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魏源的经世思想与社会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实践论文,思想论文,魏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爱国诗人、学者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隆回人。他家贫力学,九岁应童子试,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进岳麓书院深造,旋即参加省考拔贡。在岳麓书院,他深受湖湘学派的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同情百姓疾苦,力主社会改革;在学术上,留心经世之学,提倡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践。他二十一岁北上京师,结识了名震朝野的林则徐、陶澍、龚自珍等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了知识,熟悉了国情,看清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的历史与时势,造就了这位中国近代的爱国思想家与经济思想家。
国运维艰,人才难得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古老的中华帝国由盛而衰,临近暮路。嘉道以降,政治腐败,国势日弱。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日益加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尤其是鸦片的输入,白银的外流,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面对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一部分学者,钻进故纸堆中,皓首穷经,考据索隐,正如有人形容的:“家谈许、郑、人说贾马。”这部分人企图沿着东汉著名经学家的道路走下去。一部分文人雅士则附庸风雅,躲进书斋,以稗史小说自娱,用琴棋书画消遣,优游岁月。只有林则徐,魏源、龚自珍、黄爵滋、贺长龄等,“苏世独立”,不追随潮流。他们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锐意改革弊政;反对时尚风气,提倡经世之学;力主严禁鸦片,堵塞漏卮;呼吁加强军备,抵御外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纾国难、苏民困作出了贡献。在这批人士中,魏源是最突出的一个。
著书立说,理论先行 1825年,正当魏源年富力强之时,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入幕。魏、贺系同乡故交,同出岳麓书院,均受湖湘学派影响,堪称知己。魏源只间参机要,主要精力是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他把自己的思想,通过选编文章来体现,又从有关文章中采撷精华,用于社会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文编”辑成,该书选编了顺治以来近两百年间一些学者、名流、显宦关于论治、论学的文章2219篇,有八个类别,65个专题,仅社会经济、基本建设、国防武备三类,就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在该书序言中,魏源说明了编辑此书的目的:“知民务,积群虑,研几微,穷中极。”编辑的原则则是“书各有宗归,通存乎实用”,“总期文资于救时,例绝乎标榜”。简言之,编辑此书是为了“实用”、“救时”,为社会实践作理论准备。它昭示世人,做学问要厚今薄古,讲求社会实效;有知识学问的人,要能够“推本今世前世道器之污隆所由然,以自治外治,知从违,知参伍变化。”他痛斥那些“工骚墨之士,以农桑为俗务,而不知俗学之病之,更甚于俗史。托虚玄之理,以政事为粗才,而不知腐儒之无用,亦同于异端③。“读黄、农之书杀人,谓之庸医、读周、孔之书,用以误天下,得不谓之庸儒乎?④他所说的“腐儒”、“庸儒”,是指那些或从事烦琐考据,冷漠世事的学者,或吟风弄月,超然物外的文人,或因循苟且,尸位素餐的官吏。这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魏源主张“君子用世,随大随小,皆全力赴之。为其事而无其功者,未之有也。”⑤在其位要谋其政,不管地位高低,官职大小,均应努力去做,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这是魏源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皇朝经世文编》的问世,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为思想界和学术界开辟了经世致用的时代新风,它标志着魏源经世思想的最后形成并走向成熟。
海运漕粮,便国利民 中国历代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民交纳的以粮食为主的租税。全国的租粮都要运至京师,供军国之需。东南各省交纳的稻谷,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运输极为困难,一般只能船载水运。这项被称为漕运的工作,历来都是朝迁的要政,为统治者所重视,清代专设漕运总督管理。从事漕运的大小官吏,乃至漕卒丁役,都视此为美差。他们巧立名目,敲诈勒索,中饱私囊,把农民害苦了。农民交漕粮一担,还要交纳名目繁多的“漕项”,实际负担二担四五斗。清代征运漕粮的地区为江、浙、赣、皖、湘、鄂、豫、鲁八省,年额由400万担逐增至600万担,加上“漕项”,则实际负担约为1500万担。如此沉重的负担,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哪不胜栽禾。⑥农民愤怒了,要杀掉耕牛,卖肉买刀,起来造反!因此,历史上有远见的政治家,关心国运民瘼的改革者,都重视漕运的改革。唐代理财家刘晏,鉴于“运关东谷至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废止船只、人员一运到底的“直达法”,改用因河造船,船只、人员分段接运的“转达法”,取得了成效。“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⑦刘晏的改革只是避免了运输中的意外事故损失,其它方面的损耗和费用,未能减少,官吏、漕丁的营私中饱,依然存在。从根本上革除了漕运弊病的,是魏源倡行的“商船海运法”。
开辟南北海运航道,始自元、明,但因筹划不周,组织、指挥不力,未获全功,故尔中止。1824年,淮河在高家堰决口,运河枯涸,漕运中断,每年400万担漕粮无法北运。致使朝廷震动,官府焦急,百姓恐慌。朝廷急调陶澍为江苏巡抚,出任艰巨。陶澍会同布政使贺长龄,将魏源制订的“海运方案”上奏,建议改行海运漕粮。陶、贺在奏章中根据魏源提出的理论与具体办法,说明这是以商道为运道,雇商船为粮船,就商丁为运丁,无须再探航道,不必另造粮船,不增人员,不筹经费,利国利民利商,一举而数得;强调“乘天时人事交迫而行之:渎告灾,非海无由也,官告竭,非商不为功也。⑧1826年,朝廷批准实行海运,并试航成功,从此海运漕粮成为定制。这次海运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名义上是陶澍与贺长龄,实际上有关理论准备,方策实施,都是魏源擘画筹谋,督办成功。海运漕粮的意义,在于“国便、民便、官便、商便,于古未有。”⑨这种商船承包的办法,缩短了航程与时间,减少了官办人员与机构,避免了官吏的营私与事故损耗。魏源从此次改革中总结出经验,进行改革要“因时制变”,“时之未至,虽圣人不能先天以开人”,在改革中,“不难于祛百载之积患,而难于祛人心之积利。”⑩
创办票盐,兴利除弊 在中国历史上,盐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盐政的好坏,可视为国家治乱的征候。清代中叶以后,盐政腐败,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当时苏杭一带,盐商麇集,斗富争豪;一些文人墨客,帮闻凑趣,沦为豪门清客。“牢盆狭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龚自珍的诗句,就是说的这种情况。我国食盐的来源,主要是东南的海盐和西北的池盐。在交通不便制盐技术落后,盐的价格高,供量少的时代,老百姓吃盐是极困难的。但盐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需,柴米油盐,不可须臾或缺。因此,中国自西汉以来,食盐一直由国家实行专卖,称为“榷盐”,西汉理财家桑弘羊首倡其议,曾为此与守旧派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桓宽的《盐铁论》,就是这场大辩论的实况记录。历代盐法因时而异,各有利弊。但无论何时,盐官的舞弊,奸商的走私,盐枭的猖獗,都未杜绝,成了国家的一大弊政。前面提到的刘晏,曾改革榷盐法,实行“常平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资治通鉴》记载,“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其始江淮盐利岁不过40万缗,季年乃600万缗。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或谓富国便民,堪称德政。
清沿明制,实行“纲盐法”。商人交纳包括税金在内的盐价款,领取盐引(即发票,每引400斤),作为运销食盐的凭证。盐局将每年各商所领盐引分为10纲,编入纲册,每纲食盐有固定的数额和销区。凡编入了纲册的盐商为“纲商”,永远有权运销食盐,这种专利权还可世袭,未入“纲册”者,则不能经营食盐。“纲商”与盐户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盐官受贿缄口,视而不见,盐场一片黑暗。魏源于1832年应两江总督陶澍之聘入幕,受命整顿盐政,改革“纲盐”。他对腐败的盐政,早就深恶痛绝,亟欲更张;同时这也是与他的经世思想和“便国、便民”的改革宗旨相符的。受命伊始,他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纲盐”三个主要弊病。一是固定不变的销售数额与区域,造成食盐运程远、成本高、价格贵;有时供不应求,有时则积压滞销。二是繁琐的产销制度,为大小盐官营私中饱提供了方便,致使“盐为利薮,官为盐蠹”。盐商入场采盐,要履行各种手续,打通多道关节,“委曲烦重,徒稽守候,而滋规费。”(11)(魏源筹鹾篇)出场之后,又有各种浮费盘剥,“名色百出,不可胜胪。”三是私盐泛滥,盐枭猖獗,致使盐利“不归于上,不归于下”,而“尽分于中饱蠹弊之人。(12)这是切中要害的分析。
“利出三孔者民贫,利出二孔者国贫。”“纲盐”利出多孔,造成了民贫、国贫的严重后果。废止“纲盐”,另行新法,刻不容缓。魏源经过周密规划,制订章程,以淮北为试点,推行票盐法。票盐法的要点是:国家在盐场设局收税,合理议定盐价:任何人只要一次交清税款,就可领取票证,凭证在盐场按价购盐,可运往任何地方销售;无票证入场购盐或销售食盐者,均以偷税漏税的私盐论处。“票盐”在淮北全面推行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针对性地克服了“纲盐”的主要弊病:撤销了产、销之间的中间环节,减少了官、商之间的繁文陋规,取消了数额、地区的限制。废除了纲商的垄断与世袭,打击了盐枭的走私活动,“牢盆狭客”从此以也无所施其伎了。因此,国家盐税收入大幅度增加,食盐价格趋于合理,老百性吃盐方便了,“成本减轻过半”,楚西各岸,盐价骤贱,农民欢声雷动。”(14)特别是打破食盐的垄断与放开市场,国家只控制税课与价格,允许商人自由经营,它带有资本主义经营性质,是清代中叶资本主义因素在盐业经营中的表现。
盐政改革的成功,是魏源经世思想的实践成果,事实再次证明:经世致用之学是历史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他后来两任知县,一任知州,并亲身参加了鸦片战争,在河工、水利、国防等方面,在著述,有理论,有实践,硕果累累。尤其是《海国图志》的编纂出版,“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都是以“实用”、“救时”为宗归。对后世影响很大。
注释:
①指东汉的经学家许慎、郑玄、贾逵、马融;
②《皇朝经世文编·序》;
③⑤魏源《古微堂内集·治篇一》;
④魏源《古微堂内集·治篇五》;
⑥龚自珍《己亥杂诗》;
⑦《资治通鉴》卷226;
⑧⑨⑩魏源《海运全案·序》;
(11)、(13)魏源《筹鹾篇》;
(12)魏源《淮北票盐志·序》;
(14)《清史稿·食货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