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务之急论文,资源开发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信息高速公路与中国”的问题上,首先影响我们的是教育系统,这是教育系统在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作为培养复合型现代人才的基地,教育系统集中了我国高科技的大量人才,成为全国总体文化水平和现代化意识最强的领域。教育学科的性质、范畴、发展方向,决定了教育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有待于更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滋养。教育系统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是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在信息资源利用上又是最大的用户与受益者。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信息要先行。我国社会信息化必定要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因此,无论从大信息观还是从大教育观看,我国整个教育系统在这次社会信息化的竞争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同时,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改造也呈燃眉之急。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最突出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将教育与娱乐融为一体;“计算机网络”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的教室、校园、区域乃至国界的束缚;“网上通讯”排除了时空及人为等因素的限制,使教育工作者、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检索信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学术交流、通信、交换文件、召开电子会议,等等;“远程通讯”正在改变传统的远距离教育模式,变单向的、灌输式的、乏味的教学方式为双向互动式的活泼的教育形式。崭新的信息平台给教育带来崭新的内涵。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将受到挑战。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尽快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调整发展战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益。但是,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并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拟就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数据库的建立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的国内同行。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对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建设全国科教信息网络,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现代化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宣布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详实的实施步骤。在“金字”工程系列中,“金智”工程即“国家教育科研信息网”(CERNET),是我国开始跨入信息时代的里程碑。这是一个由全国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三级结构组成的教育科研网络,无论是主干网的速率、覆盖区域,还是与其联网的单位数量都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仅学校系统,其潜在服务对象包括全国1090所大学近300万名教师、研究生和在校学生,4万所中学的550万名师生和16万所小学的1.2亿名师生。[①]该网络的开通,为教育科学信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良好的机遇。

此外,非教育领域的企业家也正在以借用数据库为手段,将经济触角深入教育信息领域。如大庆市三联信息中心在1996年3月开通的“全国教育信息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经营性的教育信息网络的创办,大大刺激了用户对教育信息的需求,促使从事教育信息研究的专业人员深刻反思,从而谋求在观念上、服务方式上有个根本的转变。但是,随着各大信息网络工程的示范成功,也暴露了教育领域里严重存在的数据库建设落在信息网络建设后面的现实。可以预见,人们都期待着现代化、标准化、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而能适应世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和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育数据库的诞生。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教育数据库建设的滞后状况及原因有一番检讨,并提出建立数据库核心地位的新的思考。

我国教育数据库建设的滞后大致上有三点原因。一、信息意识薄弱。无论管理部门、建设部门及应用群类都普遍存在信息意识薄弱的现象,信息部门之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信息流动单一,缺乏反馈与再利用。二、缺乏政府权威性统一规划与领导。据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1995年对全国数据库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一定容量、可供有效利用的数据库已由1991年的806个增加到1038个,尽管数据库建设数目有所增加,但文教类数据库数量实际下降,文教数据库由203个下降到95个。[②]况且真正属于教育数据库的数量更不容乐观。三、经费投入比例失调。我国“七五”期间确定重点建设12个国家级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投资了200亿元人民币,但对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只有5—10亿元人民币,不到总投入的5%。[③]“八五”国家教委级重点课题《建立中国教育科学数据库及教育情报网络运行机制的研究》也仅仅拔款4万元人民币,连硬件设备都配备不齐。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弱小的教育数据库与初具规模的网络严重脱节,以至于国外有的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最薄弱的环节是“无米之炊”。即数据库过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1995年国家信息中心主任高新民撰文指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中的最关键、最本质的环节,也是目前我们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也曾指出:“在信息产业发展中,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协调发展。信息设施和设备好比‘路’和‘车’,信息资源好比是‘货’。只有路和车,没有货来载,信息系统运行不可能有效。因此,要把电子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即数据库信息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④]

因此从宏观上来看,并借鉴国外教育数据库的建设经验与发展趋势,笔者归纳出以下建设性的参考思路,以为建设教育数据库核心地位的当务之急。

一、有关数据库的政策、法规亟待制定。

目前,我国数据库建设方面存在着互不协调、盲目发展的问题,首先是重复问题。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必须将分工与协作落到实处,中央、地方、专业部门都应有明确的方向,尽量避免重复、浪费或空档现象。同时从政策上有重点地扶持一些综合能力较强、具有地方或专业特点的建库单位,通过上级部门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使之形成既布局合理又有能力长期维持生产的数据库建设中心。加强行业部门数据库的协调管理,大力提倡与推广联合建库、文献互补、成果共享、分散服务的建库方式。并将数据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服务方向及长期服务能力、利用效率等放在论证、鉴定数据库的首位。国家有关教育职能部门,无论从整体计划、财政拔款,还是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功能、系统配置以及措施落实上,都应切实将数据库产业纳入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整体构筑上考虑和实施。建议在目前的“金字”号工程中,增加“金库”工程,使我国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得到统筹规划、重点扶持数据库的开发。尽快制订数据库产业政策,指导和协调数据库建设,在规模、布局、质量及数据库结构上把好审批关、验收关和监督关。适当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倾斜性政策。随着数据库向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我国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保护法,避免各种垄断、侵权、泄密事件的发生,使数据库建设得以在法制轨道上正常发展。

二、更新信息观念,增强改革意识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社会价值及其重要性已被社会各方所公认。信息不仅要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要先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育决策部门往往忽视现代社会中信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他们重计算机信息处理,轻信息源的采集和信息产品的深加工。由于对数据库作用估计不足,有关数据库的发展措施、鼓励性政策、战略规划、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等缺乏统筹和安排。因此,只有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信息意识到位,数据库的发展从战略规划、方针政策上才能有保障,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统筹和安排。尤其要从观念上和组织上把教育信息工作的重点切实放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把教育信息工作从传统的单一为领导服务的框架中解放出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和可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公众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裂。有人认为,既然教育科研网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与利用INTERNET上丰富信息资源的条件,只要联上了BERNET、INTERNET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真正利用这一条件的人不会很多。目前世界上与INTERNET联网的用户达5600万户,而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用户仅4万多。由于我国缺乏自身开发的信息资源,因而国际互联网INTERNET接入我国后,我国已有的信息网络上运行的基本都是NTERNET的信息。而与此同时,在INTERNET网上有关中国的信息资源微乎其微,仅有一些也主要是海外在开发。改变这种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积极开发自己的信息资源,去逐步占领国内阵地并向国际扩展。此外,用户信息意识急需培养,尤为紧迫的应是图书情报机构的专业人员尽快提高信息意识,提高情报素养(包括情报知识和获取、筛选和处理情报的能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往往不习惯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广泛的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与决策,而习惯于在有限范围以传统技术处理信息,很少愿意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收集与交流信息。这种落后于时代的观念必须破除,必须更新。当今社会信息正在逐渐以数字、电子形式出现,为公众广泛提供如何存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培训和教育服务,同时为用户教育注入新的内容——信息文化,使个人在全球信息化社会中具有更大的机遇。

更新观念的另一方面:强化大系统观,走联合协作,整体优化的道路。我国信息服务部门之间长期以来自成系统,各自为政,条块分隔,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信息服务工作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导致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闲置和信息资源匮缺并存。教育信息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整体功能的发挥与整体效益的提高。大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综合性。信息共享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联合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条件,联合起来,从工程角度讲,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从资源开发讲,可减少重复交叉。提高采集效率;从资源利用讲,可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咨询服务能力,提高信息网的效用;从信息服务的市场价值讲,联合能形成规模的优势,能适应国际信息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我国目前尚不能完全统筹协调的情况下,教育系统信息服务的区域性联合协作是一条务实的发展道路。通过协作把现有分散的信息系统、部门、机构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条件,发挥联合的资源优势。国内的成功范例表明:资源共享要求各教育信息机构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开放观念,消除彼此间封闭隔绝,建立互通有无,协作共进的新局面。

我国教育数据库网络的建设可走两条路:一是走区域信息服务联合中心的路,由地方政府直接出面协调并出资建区域信息数据库网络;二是从我国信息系统的不同归属出发,先“条条”后“块块”,由区域间的各系统建成自己的局域网,如高校系统网等,而后再通过协调归并成区域数据库网络。一切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资源的优质开发和共享,联合的结果使各信息机构的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公开与利用。

三、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信息化的基础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外的信息化现在已经发展到以信息资源管理统帅信息化的阶段。目前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严重滞后状态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发挥效益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在,“信息是一种资源”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资源,有效的管理才是使信息成为资源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信息资源管理专家Horton和Marchand认为,信息资源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包括:1.具有与信息相关的技能的人才;2.信息技术中的硬件和软件;3.信息机构,如图书馆、计算机中心、通信中心和信息中心;信息处理服务提供者。总之,信息资源概念的外延很大,甚至还包括研究开发活动和教育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随着人类对信息的资源化认识而兴起的新领域,它吸收了管理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而有效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目前正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我们理所当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加大在组织管理、优化配置、传递技术等研究领域的投入,以利于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要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信息现代化的实践已经表明,光靠加大国家投入是不够的,还要坚持走出一条能够自我发展的教育信息产业化的新路子。尽管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但长期以来信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和众人信息商品意识的淡薄,绝大部分的数据库未推向信息大市场。建库机构由此往往资金短缺,引起数据库容量增长缓慢、数据更新迟滞、信息时效性差、技术人员流失等连锁负反应。因此,向市场经济转轨,加速数据库商品化进程刻不容缓。这方面应注重调查用户现时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吸引与鼓励用户参与建库,加强数据库产品的促销活动,注重用户对数据库服务的反馈,及时维护与更新数据库,并与信息产业同行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等。

我国正在加速信息网络的建设,对数据库的建设服务和产业化发展必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网络互连的广泛渗透性,使信息无处不达;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使信息形式多种多样;高速、优质、便捷、价廉的网络通讯,会满足人们更多样的信息需求。既然数据库是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然会因为现代社会对信息网络的重视而获得有力的社会和技术支持。除此,信息网络本身也可为数据库的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为数据库生产提供更广泛的潜在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求数据库的建设必须朝商品化、产业化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建成的数据库能够提供商品化服务的仅占10%,这与信息网络的发展极不协调。因此,我们要从实现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高度出发,加速数据库产业化进程,使之与其紧密配套。这也是数据库事业求生存求发展的策略。

五、教育信息队伍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新形势下培养一支具有较好素质的教育信息领域人才队伍迫在眉捷。“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信息革命的勃勃生机正是掌握在“人才”的手中,而层出不穷的“人才”才是信息革命、经济飞跃的唯一强大支柱。我国教育科学信息队伍目前已发展到数千人的规模,这支队伍的建设和整体素质水平是决定我国教育信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然而又是一项紧迫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根据教育信息事业发展需要作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队伍建设规划。这支队伍的结构要合理,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职称结构)、岗位结构。各岗位的人员都要向具有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发展。《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报告中提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具有五种基本能力,其中之一就是信息能力,包括:1.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2.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3.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⑤]这也正是我们教育信息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领域人才队伍面临大规模的新老交替,已经深感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后继乏人。一方面缺少复合型的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即专业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又缺少训练有素的合格的标引人员和咨询服务人员,以致无法正常开展信息工作从基础到高级的服务,无法立足专业学科前沿分析问题、预测事物发展趋势,进而无法承担信息深层加工与咨询服务。如何进一步缓解、弥补人才断层,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完善队伍建设是新形势的要求,也是教育信息队伍建设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可行之法只能是“两条腿走路”,一是积极引进、抓紧培养,短期内形成一支合格的教育信息工作骨干队伍;二是重视现有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提高,促使其向复合型发展。

上述五个方面包含了从正反两方面经验启示中获得的前瞻性思路。我们深信,中国的教育、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我国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及信息资源开发,包括数据库核心地位的建立,必将大步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她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注释:

①赵仲儒:《加强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 促进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8期第26页。

②蒋国华:《国内外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趋势的调查报告》,1996年6月。

③曲成义:《它山之石 可攻玉》,《计算机世界》1995年第7期,第26页。

④陈锦华:《中国数据库大全》序言,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版。

⑤曹青阳:《关于建立全国教育科学信息库及情报网络运行机制的研究》总结报告,1996年6月。

标签:;  ;  ;  ;  ;  ;  ;  ;  ;  ;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