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历史飞跃——十七大和谐精神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和谐论文,和谐论文,思想论文,精神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304(2008)01-0001-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理论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思想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变现实的历史飞跃过程。同样,蕴涵在其中的和谐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同样的历史飞跃过程。
一、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的构想
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三百余年中,资本主义经历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三个阶段。在此期间,阶级矛盾贯穿始终,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权益不断同资产阶级作斗争。空想家们也对资本主义作了越来越深刻的批判。他们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幻想建立一个财产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没有剥削、消除贫困、共同劳动、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自16世纪初空想家托马斯·莫尔著《乌托邦》一书,精心设计了一套乌托邦的经济、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对未来美好社会制度进行了伟大构想之后,17世纪初空想家康帕内拉和18世纪末期空想家巴贝夫,也都分别提出了实行“太阳城”的社会制度和实行真正民主政体的“平等共和国”的思想。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大多体现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对一个个“异域奇国”的生动刻画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对广大人民生活的密切关注,对现实社会制度的极大不满和对美好生活制度的强烈向往。
继莫尔、康帕内拉、巴贝夫之后,19世纪初欧洲出现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圣西门主张发展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内,彼此之间无矛盾,全社会成员共同建设新社会,追求最大限度的平等。傅立叶于1803年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在近代西方第一次提出“和谐”概念,主张以“和谐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虽然当时他未正式提“资本主义”概念,但他所说的“游手好闲者”阶级即指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文明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残酷竞争将被协调的竞赛所代替,劳动必将由谋生手段变为乐生要素。在和谐制度内,人人劳动、男女平等,教育免费、工农结合,无城乡差别、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欧文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主要体现在他于1824年在美国印地安纳州建立的“新和谐公社”上。他主张以和谐公社为细胞,实现自治公社的自由大联合。
空想家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既和谐又完美,他们中间还有人亲自进行了实验,但是他们的实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对和谐社会的构想从真正意义上讲只能算空想。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将和谐思想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空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空想,但他们的学说已包含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家的和谐思想,对其既给予充分肯定,又进行积极扬弃,使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实现质的突破。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他们的诸多观点内在地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1]。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点马克思比空想家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按照空想家的设想,在旧体制下,立即实现全人类的一齐解放(全人类也包括富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克服这一思想的超前性,使其回归到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两极分化及异化,要消除这种弊端,必须找出一种彻底的克服社会矛盾的手段,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废除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实践关系之前的“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打碎旧国家机器,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实质表现就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作为完整的人,人的本质的全面展示和发展,是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1]。在此基础上,组成“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和谐社会是一种关系状态。他坚决反对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应该现实性地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类社会的本质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是和谐关系状态的构建。其次,马克思论证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文明是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2],也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的真正动力,才能比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彻底地拿起批判的武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再次,马克思论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即“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最后,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上,他预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他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3],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在自己的旗帜上写道: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挖掘到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和谐社会的空想性质上升为科学性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列宁主义阶段。列宁根据本国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按科学的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搞活国家经济;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所有劳动者都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但是这种和谐构思到底有没有实现呢?20世纪30-50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探索的结果是逐渐偏离列宁和谐社会建设的初衷,形成一套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和谐社会思想没有变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虽然仍停留在科学层面,但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和谐社会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借鉴苏联的一些教训,于上个世纪50年AI写作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等著作,系统论述了要处理好经济工作中农、轻、重的关系及其他一系列关系的思想,以及要认清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区分两类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他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4]。这些思想为当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提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而建设小康社会本身就包含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小康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具体实际以及时代变化,提出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及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在这些战略的统领下,全国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最高价值目标迈进,进一步丰富了马、列、毛、邓的社会建设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可以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理论前奏,他们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也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党的三代领导人和谐思想的提出符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这些思想本身也是一脉相承,不断创新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虽然在实践中不断受到“左”和“右”的错误路线的干扰,但在积极探索期间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按照邓小平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使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了紧密的结合。江泽民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前进,并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20世纪末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使和谐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脚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和谐发展观。而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是有科学发展促进和保证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本身又是科学发展的社会。“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5]。
“和谐社会”是个普适性概念,自从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被提出,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胡锦涛于2005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突显出来。2006年5月,胡锦涛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政治法律、经济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管理、思想文化、创新能力、社会公共秩序、生态环境八个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进一步的战略部署。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5]。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政治参与度得到有效提高,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巩固,人权状况不断完善和进步。依法治国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政治决策的程序性,维护政治局势的稳定性,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宪法和法律保证。总之,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范畴,通过建设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民主政治结构,使整个社会建设具有和谐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求利益分配均等。其实质内容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义在某种程度上讲与公平是同义语,涉及权利的平等和司法的公正,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公平和正义,作为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价值评价尺度,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用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社会。其中诚信友爱是道德规范的核心;诚实守信是全社会公民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作为人与人之间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要求社会成员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友爱体现了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在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大力倡导宽容、谦让、团结和奉献。诚信友爱是新时期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社会全体公民中倡导诚心和爱心,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树立起牢固的精神支柱。
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前提。具体地讲,就是要在经济上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各项经济政策,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在政治上引导广大人民积极参与,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在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多样性,发挥其对人民的教育和引导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社会构建才有了动力源泉和现实力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和基本范畴。安定包括政治安定、经济安定、文化安定、社会安定等方面,其中政治安定是核心,经济安定是基础,文化安定是条件,三者又统一于社会安定中。有序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人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利益矛盾和冲突在有组织、有纪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协调和解决。“稳定压倒一切”,社会安定有序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继续,它的三方面内涵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生产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精神、政治三大文明建设的更大进步。生活富裕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生态良好包括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与人实现良性循环。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物质匮乏,富裕无从谈起。生活富裕是目的,脱离此目的,发展毫无意义。生态良好是保证,生态平衡若遭到破坏,发展寸步难行,富裕步履维艰。总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将以上六方面内容不仅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而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提上日程,强调将这六方面内容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在纵向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历史上空想家构思的“理想社会”有所不同,但也不等同于马克思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现阶段就是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力争建成全面和谐发展的小康。在横向上,和谐社会表现为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内部广大人民所处的最佳生活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项与初级阶段国情相适应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动态的完美的历史结果。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号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写进大会的报告主题,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会还提出“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要求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5]。胡锦涛还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5]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是全社会人民,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七大对以往党的会议所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对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