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市立医院 262100
【摘 要】目的:探讨儿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问我院儿科上报的28例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和小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这些患儿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皮肤、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导致这些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用药剂量过大、给药途径不合理、药物配伍不合理及患儿的自身因素。结论:临床医师在使用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管理,避免其发生不良反应。一旦患儿发生了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减小不良反应的危害。
【关键词】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儿童生理系统与成人不同,免疫系统也没有发育完全,身体各顶机能不成熟,自身对药物处理能力弱,临床中如果药物应用不合理,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加之,目前儿童药物中很多还缺少临床使用经验,如果医师在药物使用中对药物剂型、剂量、药物配伍或者给药方式等方面有不合理的情况,儿科患者较成人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因此应重视儿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儿科上报的28例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儿。这些患儿占该时间段收治患儿总数(115860例)的0.19%。在这些患儿中,有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2例;其年龄为3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3.5士2.3岁);其中,有上呼吸道感染患儿7例,有支气管炎患儿1例,有肺炎患儿3例,有婴幼儿腹泻患儿5例,有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3例,有其他疾病患儿6例。在这些患儿中,有25例患儿给药的方法为静脉注射,有3例患儿给药的方法为口服。
1.2方法整理、分析
这些患儿临床用药的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2结果
2.1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
这些患儿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皮肤、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其中有20例患儿发生了皮疹,有2例患儿发生了恶心呕吐,有1例患儿发生了腹泻,有2例患儿发生了嗜睡。
2.2这些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导致这些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用药剂量过大、给药途径不合理、药物配伍不合理及患儿的自身因素。
3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3.1抗菌药物使用
不合理同一种类抗菌药物中的各个药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在体内产生的生化效应或反应亦不相同,其不良反应也存在差异。两种以上抗生素合用时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大。同一类抗菌药物的不同剂型和不同给药途径可以产生不同不良反应。另外,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因患儿的特异体质或个体差异而存在不同之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药物剂量使用
治疗小儿感冒、止咳、呕吐、腹泻的非处方药,家长能够在市场药店自行购买,买药时很少有人给家长提供用药信息,指导家长合理用药,导致按成人剂量给药,或是认为疗效欠佳而随意加大剂量,更有甚者随意联合使用几种同种药效的药品,致使药物剂量增加,超出了患儿的耐受范围,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3药物的不合理配伍
临床医务人员安全用药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用药信息和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的知识是导致药物不合理配伍的主要原因。医生在用药前,并没有详细的了解用药信息和对联合用药的效果评价,制定患儿用药方案的时候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4讨论
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儿治疗的效果,还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临床医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沉合理用药,并在其发生不良反应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导致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患儿的自身因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心肝肾等多种脏器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全,与成人的药代动力学有很大的差别。儿童胃的容积小、胃液少、胃液的PH值较高,某些弱酸性的药物在其胃内的吸收效果差,会增加对其胃肠的刺激,导致其发生不良反应。一些弱碱性药物在患儿胃内的吸收量较大,会增加其血药浓度,导致其发生不良反应。如,青霉素在成人的胃内仅会被分解,但在小儿的胃内则会被吸收。人体血浆中蛋白的水平会直接影响药物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浓度及分布。儿童血浆中蛋白的水平较低,药物吸收的速度较慢,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临床医师在使用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要从其身体特征出发,合理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儿童机体代谢水及电解质的功能较差,长期或大量使用酸碱类药物,易导致其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对患儿使用利尿剂进行治疗时,应间歇给药,且合理地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预防其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患儿长期使用可的松、泼尼松等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类药物会使其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其生长发育。临床医师应尽可能避免对患儿使用此类药物。体内缺乏葡糖糖醛酸转移酶的新生儿在使用氯霉素进行治疗时,无法合成无活性的衍生物,可造成其血液中游离的氯霉素过多,引起中毒,发生灰婴综合征。磺胺类、吠喃类药物还可导致缺乏葡糖糖醛酸转移酶的新生儿出现溶血。因此,临床上需对新生儿慎用氯霉素及磺胺类、吠喃类药物。儿童自身的稳定性机制变化较大,使用药效或用药安全范围小的药物时,易发生不良反应。如,氨茶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极为接近,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使用氨茶碱后易发生中毒。
为降低小儿因自身机体因素发生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在使用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前,应明确诊断其病情,根据其具体病情,合理选择药物的剂型、剂量及疗程,不滥用药物,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在联合用药时应考虑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重复用药。对安全范围小、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应在严密的监测下使用。因此,临床医师在对患儿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将其过敏史详细地记录在其病历上,以避免其因再次使用该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在对高敏体质患儿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密切观察其用药期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现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结语
在本次研究中,导致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还包括用药剂量过大、给药途径不合理等。这是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和家长未按照说明书用药所致。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应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力度,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药物治疗的认知水平,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使患儿家属能遵照临床医师的指导和药品说明书为患儿用药,减少患儿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吉序.浅谈抗生素药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0)
[2]唐汉卿,李盈淳,东圆珍,王岩,冯军.一组含卤素阳离子抗菌肽的制备、抗菌活性和溶血毒性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7(12)
[3]李英英,杭海峰,庄英萍,储炬.常压常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选育顶头孢霉高产菌[J].中国抗生素杂志.
[4]林志强,陈婷婷,傅新阳,蔡艺峰.替考拉宁在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11)
论文作者:李春林,李乐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患儿论文; 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发生论文; 剂量论文; 不合理论文; 给药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