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国际对外投资的新发展与我国引进外资的宏观决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进外资论文,探析论文,新发展论文,对外投资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发展,90年代国际对外投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亚太地区成为国际投资的新热点。因此抓住机遇,加快利用外资步伐,发展自己,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拟就国际对外投资的特点,发展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决策,作一些宏观探析。
一、当前国际对外投资的基本特点
1、发达国家仍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目前,美、日、英、德、法五国约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75%。战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可分为恢复增长、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3个时期。50年代到60年代为恢复增长时期。60年代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加快了对外投资的过程。而对外投资过程的加快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进一步诱发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因而70年代尽管遇到两次石油危机,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大幅度增长。1980年,以上5个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3628亿美元,比1960年增长2.2倍,比1950年增长2.9倍,是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面高涨时期。进入8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增长趋缓的势头,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时期,但总体规模仍占主导地位。1987—1992年,发达国家海外直接投资超过1000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额的90%以上。其中,美、日、西欧国家占83%以上。就世界范围而言,80年代之前美国是对外投资的主体,约占50%;1985年以前,对外投资呈现两极模式,以美、欧为主;1985年之后,日本加入对外投资行列,成为第二对外投资大国,呈现美、日、欧三极模式,加上亚洲四小龙,则呈现多元主体模式。
2、一些中小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是当今世界对外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70年代以来,西欧一些中小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十分迅速。在1973—1982年的10年中,由374亿美元增至1031亿美元,增长1.75倍,其中瑞士增长0.76倍,荷兰增长0.96倍,瑞典增长1.86倍,意大利增长1.88倍,其他国家增长2.55倍。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瑞士和荷兰投资规模已超过法国而分别升居第三、四位。这充分显示出西欧中小国家很强的对外投资能力。由于政治上的稳定,经济上的发展,西欧中小国家多属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列。1981年,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17个国家中,西欧中小国家约占一半,成为世界上的富国群。西欧中小国家是以大量的过剩资本为基础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其潜力十分可观。
3、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占有份额日益增加。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合作日益发展,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特别是70年代以来,产油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成为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60年代,60年代中期每年达15亿美元,70年代之后其规模迅速扩大,投资地区也遍布世界各地。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增长更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相对过剩资本,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尤其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及产油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资金,逐步转向对外直接投资。二是适应生产国际化的趋势,8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渠道。三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二、90年代国际对外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1、对外投资形式趋于多样化,私人投资、直接投资仍占主导地位,但证券股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信用贷款等呈快速增长态势。各国对外投资的形式趋 于多种多样,大体上有三类:国家对外投资与私人对外投资;贷款与直接投资;私人对外投资中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战前,对外投资基本上是私人对外投资。战后,因增加了各国的经济援助,国家对外投资和私人对外投资均衡发展。以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对外投资为例,1960年“国家对外投资”,即政府开发援助为37亿美元,私人对外投资为31亿美元;1971—1973年国家对外投资为86亿美元,私人对外投资为90亿美元,两个时期均处于同等水平。但到70年代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私人投资迅速增长,1982年已达490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49%;国家对外投资353亿美元,占35%;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64亿美元,占16%。私人对外投资占据优势,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证券股票投资比例相对提高,这种格局在90年代更趋明显。(1)从国家对外投资与私人对外投资的关系来看,虽然国家对外投资增长较快,但私人对外投资规模仍一直稳居优势。6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的私人对外投资已达485亿美元,而国家投资仅42亿美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国家对外投资增长60倍,但国家投资的比重,仍只占私人对外投资的一半左右。(2)从贷款与直接投资的关系来看,各国对外投资在规模上以直接投资为主。虽然贷款的增长速度快于直接投资,但直接投资的规模比贷款大。1970—1982年5个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由1140亿美元增至4061亿美元,增长2.56倍;从一个较长时期来考察,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从70年代的2400亿美元,增长到90年代初的14000亿美元。国家投资中的贷款由1971—1973年的40亿美元增至1982年的940亿美元,增加900亿美元,增长22倍;1977—1983年,世界银行、国际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主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由98亿美元增至1010亿美元,增长10倍;但两项所增金额只有5个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额的60%。贷款迅速增长是由信用膨胀、金融国际化和长期融资需求增加等因素促成的。信用货币在各国货币流通中居优势,现金在货币中的地位迅速下降。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膨胀起来的信用向海外扩散,促进了信用国际化。国际金融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扩大,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同时,中、长期融资需求,促使银行更多地发挥金融媒介作用,导致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超过直接投资。然而,除一些发展中国家外,直接投资始终居于各国对外投资的主导地位。(3)从私人对外投资中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关系来看,私人对外投资以直接投资为核心,但间接投资比重也迅速提高,逐步接近直接投资。1956—1973年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投资为914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501亿美元,占63%,间接投资186亿美元,占37%,直接投资占优势。但1977—198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国直接投资为563亿美元,间接投资为499亿美元,间接投资比例上升的趋势极为明显。间接投资的比重迅速提高,是由证券投资的迅速增长带动的。战后,随着私人对外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证券投资增长迅速。这是因为直接投资所受的种种限制促使部分直接投资转化为间接投资,特别是通过投资企业的中介,有些投资者以购买有价证券形式参与对外投资,扩大了证券投资的规模。同时,国际投机性资本活动日益增加,一些金融财团大肆吞并企业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通过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投机性的对外投资,促使证券投资增长较快。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国私人直接投资限制过严,也从反面促进了证券投资的发展。1975—1979年,证券投资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的比重平均为15%,1991年达到70%以上,其中股票投资由5%上升到36%。目前跨国公司以收购股权形式,即通过参股投资而参与外国企业管理的方式发展较快。1992年参股投资额16000亿美元,美国占42%,英国占15%,日本占10%。主要投向为,欧洲国家占35%,美、加占19%,日本占13%,发展中国家占33%,由于间接投资比例迅速提高,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居绝对优势的局面逐步改变,开始进入两者并重时期,这将给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带来新的影响。
2、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资本、技术智力的重要载体,在对外投资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全球5.5万多家跨国公司及其17万子公司,对世界经济日益发挥着支配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资本国际化迅速扩大,资本国际化使经济活动日益重视全球目标,大型企业推行无国界管理;资本国际化使经济边界日趋模糊,使产品国籍日趋淡化,跨国企业进入整个世界市场。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附属公司,形成一个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到销售,超国家的独特的企业经营体系。全球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1982—1992年的10年间翻了一番,达5万多亿美元,超过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7%。全球跨国公司分布于150多个东道国,1995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3700亿美元。美、英、日、德集中了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的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控制了全球50%的国际贸易、80%的工艺研制、30%的国际技术转让。跨国公司流动资金已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官方外汇储备总额,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展开,跨国银行也加快发展,美、日、法、英、意等发达国家的大银行已经国际化,在世界主要大城市建立了众多的国际银行,形成了不少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先进的通讯技术又将这些集结着众多跨国银行的国际金融中心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性金融市场。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对外投资的活跃。
3、国际对外投资在产业分布上,重点转向服务业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世界经济、技术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外投资在产业分布上发生明显变化。50年代国际投资以初级产品的产业为主,80—90年代国际投资重点转向包括金融、保险、广告、旅游和咨询等业务在内的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国际直接投资的25%,90年代增长到50%以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所吸收的外国投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一、二产业吸收的外资额则明显下降。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对国外服务业的投资已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主要原因是各国奉行开放政策,服务业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上升,外国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资本迅速扩充了在服务业的直接投资。除了电讯、信息、金融保险外,房地产和建筑项目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新领域。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经是国际投资的主要领域,但80年代后开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在国际投资总额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由80年代的46%上升到90年代初的50%以上。
4、国际对外投资的地区流向出现新的变化,发达国家仍然是主要投资地区,但发展中国家比重提高,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发达国家间相互进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已逐渐成为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特别是美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和发达国家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占了一半以上。但9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出现新的变化,一个新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比重上升,特别是亚洲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日益增长的吸引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和吸收外国投资的份额及比重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56—1982年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私人直接投资约达1800亿美元,占80年代初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近1/3,比1956—1960年增长13.3倍。就速度而言,各时期对发展中国家的私人直接投资是递增的。5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8.9%,6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9.3%,7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1.9%。1992年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总额中,私人资本首次超过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所提供的资金。对发展中国家的私人直接投资多流向拉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70年代,流入上述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外国资本增长1倍以上。1966—1977年期间美国在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省的直接投资,从9亿美元猛增到46亿美元,这使东南亚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6%升到17%。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对外投资总额中的比重,70年代仅为0.7%,80年代增长到3%,目前占10%以上。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投资的数额增长更快,到1991年,发展中国家共吸收外国投资累计近3400亿美元,约占全球海外投资的20%。1991年以后,全球对外投资额有所下降,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额却继续增加,1992年为560亿美元,占全球对外投资额的33%,1993年为800亿美元,占40%。据联合国预测,预计到2000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将增加一倍。其中中国、墨西哥、阿根迁、马来西亚和泰国约占60%。亚洲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引起举世关注。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亚洲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不少国际知名机构指出,亚洲未来20年内经济将保持大幅度增长。90年代以来,国际资金相当紧缺,但美国对亚洲国家(不包括日本)的直接投资增长了56%,大大超过美国对外投资平均增长26%的水平。从90年代开始,对外投资的热点已向亚洲转移。发达国家在亚洲的投资逐渐从“亚洲四小龙”转向东盟和中国。1991年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60%左右流入亚洲,拉丁美洲为28%,其他地区仅占12%。亚洲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国际投资提供了新的舞台,为世界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三、新时期我国吸收国际投资、加快利用外资步伐的决策思考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利用外资步伐,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是我国“九五”和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国际对外投资呈现较快发展的同时,国际资金市场也呈现供不应求竞争加剧的态势,国际投资地区仍主要在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正积极调整外资政策,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因此,如何抓住国际投资热点转向亚洲地区的机遇,在吸引外资的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权,赢得发展时间,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1、重新审视利用外资的政策,积极探索引进外商投资的新路子。改革开放扩大以来,我国引进外商投资取得较大成绩。全国已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0多万个,实际投入800多亿美元。但绝大多数属于规模小,投资额低,产品单一、技术一般的项目。审视国际对外投资的新趋势和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我国今后应实行多元化、高层次、高技术、高起点、大项目的引进外资战略。(1)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一般按照他们的全球布局和区位优势、技术信息优势和管理优势进行安排,并将其产品纳入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这对于受资国来说,有利于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骨干企业,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已将注意力转向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并将对华投资列为他们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先期抢滩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则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除了在沿海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热潮外,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中西部地区正逐步成为海外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对此,我们必须要站在国际发展战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2)大力引进国际金融公司的投资,积极稳妥地引进外资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一般要求项目必须有利于投资国经济的发展,产品质量好,具有竞争力。项目能赚钱,评估较严格,参股要分红。参股投资的目的一般在于,项目获得成功后抽回资金再投向新的项目,以扩大其积极影响。这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在试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稳步引进外资银行。外资银行特别是大型跨国银行,能够为迅猛发展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拓展我国利用外资的渠道;借鉴和吸收外资银行参与国际金融与市场活动的技术和经验,有利于加速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引进外资银行,借鉴其较强的市场竞争机制,较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推动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只要加强对外资银行的指导和管理,人们所担心的出现什么负效应的问题是可以有效避免的。(3)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拓宽利用外资领域。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生产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补接轨。利用外资政策要更加积极、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允许国际金融机构来华参与投资。
2、全面准确理解“投资环境”的内涵,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市场优势、制度创新优势确保外商投资较高的回报。过去我们对投资环境的理解,一则强调交通通讯等硬环境的重要,一则习惯性的将投资环境与减税让利及廉价劳动力等同起来。从现代投资环境的角度来看,这都有其局限性。联合国早在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它不赞成使用减免税收这类优惠措施,这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美国是吸收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但美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征税的税率,同本国企业完全一样,并无优惠。我国逐步实行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公平税赋,平等竞争,就是十分正确的战略选择。其实,当今高技术、高水平的投资项目,迫切需要的是东道国高素质的人才群、技术群、企业群给予支持和配合,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以廉价劳动力为诱饵的做法,并不具有真正的长远的优势。国际投资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发展性,既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外经贸政策与法律规章制度,也包括生产要素的保障程度,基础设施状况、市场规模与潜力、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水平,东道国的国际竞争与国际协作能力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国际投资环境可以概括为,对投资目标和预期效益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的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自然诸因素的总体。投资环境通常理解为硬环境(能源、通讯、其他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治、法制、政府效率与服务质量)。有的将投资环境分为“三维”,由于投资者对环境的要求是使投资安全、有利、且费用低廉,因此一个良好投资环境应当是“三维”的,即要有高效高能的政府组织、高素质高位势的经济实体、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组织。投资环境的好坏、优劣,一般包括投资环境激励因素、城市规划完善因素、税制和金融因素、劳动生产力因素、地区基础设施因素、政府工作效率因素、市场开放因素、城市和企业管理权因素等8类。有的则强调经济开放因素,包括资本抽回的限制、外资参股的股权比例,对外国投资的控制和歧视程度、东道国的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关税保护程度、当地资金可供应的能力等8项。今后我国要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应放在:(1)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稳定,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管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办事效率提高,办事程序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与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环境。(2)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十分关注东道国的法律是否足以保障其投资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要完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和涉外经济贸易的法律法规,确保外国投资者能够按照国际惯例经营其投资的企业。(3)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导向工作,搞好外商投资服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今后要积极引导外商把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创办出口创汇企业。同时,要加强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质量和效益目标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咨询和综合服务。
3、逐步开放市场,扩大证券融资。国际证券融资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我国企业到海外证券市场发行上市股票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向国际化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于中国企业探索出了新的路子。今后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国际证券融资,在证券市场法规方面要与国际证券市场法规通行的概念和准则相衔接;在发行企业的会计制度方面要与国际会计制度准则和信息披露原则相一致。同时稳步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结合我国金融、外汇、财税、企业体制改革,拓宽海外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渠道,完善B股市场,加强N股和H股的法制建设与规范管理,试点推行存股证融资,协助企业发行欧洲债券融资。
4、加强外商投资管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对外投资以牟取最大增殖率或最大增殖量为目标,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是对外投资的3条基本原则。我们既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又要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当前外商投资企业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外资不到位、不落实,拖欠资金、少投资金、假合资的有之,抬高外方设备投资价格、压低中方议各价格特别是中方无形资产的也有之。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外商投资企业历年欠缴资本金总额达400多亿美元;二是外商投资者利用其掌握的购销渠道,在价格上高进低出,造成企业假亏实盈,隐蔽地将企业利润转移到国外;三是逃税避税花样百出,诸如采取多提折旧、制造假帐等等以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当前尤其要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制管理,整顿购销环节,健全财会制度和税制,核查外资到位率,增强反逃税的监督力度。唯如此,我国外商投资才会朝着高档次、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这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外商投资者的根本要求。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也将逐步加大,研究国际投资市场的新情况、新趋势,保障我国对外投资的合法权益也应提上重要日程。
标签:直接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企业对外投资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资本总额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投资总额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