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榕超市事件谈商业信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用论文,超市论文,事件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华榕超市事件剖析
2002年1月上旬,近500家供货商为追回被华榕超市集团违约长期拖欠的货款,联手全面停止对华榕在福州所有超市的供货,引发华榕超市集团破产危机,被福建商业界称为“华榕超市事变”。8月27日,华榕超市再度关门歇业。这是华榕超市半年来发生的第二次关门。
福建华榕超市集团公司成立于1995年,一度是福建省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甚至江苏、安徽等省外城市也有其连锁店,并发展为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的股份制企业,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连锁商业企业百强”。
2001年末,以连锁模式和配送中心曾执国内牛耳的华榕,在福建快被供货商逼垮了。面对高达5500多万元的净债务(其中欠供货商债务4200万),华榕超市濒临破产。去年12月27日晚,龙腰附近的华榕好佳家超市发生供货商逼债、砸破商场玻璃门的事件。次日此店“暂停营业”。事发后,加盟华榕的多家超市相继关门,华榕集团的危机越来越大。
今年1月下旬,供货商与华榕集团达成妥协,选举产生了由26名成员组成的华榕超市监管会,行使经营权。“监管会”成立后,采取整顿内部和裁员40%等一系列措施,使华榕重新步上经营轨道。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会”提出方案让股东回款200万元,今后如有亏损,则由“监管会”负担。经过两个月断断续续的谈判,“监管会”的方案最终未得到股东支持。再加上有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支持量不够,两大因素促使华榕再度关门。
思考:商业信用问题凸现
华榕超市集团的破产危机实质是商业信用危机,“华榕超市事变”给脆弱的中国商业信用神经一记重击。
据调查,1995年10月华榕超市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3000万元,其中大股东香港(华榕)有限公司投资1050万元,22个自然人小股东投资1975万元。公司开业不久,大股东香港华榕(集团)有限公司即“变相抽逃”注册资本金1200万元,其他小股东也纷纷效仿,不断抽走资金。因此,华榕公司从成立那天起,股本金就没有到过位,实有资本金只有1000万—1500万元。资本金的严重不足使华榕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由于前期投资大,华榕公司成立前三年亏损近1000万元。这样,从1999年开始,华榕公司成了一个完全无本经营的公司,就是靠长期大量占用供货商的资金它才得以支撑到现在。
目前,连锁商业通行的货款结算方式一般为月结60天,供货商将货送进商场来卖,一般要到两个月后才能拿到货款,即1月份的货款要到4月1日开始结算,也就是说,这些货款就等于被商场无偿占用两个月时间。业内人士估计,这60天中,如果每月产品销售额1000万元,则其滞留于商业企业的资金就会高达2000万元,这笔钱等于被商场长期无偿使用。在目前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商业企业与供货商形成严重的不平等关系,商业资本的势力越来越大。商业企业凭借掌握终端销售网络的市场优势,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情况下,任意不讲信用,制定种种不合理“条款”,供货商由于没有自己的销售平台,只好忍气吞声地接受。连锁超市不同于一般的商场,在其鼎盛时期,华榕连锁超市达到近100家,有着巨大的销售优势,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终端垄断,这样一种情况下,一种商品要进入连锁超市控制范围内的市场,就要接受零售商的各种要求,除非这种商品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名牌货。
近几年来,华榕公司凭借销售优势,大做“空手套白狼”的“无本”买卖。他们用延期支付供货商货款手段“圈”钱而迅猛扩张,1998年底,华榕超市连锁店达91家,其中加盟店39家,当年营业额达3.4亿元,资产总额达1.76亿元。接着,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华榕公司又盲目向外发展网点,结果出现严重亏损,在南京亏损1000万元,在苏州亏损250万元,在三明市亏损350万元。亏损额不断增加,华榕就变本加厉地拖欠货款,直到2001年资金实在无法周转之时——华榕超市集团净债务达5000多万元,其中拖欠供货商的货款为4200万元。
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商业企业还采取各种非诚信的手段追求利润点,除了大量压供货商的货款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赚钱”手法。据调查,华榕集团的经营人员总结出约20种“厚黑赚钱术”,并作为经验在内部交流。除找种种借口延期结付货款外,还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供货商进入一个超市,除支付店庆费、开业费、赞助费、上架费、新品费、节庆费,还有“搭赠费”——按订单1%的比例搭赠实物,供货越多,搭赠越多。一些商品折价出售后,商家还要从供货商的货款中扣除其利润差额,连支付供货商货款的银行转帐所发生的其他帐务费用都要供货商承担。货品上了货架,甚至还要给销售人员私下塞“促销费”。供货商每年要向每一家超市交的各种杂费都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一般每一家超市都有数百家供货商,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不讲诚信成了一些连锁超市追求利润的主要手段。
类似华榕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经营游戏”,在近几年的商品零售市场已上演了一场接一场。创建之初信誓旦旦,钱一到手原形毕露;在运营过程中则忙圈钱、轻管理……上演了一幕幕“乌鸦变假凤凰”的“欺诈剧”。
问题:连锁超市成变相融资“黑洞”
促使华榕集团从辉煌走向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家企业变相融资十分严重,靠大量吃进供货商的钱搞无本经营,最后资金链条断裂,危机全面爆发。
因信用缺失所引发的危害是无穷的。追求短期利益,到头来受害倒掉的首先是企业自身,并且由于商业零售企业涉及面广,一家企业关门,就带来较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去年以来,从福州华都超市,到五洲世纪百货和华榕超市集团,仅福州就发生6起供货商因不满商家不能及时履约拖欠货款而哄抢商家货物事件,6家商业零售企业全部关门。
在畸形的信用关系下,大量资金向流通环节集中,脆弱的商业企业信用造成生产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严重影响生产企业的发展。据了解,仅华榕超市集团比较大的25个供货商中,永远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高达1000多万元,即使将华榕进行整体拍卖,供货商也只能得到30%的偿还。华榕早将供货商置于血本无归的境地。在商家拖欠供货商的资金同时,供货商则拖欠着背后的中小生产企业的资金,资金拖欠一环扣一环,形成拖欠链条。一种商品一旦在零售环节出了问题,就会迅速波及整个产业链。
华榕事件反映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领域存在着一种“流行病”:由于商家缺失信用,使商业流通的链条呈现畸形,本应“共荣”的上游生产企业的供应物流和终端商业企业的零售物流被割裂。作为流通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服务和物流上,利润点主要来自于节约,而不应来自于简单的给上游供应商实施“高压”或其他非信用手段。
发达国家的物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层面上,而是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系统,成为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社会化大生产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产业链条的重要部分,目前商业引导生产、作为产业链龙头的角色日显突出,特别是现代物流商业,谁的销售载体顺畅,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商业资本缺乏信用,将可能对工业资本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反思与对策
针对“倒闭超市成为圈钱黑洞”问题,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对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大型生产商和外资零售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确有10家左右连锁企业如福州华榕超市、大华超市以及北京的红熊超市、朝林超市、城市之光超市等陆续关门谢客,但其中除了福州华榕超市外规模都不是很大。现在全国有1000多家连锁企业,倒闭的有10家左右,只占全部企业的1%左右,相比IT企业,“死亡率”是相当低的。
由于连锁业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连锁商业巨头竞争的主要阵地。随着中国加入WTO,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开设连锁店的外资集团(如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会加快开店速度,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集团也会迅速介入其中,与其他外资集团一起来争夺中国市场。一般的外资超市的硬件投入都远远高于中资超市,场地面积、空调设施、商品货架、购物推车、仓储能力、付款系统等设施的质量技术标准均高于国内超市,同等营业面积的投入,外资超市是中资超市的二到三倍。此外,以创新意识为先导的中西合璧的营销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以雄厚的资金和良好的商业信用,与供货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外资零售企业的特点。由于外资超市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同时供货商的货款回收有保证,因此尽管入店条件苛刻,供应商却愿意和外资零售企业保持长远关系。
我国目前严峻的商业信用状况,极有可能导致本土连锁超市的“突然死亡”,中国连锁超市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商业信用凸现出生存的危机,已经成为超市连锁业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