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判断与预测--以加拿大Flather研究所“世界经济自由”为视角_自由度论文

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判断与预测——基于加拿大弗拉瑟研究所“世界经济自由度”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度论文,加拿大论文,世界经济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化是一个过程,其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范围持续增大,经济运行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增强。西方国家经常使用“经济自由化”代替“市场化”这一概念,原因很明显:自由化必然减少甚至放弃政府干预,从而使市场机制成为主导机制。文中对“市场化”与“经济自由化”两个名词不加区分。

一、世界经济自由度及其对中国的测评

加拿大弗拉瑟研究对全球经济自由度的测评始于1972年,此后每年出版一份《年度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截止到2007年,弗拉瑟研究所世界经济自由度(EFW index)已经连续出版了36份年度报告并成为全球历史最悠久、被引用最多、具有较强公正性和声望的经济自由度指数[1]。

(一)世界经济自由度(EFW index)的基本构架

弗拉瑟研究所认为,经济自由化的核心内容(或基石)是:个人选择、自由交换、自由竞争、私人财产安全保障。围绕这些基石,其年度报告通过三级指标来展示经济自由度。在一级指标方面,2001年及其以前使用7个一级指标;2002年以来,则一直使用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政府规模、法律结构与产权保护、有权使用健全的通货、国际交换、规制。该所的二级、三级指标在多年中不断调整并呈现反复增多的趋势。例如,在2005年度报告中,采用了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的复杂体系;而到2007年度报告中,分别有23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总指标数达到历史最高的54个。EFW index的各级指标得分均介于0~10之间,最终综合分数也介于0~10分之间。其中10分作为最高自由度,而0分代表完全没有自由的情况。

EFW index主要通过《年度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向全球披露,2002年度以来这一报告通过网上免费发布。年度报告的分析对象是两年前的数据,以《世界经济自由:2007年度报告》[1]为例,分析对象是2005年度全球经济活动数据。文中需要区分两个词汇:一是报告年,是指报告出版并在标题中注明的年份;二是被评价年,即报告分析和测评的年份。2002报告年以来,EFW index被评价年恰好比报告年早两年。

(二)基于EFW index对经济自由度的阶段划分

年度报告中的各国的世界经济自由度,均为介于0~10之间的数字,报告本身并未明确经济自由度的分级。笔者认为可按以下标准将经济自由度分为四级。

1.7.5分以上是典型成熟的自由经济。尽管EFW index理论最高分为10分,但长期稳居全球经济自由度第一名的香港地区2007年得分也仅为8.9分,尚不到9分。历史地看,1975年被评价国家(地区)首次突破百家(达102家),当年(被评价年)前10名平均得分7.285,此后于2000年提升到8.27分,平均提升了约1分;在2000-2005年间,前10名平均得分并未提高,2005年前10名平均分仅为8.25分。而前10名的最低得分在1975、2000及2005年分别为6.71分、7.98分及7.80分。据统计,当前得分达到7.5分的国家(地区)仅有22名。据此判断,7.5以上的经济属于“典型成熟的自由经济”。

2.6.5~7.49分属于比较自由的市场经济。从平均水平上看,自2001年(被评价年)以来,世界平均自由度连续处于6.4~6.6之间徘徊,因此6.5分以上意味着超过全球平均自由度,进入了比较自由的行列。从国别分析的角度看(由低分到高分),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巴西、泰国、乌拉圭、南非、保加利亚、波兰、希腊等显著具有经济自由度的国家在2005(被评价年)得分刚好介于6.5~6.9分之间。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则介于7.0~7.49分之间。

3.6.0分是通向经济自由的临界分数,而介于6.0~6.49分的国家可称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实际上,EFW Idex分项指标体系的设计中,6分被默认为基本合格的分数。根据《世界经济自由:2007年度报告》,自由度得分介于6.0~6.49分之间国家主要包括(从低分到高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越南、几内亚、阿塞拜疆、莫桑比克、土耳其、坦桑尼亚、中国、克罗地亚、伊朗、阿尔巴尼亚等。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其中有一半来自“转型国家”。总体来看,这些国家均以采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突破了市场主导的临界点,但同时还存在较多的行政控制。至于6分以下的经济体,不妨称之为自由度受限的经济,不再赘述。

(三)EFW index的纵向可比性

自2002年度报告以来,实现历史可比性始终是EFW index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年,年度报告更新了以往年度的自由度数据;随后,自2003报告年度开始,每年都编写以2002报告年度为基年(即以2000年为被评价基年)的、具有可比性的经济自由度,并称之为世界经济连环自由度(Chain-linked EFW Index,以下简称为连环自由度)。

连环自由度的编制方法如下:1.找到调整年与基年自由度指数中的共同指标(包括各级指标),编制范围仅仅包括两年中的共同指标,剥离全部难以比较的非共同指标;2.在补充和更正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基年的评分方法重新评价共同成分在基年的得分,如果没有资料更新及更正则维持共同成分在基年的得分不变;3.将调整年的共同成分与基年得分进行比较并确定其连环分值;4.将上述所得连环分值加权平均并获得调整年的连环自由度。

虽然从理论上讲,无需考虑各个调整年之间的共同指标,因为各年都可以与基年比较。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弗拉瑟研究所还是将2002年以后全部年份的共同指标作为标准,从而实现了所有年份之间的严格可比性。不过,此法也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同一个被评价年的连环自由度在不同报告年中出现严重的差异(见表1、表2)。这样的差异尤以2007报告年为甚,因为这一年去除了两个前几年一直使用的指标同时还加入了六个新的指标。

鉴于弗拉瑟每五年都会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指标体系改变,加之对前期经济活动数据的不断补充更正,预计连环自由度在未来年份中还将维持较大的震荡幅度。不过,一旦这一指标体系走向成熟,连环自由度将在随后各年测评中维持稳定。

表1 弗拉瑟研究所世界经济连环自由度在2006-2007年度报告中的差异表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自由:2006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自由:2007年度报告》。

表2 2002-2007年EFW年度报告中的中国经济自由度连环指数表

资料来源:根据弗拉瑟研究所2002-2007年数据库整理。网址参见:http://www.free the world.com/datasets_efwhtml。

(四)基于EFW index及连环自由度对中国经济自由度的再认识

虽然弗拉瑟研究所跟踪评价中国经济自由度可以追溯到1980年,至今已经有近30份年度报告涉及中国经济自由度,但由于资料限制,目前能够用来清晰判断中国经济自由度的资料可以概括如表3、表4所示。

必须说明的是,表3资料口径有略不一致之处,其中2005(报告年度)及当年测评的连环自由度构成了数据的主体,这一主体与以2006年为报告年度的数据几乎没有差异。表中2006年及2007年报告数据则分别是当年的报告数据,并未采用连环自由度。这样采集数据的目的在于避免因为2007年指标调整所致的非连贯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中国经济自由度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经济自由度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截止到2003年(被评价年),中国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市场化国家的临界水平(6分),这一年与全球平均水平也非常接近(仅差0.24分);截止到2005年(2007报告年度),中国市场化水平已经超过临界水平,达到6.3分,这意味着基于EFW标准,中国已经接近于比较自由的市场经济,这是以往西方评价体系中所没有的。按笔者估计,一旦中国EFW自由度超过6.5分,主要发达国家将有可能不断加入到承认中国为“全面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中来①。

2.“十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自由度提升步伐远快于全球平均速度。如果以年度报告数据作为比较的起点,依据表4的数据,分别以“九五”规划末期的2000年与“十五”规划末期的2005年作为被评价年,则EFW index整整提高了1分,年均提高0.2分,接近于全球五年内自由度提升总额0.21分;正如表4所示,同期有两个分项指标大幅度改善了1.7分,另一分项指标改善超过了1.3分。即便使用最保守的口径——基于2007年报的可比口径,同期中国“连环自由度”从5.7分到5.9分提高了0.2分,而世界连环自由度从6.5分提升到6.6分仅仅提高0.1分。再从相对排名的角度看,随着被测评国家的不断增加,中国经济自由程度始终徘徊在全球80多名;在2006年度及以前的年度报告中,中国的后向排名稳定在40名左右,但在2007年度报告中,后向排名突然升高到56位。所以,从全球排名的情况看,中国经济自由度相对进展也快于全球的步伐。

3.基于EFW的分项视角,2007报告年中国“通货健全”、“国际交换”两个分项自由度指标得分分别达到了8.2分及7.6分,国际排名分别为73名及21名,明显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法律结构与产权保护分项指标取得了5.8分在全球排名63位。另有两项弱势指标,它们分别是规制与政府规模,得分5.0(排名128位)、5.1(排名106位)。

二、市场化程度测评的其他方法简介及评析

如前文所述,按照加拿大弗拉瑟研究所的标准,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了通向经济自由的临界分数,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然而,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均未认可中国的全面市场经济地位。从全球来看,目前约有一半国家承认中国全面市场经济地位,另一半还在争论与等待。下面,简述并评价EFW index以外的涉及中国市场化程度研究的文献,以便更全面地分析中国市场化程度。

(一)美国传统基金会年度经济自由度指数[2](EFI)及其对中国的测评

美国传统基金会从1995年开始出版“年度经济自由度指数”,截止到最新出版的《2008经济自由指数》,这一指数已经出版了14次。EFI实际上也是一个全球指数,它已经涵盖了全球主要的157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指数。

自2000年以来,EFI编制方法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调整。举例来说,历史上的前12次“年度EFI”均采用“倒五分制”评分标准②(即1分表示“最好”,5分表示“最差”),但是自《2007经济自由指数》开始,弃用“倒五分制”,改用正常百分制。

目前,EFI具有10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商业自由、贸易自由、财政自由、货币自由、投资自由、融资自由、财产权利、劳动自由、免受腐败的自由、政府规模。以2008指数为例,各国的分布如表5所示。其中,2008(报告年度)中国EFI得分52.8分,在全球157被测评国家中排名126位,比上年下降了7位。

由于指标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使得大量影响经济自由化的因素能够成为分析和测度的对象,因此该指数充分揭示了经济自由化的丰富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从评价指标更新的角度看,EFI的编制在最近几年中快速走上了科学合理的道路,能够及时加入最新可以获得的数据,具有发展前景。此外,EFI以美国传统保守极端自由主义为基调,有稳定的支持者。

不过,该指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10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均相等,这与现实显然脱节。2.将经济自由主要限制在“减少政府影响力”,该指数基本忽略了市场化所需的各种环境因素,其中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市场人才、诚信、对市场缺陷的调控、环保等指标均未得到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度指数与市场化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别。3.该指数过于保守,其平均值不能正确反映世界经济自由化的趋势。从结果上看,在1995-2008年的14年内,EFI平均值仅仅上升了2.6%达到60.3的水平,这与大量转型国家在这十几年中快速进步的事实不合。从过程上看,一旦编委会发现某一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总体上得到了很快提升,便设法降低其平均值。例如,2007报告年度全球“财政自由度”平均分达到82分,编委会便在2008报告年度更改评分标准和范围,大幅度降低了财政自由的平均得分;再例如,2008年度报告开始,将“贸易自由”的评分普遍降低10%,有的甚至超过了20%,原因在于将标准提到了“无关税壁垒”、“无非关税壁垒”的基础之上。

美国传统基金会EFI对中国经济自由度的评价,由表6、表7可以看出。

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EFI的测评,中国经济自由度具有如下特征:

1.14年以来中国自由度没有显著变化,自由度波动范围介于51.3~56.4之间且期初与期末自由度分别为52分及52.8分,没有显著进步。换言之,中国经济自由度经历了先升后降回到起点的过程。

2.中国有三项一级指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它们分别是政府规模③、货币自由和劳动自由,其中政府规模以22分的分数大幅度超过了平均水平,说明中国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他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中国货币稳定、价格控制较少,反映了劳动市场具有较强的弹性。

3.财产权利是中国最为落后的指标,得分仅有20分,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6分。这反映出保守主义者对中国产权清晰、产权独立与产权保护的怀疑,也反映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与保守主义阵营之间的冲突难以妥协。

4.在最落后的指标之外,中国另有三项非常落后的一级指标,它们分别是投资自由(30分)、融资自由(30分),免受腐败的自由(33分),这三项指标的共同特点是得分仅为及格分数的一半。其中,投资自由得分过低是因为被评价年资本市场未开放、汇率严重受控;融资自由得分过低反映出被评价年政府对银行的控制程度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以及对非公共经济贷款的限制过多;而免受腐败的自由得分较低其实是一个全球现象:该指标当年(实际是2006“被评价年”)全球平均分仅为41分,居于10项一级指标的最后一名,中国此项指标虽然只有33分但在全球163国中却居于70名,属于中间偏上的位置④。

(二)“北师大市场化指数”及其对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测评[3]

李晓西(2003、2005)主编了“北师大市场化指数”。除了主编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该指数还得到了外经贸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国家发改委的资助,两份报告总共测度了2001年、2002年及2003年中国整体市场化程度。鉴于该指数采集了大量可靠的权威数据,定量分析方法类似于EFI及EFW index,因此具有系统性、可比性、可读性等特点。不仅如此,由于该指数试图对外展示中国快速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促进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早日给予中国全面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受到中国政府的推荐和宣传并在国内外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该指数包括五项一级指标(或称因素),依次是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金融参数合理化。该指数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北师大市场化指数”认为中国经济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已经越过了市场经济的基本门槛(即60%),2001-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的指数分别为:69%、72.8%和73.8%。鉴于中国在融资、投资、汇率、产权制度、国有企业行政控制等方面的诸多限制,笔者认为“北师大市场化指数”高估了中国市场化程度,从而影响了其可信度。

(三)国内其他学者对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判断

1.“樊-王指数”。国内关于中国市场化程度估计的著作十分有限,除了上述的北师大指数外,樊纲、王小鲁主持编写了2001、2003、2004、2006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年度报告》,分别描述了2001-2005年五个报告年度的全国市场化程度及分省水平。就全国市场化程度而言,以10分制为基础,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在2001-2005年的五个被评价年,市场化得分依次为:4.64、5.02、5.50、6.10、6.52。

如果将“樊-王指数”与同期的EFW index(依次是5.9、5.9、6.0、5.7、6.3分)相比,一个最显著的结果浮出水面:“樊-王指数”具有过高的敏感性,四年内上升了1.88分,折合40%的升幅。“樊-王指数”拥有23个各级分指标,其数量明显低于EFW index指标数。据笔者观察,这一指数之所以过于敏感,是因为对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中介等方面的评分上升过快;还因为指标数量相对偏少。

2.张晓晶对中国市场化程度的调查及判断。2004年张晓晶在《管理世界》上发表了《中国市场进程报告:现状分析与未来预测》[4]。该报告转引的数据说明,在2003年10月国民经济研究所委托国内30位著名经济学家评析中国市场化程度,其中46.67%认为,中国截止到2003年市场化程度介于60%~70%(按百分数测评),有36.67%的专家认为低于这一程度,认为超过这一程度的专家不到16.67%。该文认为,2004年中国市场化程度介于60%~70%之间是可信的。该报告还以人均GDP、人均GDP平方为参数,预测了直到2015年为止中国市场化指数(按百分数预测)。

三、基于EFW Index对中国市场化程度的预测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笔者较为充分地展示了EFW Index所具有的系统性、全面性、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其他测评方式的缺陷。例如,EFI长期变化甚微,因此,其国别指数序列既不能有效描述一国经济自由度的绝对水平,也不能有效说明其进步速度。仍以EFI为例,它关于财产权利的评分标准很难适用于一个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下面,笔者将主要依据EFW index数据,并以(当前)EFW index测评标准为基础,来预测未来四分之一个世纪,即截止到2030(被评价年度)中国经济自由度。

之所以在此时间段内进行预测,是因为笔者判断到203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因为按年均7%~8%的增长率,中国届时人均GDP约为1.1万~1.4万美元(按2007美元不变价值估计)。笔者相信,在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前,市场化的进步程度总体上呈现较高的速度,而此后将进入相对缓慢的自由度进展阶段,因而不在本预测范围之内。

(一)关于预测变量

在各种文献资料中,用人均GDP预测经济自由度是一种常见的选择。比如,张晓晶在《中国市场进程报告:现状分析与未来预测》[4]中,使用人均GDP、人均GDP平方为参数,找到了一个基本回归方程:

NDEX=3.338 765+0.000 441×GDP-0.8×GDP[2]-1.15E

其中NDEX代表市场化指数,E代表各个地区的特殊性因素(包括观念、制度、外资等),在考虑全国市场化预测时忽略了这一因素。张晓晶发现,这一预测方程中人均GDP对市场化指数的解释程度最多达40%,因此该方程的预测效果并非十分理想。

王立平等[5]发现,即便是在中国的各个不同的省份之间,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都具有稳定的“强显著”的关系。

在最近几年EFW index及EFI的基础性文件及年度报告中,也经常从截面数据中发现人均GDP与EFW index、EFI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不过,正像这些报告中所揭示的那样,除了人均GDP之外,卫生设施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纯净水使用数量都与经济自由度具有较强的关联度。

由于人均GDP对EFW index具有较强的预测性,考虑到其他指标要么难以获得,要么不具有预测性(比如各类经济增长率指标经笔者回归分析,发现均不能构成有效的预测指标),故本文也将人均GDP作为唯一的自变量。

(二)经济自由度数据选取

选取2007年度报告所得的连环自由度,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参见表2),同时人均GDP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为人民币元。

(三)回归函数的选择

一方面,按7%~8%的增长率,则203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2005年度人均GDP的5~6倍(按2005不变价格计算);另一方面,正像笔者所分析的那样,同期基于连环EFW index的中国自由度得分很难提升到当前自由度排名前20名国家的水准,即难以达到(或超过)7.8分的水平,因此未来25年时间内,中国连环EFW index的上升空间应在2分以下,鉴于ln6=1.79,笔者自然想到了用人均GDP对数函数作为基本的预测函数,笔者发现用人均GDP自然对数作为预测函数其相关度及样本外预测效果均优于线性函数及二次函数预测的结果。

(四)回归分析

运用SPSS软件,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连环自由度=1.23+0.686×Ln(人均GDP)

(1)

其中R=0.929,R[2]=0.863,调整后R[2]=0.846,估计标准差0.206。

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t-检验及F-检验。

R=0.929表明该回归方程拟合度十分理想,F-检验显著程度表明预测对象与Ln(人均GDP)具有高度线性相关关系。

(五)2030年前中国经济自由度预测结果直观展示

以回归方程(1)为基础,展示中国2005年后的经济自由度预测值。自变量的数据由两部分构成:2005-2007年以实际数据为基础,2008年及其以后自变量(人均GDP)假设为“8%等速增长”。展示年份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2010年;第二阶段是2010-2030年间能被5整除的年份,如表8所示。

表8中的自由度是指经济自由度的预测值;而连环自由度也是模型预测值。表中始终保持了两者在2005年“初始数据”中0.4分差距。

结合2005年以来的实践,考虑到最近几年中国在投资自由化、汇率改革方面取得的进步,笔者认为表8中的2006-2007年的预测与现实具有较好的吻合度,换言之回归方程(1)样本外预测力得到了初步肯定。

四、结论

1.弗拉瑟研究所“世界经济自由度”的评判方法,对中国经济自由度的评价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公正性与系统性,比其他方式对中国的判断更加合理、更能反映动态特征。

2.中国已经在较大程度上超过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临界状态,属于自由度较高的“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目前中国与印尼、土耳其等国的自由度基本相当,自由程度接近于伊朗、罗马尼亚等国家。

3.中国人均GDP之自然对数能够十分精致地拟合基于EFW index的中国经济自由度,回归方程为:“中国连环自由度”=1.23+0.686Ln(人均GDP)。对模型外数据的观察发现,这一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4.基于模型预测的结果以及中国在多方面的改革,未来四分之一世纪内中国经济自由度仍将维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

5.假设人均GDP维持“8%等速增长率”,那么中国与埃及、印度等国家相比,市场化程度大致有五年的落差;与南非、泰国、保加利亚等国相比有10年左右的差距;与墨西哥、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有15年左右的差距;与韩国、巴拿马相比有20年的差距,与日本、德国相比有大约25年的差距。换言之,过了若干年中国经济自由度将依次赶上上述国家在2005年(被评价年度)的自由度。

注释:

①即便按更加严厉的评价标准,中国当前经济自由度也超过了俄国和乌克兰。比如文中分析的美国传统基金会排名,中国位居126位,超过乌克兰7名、超过俄国8名。相反,这两个国家在几年前已经获得了美国认可的“全面市场经济地位”,但中国至今仍未获得此地位。

②美国传统基金会,是美国四个有名的智囊库之一,而且其基本特色是“极端自由主义”。2007年开始,美国传统基金会指标体系又修改成百分数制,以100分为最高自由度,按新的指标评价,中国2007年、2008年的经济自由度分别为54分、52.8分,在全球157家被评对象中依次位于为119位、126位,呈现连年下降的态势。

③在2005“被评价年”,该指标对中国的评价远远超过了EFW index相应的评价,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④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该指标滞后期较其他指标减少了一年。该单项指标的受评国(地区)不是157个,而是163个。

标签:;  ;  ;  ;  

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判断与预测--以加拿大Flather研究所“世界经济自由”为视角_自由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