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人民医院 湖北孝感 432500
【摘 要】目的:探讨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Cartland Ⅲ型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Cartland Ⅲ型骨折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闭合复位后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分别对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肘内翻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期间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2.3±2.4)d、(29.1±2.6)d,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0和8.0%(4/50),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8.0%和72.0%,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Cartland Ⅲ型骨折的效果显著,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尺神经沟置针;克氏针交叉固定;Cartland Ⅲ型骨折;临床疗效
肱骨髁上骨折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儿童骨折,是肘部骨折的患儿中占比高达50%以上,有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的区别,以伸直型骨折为主[1]。研究发现,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Cartland Ⅲ型骨折不仅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复位效果,而且能够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本文就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Cartland Ⅲ型骨折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Cartland Ⅲ型骨折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为明确外伤史,合并新鲜闭合性骨折,并经X线等影像学手段检查证实为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但入院时患儿未见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儿中,男31例,女19例,患儿的年龄在3岁到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1)岁。患儿伤后到入院治疗的时间间隔在0.5-12h之间,平均(5.1±0.7)h;骨折的位置在左侧和右侧的分别有28例和22例。
观察组患儿中,男32例,女18例,患儿的年龄在3岁到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1.3)岁。患儿伤后到入院治疗的时间间隔在0.5-10h之间,平均(5.2±0.5)h;骨折的位置在左侧和右侧的分别有26例和24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位置、伤后到入院治疗的时间间隔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全身麻醉下的骨折闭合复位处理。患儿取仰卧位,保持患肢外展,由两名手术辅助人员分别握住患儿的上臂和前臂中立位,并于伸肘位对其行持续牵引,同时由手术医师对患儿的正侧方移位情况进行复位(将双手的拇指置余肘后骨折远端,向前推挤,并在持前臂辅助人员的配合下同步实施屈肘 闭合性整复,保证对合平整,尺侧缘平滑,同时对骨折复位的患儿进行维护。
观察组患儿在复位后选择于肘后内侧位置做一切口,并对尺神经进行游离,从尺神经沟处以后倾20°-30°的角度插入第一根克氏针,并使其穿过骨折端和桡侧的骨皮质,但要避免克氏针穿向肘前方位置,维持提携角在10°-15°之间。然后经皮桡侧远骨折端外下方斜向近骨折端内上方的位置打入第二根克氏针,于第二根针外上方1-1.5 cm的位置,平行打入第三根克氏针,使复位固定程度加强。手术结束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性使用3-5d对感染的发生进行预防,并在维持肘关节旋前位敷棉垫,长臂以石膏托进行制动,时间再21-28d之间,做好切口换药及拆线、石膏更换、肘关节活动等工作,并根据患肢的肿胀、缺血程度对外固定的松紧度进行调整,28d后可将克氏针拔除,并在石膏拆除后,鼓励指导患儿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对照组患儿则在闭合复位后直接给予长臂石膏托外固定,保持肘关节屈曲角度在100-110°之间,28-42d后可拆除石膏,并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对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内翻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期间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等进行比较。
手术结束后对患儿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并按照肘关节Flynn评分标准对所有患儿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2],以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受限程度在10°以下,肘内翻程度在5°以下为优,以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受限程度在11-20°之间,肘内翻程度在6-10°之间为良,以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受限程度在21-30°之间,肘内翻程度在11-15°之间为中,以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受限程度在30°以上,肘内翻程度在15°以上为差。患儿其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优+良)/患儿总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表示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采用“n,%”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围术期主要观察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2.3±2.4)d、(29.1±2.6)d,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0和8.0%(4/50),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患儿术后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8.0%和72.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会导致患儿的局部骨间室内压力升高,重要组织结构组织(如血管、神经等)出现严重缺血缺氧甚至组织坏死的情况,威胁患儿的健康和健康成长[3]。患儿的Cartland临床分型不同,骨折的程度、损伤情况有所差别,其中C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多为不稳定型骨折,肱骨髁上的骨折已出现完全移位情况,且骨折断端骨皮质连续性差,一方面复位困难,另一方面,通过传统的石膏、夹板外固定法可能无法实现骨折的有效恢复,固定不稳还可能导致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继发合并其他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儿的恢复。
本文分别对比了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及常规石膏外固定治疗Cartland Ⅲ型骨折的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外翻发生率以及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指标的比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折远端尺偏尺旋移位的有效纠正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避免发生肘外翻的重要保证,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的术式能提高固定的稳固程度,且能最大程度避免因克氏针不易定点,误入肘管或者克氏针针尾与尺神经摩擦造成尺神经损伤的情况,周晓康等[4]的研究还加入对常规克氏针内固定(两根克氏针固定)法的效果对照,发现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上,都有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效果最佳的情况。
总之,采用尺神经沟置针与桡侧二根平行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Cartland Ⅲ型骨折的效果显著,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谭兴春,李飞.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4,20(17):3228-3229.
[2]刘贵政,李青元,郑坤.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37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9):1141-1143.
[3]李声银,何中华.尺神经前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复杂肱骨髁骨折[J].吉林医学,2012,33(18):3974-3975.
[4]周晓康,郝建宗,甄磊,等.闭合复位配合外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27-3229.
论文作者:李红刚,王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患儿论文; 肘关节论文; 肱骨论文; 神经论文; 功能论文; 程度论文; 术后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