应的扩展。受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 重庆CBD无法在地域上进行连续的扩展,而只能选择多中心的扩散模式。 今后,一种崭新的既紧密联系又分工协作的多中心模式将是重庆CBD 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除现有老中心解放碑地区外,上清寺、北部新城将建成CBD的两个新中心。
二、CBD演化机制分析
CBD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它在象重庆这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形成、发展,应当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纵观重庆CBD的演化过程, 笔者发现它既遵循CBD的一般发展规律,又深受其它特殊因素的影响。
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CBD的发展水平是与城市化、商品经济的进程基本吻合的, 时间是影响CBD发展的一个普遍性机制。在封建时代, 由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BD不可能形成和发展。近代以来, 随着城市文明和商品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CBD才得以形成。建国后的前30年, 计划经济占据了主体,同时城市化水平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CBD不断萎缩、退化。80年代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使城市和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也进一步得到改善,其中第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见表1), 所有这些均使得CBD再次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但同时也应看到, 同全国其它发达城市相比,重庆无论在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还是在产业构成上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见表2),由此也就影响了CBD的发展水平。
2.地形机制
CBD的具体定位和空间布局深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重庆是一多山多水的城市,城市建设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城市发展的早期,为了舟楫和取水的便利,城市沿江而建,主要建成区筑在一地势较低的狭长地带上,即今下半城。直至民国初期,这一带都是全城的繁华地区,早期的CBD也诞生于此。但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 这一狭小地区已逐渐不能满足各种用地的需求,于是城市产生了向外扩展的要求。但扩展的方向严重受到地形限制:北、东、南三面环水,在当时的条件不可能突破这个阻隔,因此唯一只有向西沿山脊而上。根据徐刚的研究,整个重庆半岛地貌条件最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地域主要是解放碑、上清寺两块较为平坦的台地。而解放碑地区更邻近原繁华城区,且位置较为居中,城市功能易于扩展于此。再加上地形相对开阔,能满足现代城市大密度、大体量的建筑要求,因此最终成为重庆的核心地区及CBD的最佳区位。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CBD的壮大和扩张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而解放碑地区地域范围较为有限,即使通过旧城改造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也难以充分满足CBD日益增多的用地需求,因此CBD必然会向外扩张。但解放碑周围的地形主要为一些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 )较低的岗地或坡地,无法满足CBD的建设要求。这样就使得重庆CBD不能象某些平原城市那样可进行地域上的连续扩张,而只能选择多中心飞地式的扩展模式,在城市中其它条件许可的地方建设新的CBD中心。 从自然条件、区位及城市总体发展方向看,上清寺地区、 北部新城将是重庆CBD的最佳扩散之地。
表1 近二十年重庆市产业构成比较表
年值(亿元)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GNP 三产业/GNP(%)
1978 12.7926.22 7.73
46.74 16.5
1980 16.7632.13 9.55
58.44 16.3
1982 20.5734.7111.92
67.20 17.8
1985 28.1753.3423.18 104.70 22.0
1986 32.9559.0526.88 118.89 22.6
1987 33.4964.1933.73 131.40 25.7
1988 42.6784.3343.23 170.23 25.4
1989 44.3396.6255.80 196.76 28.4
1990 57.1194.1855.32 206.60 26.8
1991 60.17
105.4066.00 231.56 28.5
1992 63.06
134.5497.07 294.67 32.3
1993 79.21
189.01
131.42 399.64 32.9
1994 109.90
258.23
175.11 543.24 32.3
1995 160.63
334.51
247.43 742.57 33.3
1996 175.74
376.55
304.83 857.12 35.6
注:1996年为不包括万、涪、黔的原老重庆地区。
资料来源:根据1991、1995、1996、1997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
表2 1996年重庆与全国其它直辖市比较表
项目GNP
第三产业非农人口 城市化水平
地区 (亿元) 产值(亿元) 占GNP比重(%) (万人) (%)
全国 67795.00
21096.70 31.11 29139.0224.37
北京
1607.28 817.58 50.87
710.9365.63
天津
1102.10 446.20 40.49
515.4257.12
上海
2877.761213.23 42.16
932.1471.64
重庆(老) 857.12 304.83 35.56
415.18 27.1
重庆(新) 1179.09 400.99 34.00
577.11 19.1
资料来源:1997年《重庆统计年鉴》,1997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3.机遇机制
历史机遇及宏观政策也是影响重庆CBD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进入近代以来,重庆及其CBD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暴发式、 跳跃式的过程。从清末开埠到抗战前,这一过程较为平稳,属于由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发展的过渡期。抗战爆发后,重庆被定为陪都,一举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奠定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这期间,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城区也迅速扩张,城市结构出现明显分化,CBD在这时基本成形。建国后至80年代初,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建设也由于长期学习苏联模式,城市逐渐向重工业和生产型方向转变。这期间CBD 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萎缩、退化。80年代以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主战场,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重庆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尤其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三峡工程的上马、长江产业带龙尾地位的确立,特别是直辖市的设立,使重庆迎来了又一次绝佳的历史发展机遇。历史上的这两次重大机遇都为重庆经济及CBD 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从而使得CBD 表现出一个独特的发展态势,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大的跃进。
收稿日期:199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