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_农村人口论文

论21世纪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_农村人口论文

21世纪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需求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4

教育与社会、经济、人口及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是:社会、经济、人口及科技的发展,在为教育提供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规模、速度、层次、结构和质量的要求。当前,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其说是受资源约束,不如说是受需求约束,即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农村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没有社会的需求,就不会有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21世纪初我国中部地区社会经济、人口及科技发展的趋势,着重探讨其对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与速度、层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需求。

一、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与速度需求

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主要受农村经济和人口发展状况的制约,同时也受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省的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96年整个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8978.9亿元,占全国GDP总值的27.9%;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1797.7元,为1978年125.9元的14倍。GDP从1980年到1990年以8.5%的速度增长;“八五”期间年均增长达11.2%和16.9%,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3.2%和16.9%(转引自《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人大)97/6第100页)。“九五”期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约为8%,预计21世纪前1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5%(注:郭峰.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的思考.高考工程教育研究.1997,(3))。

然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1990年职业中学在校生数118万人,其中农村职业中学(主要指县镇和乡村的职业中学)在校生数81.6万人;1994年职业中学在校生数达159.3万人,其中农村职业中学在校生数达103.1万人,在校生数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8%和6.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11.2%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16.9%的增长速度。

另据统计,该地区每年进入劳动年龄(16周岁)的青年约700万人,16至18岁青年劳动力总计约2000万。1995年该年龄组青年在各类职业学校就学者为314.5万人,只占同层次青年劳动力总人数的15.7%。根据教育发展的长期性和迟效性规律,教育应适当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中部地区进入21世纪后,假如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保持同步发展的速度,则职业教育的规模需求应为:

2000年:

中等职业学校:314.5×(1+0.08)[5]=462(万人)

农村职业中学:103.1×(1+0.08)[6]=164(万人)

2010年:

中等职业学校:462×(1+0.075)[10]=952(万人)

农村职业中学:164×(1+0.075)[10]=338(万人)

从人口发展状况来看,中部地区1997年底总人口数达43965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35.4%,出生率为14.47%,自然增长率为8.81%,乡村人口比例占70.6%(《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21世纪初前10年,中部地区的总人口数仍居高不下,各省高中龄人口(16-18岁)也大都出现高峰期,2005年左右出现最高点(见下页表1)。

表1 21世纪中部三省学龄人口及职业教育状况预测 单位:万人

初中适龄人口

高中适龄人口

高中入学

高中阶段 中等职校在校生

中等职校增长

(13-15岁) (16-18岁) 率(%)在校生数 数(按60%算) 速度(%)

2000年 360

33340133 80

2005年 375

39945180108 6.2

2010年 298

33350167100 -0.02

2000年 335

28340113 68

2005年 336

37745170102 8.4

2010年 350

36550183110 1.5

2000年 538

45540182109

2005年 612

61945279167 8.9

2010年 514

58850294176 1.1

中部 2000年 310

27840111 72

地区 2005年 315

35045158103 7.4

平均 2010年 322

34450172112 1.7

中部 2000年2790 250240999648

地区 2005年2835 315045

1422927 7.4

总计 2010年2898 309650

1548

1008 1.7

注:“学龄人口”选自《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湖南卷,湖北卷,河南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由于资料有限,此处只选三个作代表。

根据各省制定的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各省关于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以及适应劳动力增长的需要,到21世纪初,中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将出现高峰期。“九五”期间,全国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0%左右,年递增率为6.3%;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将达到2100万人,年递增率为5.1%,按此速度发展,中部地区21世纪初职业教育的规模需求为:

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314.5×(1+0.063)[5]=427(万人)

农村职业中学:103.1×(1+0.063)[6]=149(万人)

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427×(1+0.051)[10]=702(万人)

农村职业中学:149×(1+0.051)[10]=245(万人)

综上所述,到21世纪初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需求如下表(见表2):

表2 21世纪初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需求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 农村职业中学发展

速度方案(%)规模(万人) 规模(万人)

12 1 2 12

2000年 8.0 6.3462

427 164 149

2010年 7.5 5.1952

702 338 245

由表2可知,若按第1方案发展,则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部地区各省每年平均需增加约5.5万在校生,10年共增加490万在校生,其中农村职业学校每省每年需增加1.9万人,10年共增加174万人,如若按第2方案发展,则21世纪初的前10年,中部地区各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平均每年需增加约3.5万人,10年共需增加275万人,其中农村职业学校各省平均每年增加在校生约1.1万人,10年共需增加96万人。

二、农村职业教育结构需求

教育结构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从根本上讲,主要受经济结构的制约。社会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教育结构内部调整与改革的方向。同时,教育结构也受教育系统内部各个方面合理组合与协调发展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直接为农村地方经济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农村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劳动技术结构直接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有合理的结构比例。

21世纪初,中部地区农村经济与农业科学技术将得到较大发展,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进程将大大加快,农业将初步实现机械化、化学化,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商品性生产将大大加强,种植业和畜牧业将成为农业中的主要生产部门,种养结合的产业格局将得到确立,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也将大大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将继续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一批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业齐头并进,工业结构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第三产业也将随着该区域城市化的推进和小城镇的发展而继续发展。

但从整体来看,中部地区21世纪初农村经济、科技、文化水平还不会很高,与发达国家及东部地区都将有一定的差距。从物质生产部门技术装备来说,21世纪中部地区的劳动技术状况中,高级、尖端和自动化的劳动技术仍是少量的;中间的、半自动化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劳动技术仍是大量的;同时,手工工艺和手工劳动技术还将存在于传统工业和农业之中。劳动技术装备结构的这种状况,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必须与之相适应。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大量的还应该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培养一部分高素质的能够从事技术研究开发和统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在少数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培养少量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和城乡劳动者。

因此,就层次结构而言,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等层次的人才总是占多数的,他们是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因此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符合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但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说,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是未来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契机。而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贫困和偏远地区,可以适当进行小学后分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

就形式结构而言,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长学制的、以人力规划为基础、以学校为主要基地的学历教育,而职业培训则是一种紧密结合生产过程,根据某种岗位的特定需要而传授相关知识、技能和品德的训练,通常为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为主,还是以职业培训为主,一直是国际和国内职教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早在60年代,以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为代表的主流派主张大力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世界银行也支持这一观点,而以美国著名学者福斯特为首的反主流派则对这一观点持异议,并写出轰动一时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误区”一文。70年代由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高失业率给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严重的挑战,许多国家对大力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怀疑,失业与再就业培训成为当时职教发展中的新课题,扩大职业培训规模的呼声日益高涨。到90年代,世界银行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多样化学校课程计划和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的资助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大幅度增加对职业培训的投资。

受巴洛夫与世界银行观点的影响,我国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发展策略上采取的是大力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并对普通学校的课程进行职业化改造的道路。然而,面对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自身的要求,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在办学形式上,需要由原来的职业学校教育为主变为以职业培训为主。这既是职业教育外部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外部要求来看,中部地区都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70.7%(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需要培养千百万的初级技术农民和经营型农民。由于农村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难于实现,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低,因而大多数农户用不着具有长学制正规学历的专门人才。同时,由于中部地区21世纪的经济技术水平仍然不高,大部分职业技术岗位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教育与培训。据加拿大职业技术岗位分类词典中对近8000种职业技术岗位在业务培训时间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发现,通过示范即可掌握的职业技术岗位占0.9%,需培训1个月的占20.7%,1-3个月的占18.7%,3-6个月的占14.6%,6个月—1年的占11.4%。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像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只需经一年或一年以下职业技术培训的专业岗位就占66.3%。

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首先,是由于市场经济下职业学校教育在学生就业问题上的“乏力”和其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差”等本身固有的缺陷所决定的;其次,也受正规职业学校教育的规模所限制。到21世纪初,我国中部地区初中升学率也只能达到60%左右,每年有四五百万左右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而需通过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就业。到2010年,仅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就有256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需要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就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而言,主要受农村经济结构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与制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将继续下降,工业(含建筑业)产值略有上升,第三产业产值继续增加,其比例大致为35∶40∶25;农业生产结构将由单一种植业向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结构转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将分别达到40%和35%;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将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两项份额之和占80%以上(资料来源:张留征等:《中国农村经济的未来格局》,中信出版社)。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将日趋合理,预计到2010年,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工业(含建筑业)劳动力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大致为50∶40∶26。从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状况来看,不论是产值还是劳动力份额,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和就业部门。

农村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分行业的合理发展,要求有相应的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总体规模会有所扩大,但在三类产业相关专业中的比例会有所下降,这是进步的表现。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总体规模稍有上升,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总体规模及其在三类产业相关专业中的比重都将有较大的增加,同时各省农村职业教育各产业相关专业的质量结构会大大提高,专业空间布局结构也会更加趋于合理。

三、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要求

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职业教育。21世纪初,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发展的加快和劳动力文化素质要求的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经过80年代以来的大力发展以后,数量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而质量的问题,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问题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其主要特征就是提高效益和质量,就是主要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增加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这对广大的农村劳动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而且要求他们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同时,还要求他们有较高的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熟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提高现有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提高其培养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

我国的农村职业中学大多是8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对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毕业生去向等都缺乏明确的规范。目前,约有80%的农村职业中学没有达到办学条件的最基本要求(注:郝克明,谈松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1996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常性支出1686元,比普高还少78元,仪器设备、图书、教师配备等办学条件也远比普高薄弱(注:蒋鸣和.抑制需求还是扩大供给.上海高教研究,1998,(4))。办学缺乏规模效益,1996年中部地区职业中学的校均规模仅463人,要在21世纪初达到校均600人的规模,差距还较大。从每万人口中中专(不含中师)和职业中学平均在校生数(分别为27.78人和46.71人)来看,中部地区中专有三分之二的学校,职业中学有一半的学校在校生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来看,我国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低,文化科技素质差,在3.2亿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29%,小学文化程度占40%,大多数农民缺少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因此,大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建立一支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民队伍,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说,21世纪初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效益需求表现在:在学生质量方面,要达到“两基一专”,使学生既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同时具有某岗位群的专项技能;在办学基本条件方面,要求每校有稳定的、具有优势的骨干专业(工种),有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有实验实习基地,有相应的办学设备等硬件;在办学效益方面,要求提高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其人文价值的实现;在师资水平方面,要有一支数量齐全、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70%以上。

标签:;  ;  ;  ;  ;  

论21世纪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