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视角探析新时代科学技术观的理念
宁子健 贲志雯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会反向决定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在中国化的进程之中,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又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各自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论断。当今世界高新科技蓬勃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近年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悄然崛起,因而进一步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关键词: 科学;技术;中国化;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十分明显。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创立到发展的每个过程之中,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准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对于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
1.科学技术的内涵
第一,是对科学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排除了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是人类经过实践来认识和了解自然的解释,是人们对自然世界中客观 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精神产品。马克思认为科学不仅仅是人们观念中、精神上的财富,同时也是实际生活中的财富,也是生产力的一个表现形式。科学的这种生产力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来解放人类的力量。
第二,是对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同样是立足于实践来考察技术,反对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和工具这些方面来理解技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可见,科学与技术这俩者是统一的,其实际内涵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
在工友的讪笑中,贾鹏飞匆匆离开。他再次回头的时候,四合院的大门已砰然关闭,连同那个熟悉的身影,一起关在了胡马强的安乐窝里。
2.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特性进行了明确的分析,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虽然人类的劳动仍处于不可过缺的地位,但与科学技术的作用相比已经处于从属地位。劳动资料的改进更大程度的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原有生产资料的新用途,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多样性转化,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被利用起来成为劳动对象,使得活动范围、活动对象不断扩大。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也以相应的速度不断提高,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神话。
3.生产与社会又决定科学技术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擅长挖掘自身的亮点和资源。一个18岁的少年,没有工作经验,大学只上了一个学期,看上去毫无亮点,但乔布斯很聪明,他自信地捕捉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独特的资源,并且写了出来。比如,他在地址一栏填的是“里德学院”。里德学院在美国是响当当的名校,专注学术,博士毕业比例占据全美第三,也是美国第一所拒绝U.S.News大学排名的学校,以个性、奇才而闻名,里面的学生也是如此。乔布斯把自己的地址定在“里德学院”,其实是委婉地自我加分,说明自己也是一个奇才,虽然他因为经济原因早早辍学了。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1.毛泽东把科学作为三大实践之一
他的科技观还体现在他把科学实验作为三大实践之一。他还作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的论断, 要求“科学技术这一仗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提出向外国人学习自然科学,在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都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他还提出向科技革命转移,号召向科技进军。他还对科学技术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规律,要求打破常规、实行跨越式发展,他认为我们不能完全照着西方发展科学技术的路子,要学会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努力形成我国自己的发展模式,快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他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仅对我国,更对国际上的科技创新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提出: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他认为,科学技术最突出最显著的社会功能是它能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首先是生产和社会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然后才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推动生产和社会的进步。恩格斯曾经说过: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有生产决定的。这就十分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还是生产与社会在决定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生产、社会与科技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一定的生产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相应层次与门类的科学技术产生,一方面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又在能动的推动着生产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方面是生产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不断地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必需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条件,一方面由此而又进一步获得了发展的科学技术,又会以更大的力量推动着生产、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这样生产、社会与科技之间的交互、推动中不断发展前进的。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结论。
1975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向前发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再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会见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时,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人民百姓的生命安全,需要从业者予以重视,要在意识层面上使房屋建筑管理人员具有质量管理与安全责任意识,对工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土建施工过程复杂,施工质量问题有可能会出现在所有的施工环节之中,对质量控制工作落实的好坏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术后常规随访1年,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拍片检查有无内固定失败、骨折移位,对研究组、对照组手术结果相关指标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作出的重大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高度概括。
3.习近平的科技创新观
科技的诞生在于创新,科技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活力所在。而且这种创新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是进行时。由于历史、观念、体制、机制的原因,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远远赶不上国际科技发展的要求,安于现状、规避风险等做法、想法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之路,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注意从根本上去解决这类思想上的阻碍。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习近平还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科技创新的努力和进步,我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我国基础科学薄弱,科技原创力不强,尤其缺乏“定海神针”型的核心技术,导致我们的发展受制于人。面对这样的现状,习近平多次指出: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化缘是要不来的。我们“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唯一途径就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点进行自主创新。培育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自信。
三、结语
我们必须关注到,在社会主义建立的过程之中,仍有许多困难险阻在等待着我们去面临。我们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是在处于不平等的起跑线上竞争,因此我们更需要不断地增强民族自信心,真正的把科学技术当成第一生产力,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党对发展科学技术的领导;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继续增强全民的科学科技意识,采取社会性的综合措施来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我们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最终能在规定时间内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箬舟.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J] .新长征,1992(2):23-27.
[2] 吴昌寿.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其功能[J] .科技管理与成就,1999(12):12-1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图分类号: G3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4-0013-02
收稿日期: 2019-3-27
作者简介: 宁子健(1993—),男,汉族,安徽马鞍山,南京工业大学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贲志雯(1995—),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工业大学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