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生活化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论文_肖雪云

浅谈教育生活化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论文_肖雪云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三中学,7235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渗透和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指向要回归学生主体。基于这一变化,教师在注重学生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为此,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教育生活化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素养的提出。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二、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和公共参与。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有利于学生坚持真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与核心利益。

三、生活化教育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

1.生活化导入课程,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比如在教学“预防犯罪”时候,我通过“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古谚语来导入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引导学生真切认识到防微杜渐、预防犯罪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巧妙地导入新课。在导入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刑法与刑罚的区别,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让学生通过明确的案例感受到法治本质。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防范意识,从小事入手杜绝不良行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良好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创设真实情景,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核心素养。

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与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生活事件中的“我”相交会,让两个“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融合,让学生成为生活和道德问题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感知中感悟,能对学生的生活和道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集体生活邀请我”关于集体荣誉集体力量的知识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视频或者图片来谈感受,学生只是泛泛而谈,并未能真正地领悟到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的关系,这个时候在课堂上简单地进行一场“两人三足”小组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这样不仅能激活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也作为一个参与者,真正地培养起竞争、合作、同伴交往、集体荣誉等核心素养。

3.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道德和法治课程适当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去发现、去自我寻找,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法治和道德知识的深刻理解。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验证相关知识,将理论知识升华为真实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或一些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纪念馆,让学生从这些真实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中体验他们崇高的信仰,高尚的美德,了解信念对人一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去探索生命的意义。现实生活体验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影响和教育效果远远超过了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通过某些社会实践活动加深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自我发现,以及获得教科书以外的独特体验,使知识更好的得到内化,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触角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感知、检验、丰富自己所学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的生活化,让它尽可能地回归生活,回归本真,让学生看到道德和法治在生活中的存在,真正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魅力和价值。也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王有鹏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

[2]高建文 基于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j].学周刊,2016,10,(10)68-69.

[3]徐开颜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标准审视(3).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思路?总体框架?目标体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旬刊,2017.

论文作者:肖雪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浅谈教育生活化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论文_肖雪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