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修辞研究综述_修辞学论文

模糊修辞研究综述_修辞学论文

模糊修辞学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辞学论文,模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模糊修辞学是随着模糊理论引进语言学领域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修辞学分支科学。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模糊修辞学得到较多的关注,有了较大发展。本文拟对前段模糊修辞学研究状况进行认真的总结,肯定已取得的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利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模糊修辞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近年来模糊修辞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但由于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加之模糊语言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致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尚显不足,对有些关键理论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具体分析如下:

1.模糊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确立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这是创立一门学科的基础,因此,模糊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是什么成为每位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多数研究者认为:模糊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模糊言语,是语言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模糊现象。“模糊修辞不是去探讨自然语言本身的模糊性质,而是去研究在语言活动中模糊手段的表现形式,运用范围及特征,探讨如何利用模糊语言现象来提高表达水平。”(注:吴家珍:《试论汉语模糊修辞》,《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88.3.)

但对于什么是模糊语言,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分歧。王希杰在《模糊理论和修辞学》中认为:“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可能性,这便是模糊的言语”。“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来的文章,使人费解、甚至莫明其妙,这也是模糊语言”。(注:王希杰:《模糊理论和修辞学》见《修辞学研究》(2),安徽教育出版社。) 蒋有经的《模糊修辞浅说》持相同观点。这实际是把语言运用中可能出现的歧义、含混等表达的不确切现象都划归模糊言语的范围。徐丹晖的《试论模糊语言》、张宏梁的《试论模糊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等文中都指出:必须将模糊言语与歧义、含混等区别开来,“模糊语言不等于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令人费解……模糊与含混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决不能等同起来。”(注:徐丹晖:《试论模糊语言》,见《〈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对模糊语言认识的分歧直接关系到模糊修辞学研究范围的界定,进而影响到学科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但由于模糊言语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要让人们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当前多是从表达效果的模糊性角度出发来定义模糊言语,这样的定义涵盖面比较宽泛,不够确切,难以给人以清晰的认识。因此,给模糊言语下一个尽可能清晰、准确的定义是当前模糊修辞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模糊修辞学的学科性质

模糊修辞学是模糊理论与修辞学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修辞学的一个分支。吕季明的《模糊修辞学基本理论概述》认为:“从模糊修辞所涉及到的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模糊逻辑等方面看,它又具有多科性即边缘科学的性质。”(注:吕季明:《模糊修辞基本理论》见《修辞学习》1988.2.) 他和戴磊都认为“模糊修辞学基本上是一种应用科学。”“它要把模糊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利用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的特点和规律,达到准确地描述事物和表达模糊观念的目的”。(注:戴磊:《模糊修辞探索》见《文史哲》1986.6.)

3.模糊修辞现象形成的语言机制

有大量论文、著作对模糊言语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吕季明《模糊修辞基本理论概述》、张乔的《模糊句义》、吴家珍的《当代模糊修辞探寻》、蒋有经的《模糊修辞浅说》、杨匡汉的《论诗语的多义性》、王均裕的《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修辞作用》等等,他们对形成模糊言语的语言机制进行了探讨,讨论的重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的关系了解模糊言语的表现形式,揭示模糊修辞的规律,必须阐明模糊语言在模糊言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模糊语言是模糊言语得以产生的基础,模糊修辞是全面利用语音、语义、语法、语符等语言因素的模糊性进行的。但是“模糊语言却不一定都表现为模糊言语。”(注:王希杰:《模糊理论和修辞学》见《修辞学研究》(2),安徽教育出版社。) 原因在于“借助上下文和情景的帮助,许多情况下,模糊语言并不产生模糊的言语。”而且“非模糊语言也能够构成模糊言语”。(注:王希杰:《模糊理论和修辞学》见《修辞学研究》(2),安徽教育出版社。) 这只是对模糊语言与模糊言语关系的一种粗浅把握,至于两者的深层次关系如:何种模糊语言在何种条件下会影响话语的明晰性,即模糊语言改变话语模糊性的能力和条件等问题尚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

②模糊言语和修辞格的关系

许多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拈连等都是使言语具有模糊性的表达方式,伍铁平的《语言的模糊性和修辞学》、卢丹慈的《模糊语言与修辞格》、杨芳的《也谈言语的模糊性和修辞格》等文章,都探讨了模糊辞格类型及模糊性原因等问题。伍铁平认为:委婉语、比喻、借代、禁忌、拈连等辞格由于有时模糊了事物的界限,从而具有了模糊性。杨芳也谈到了辞格模糊性的判断标准问题,认为一个辞格是否具有了模糊性应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看是否用了模糊词语;二是是否用了模糊说法,即一个句子或一个句群的意义模糊;三是看辞格本身结构是否存在着表达的不确定性,即模糊性”。(注:杨芳:《也谈语言的模糊性和修辞格》见《修辞学习》1988.4.)在现象的罗列多, 理论概括少的模糊辞格研究中,这些论述是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但一个辞格是否用了模糊词语便具有模糊性,一个句子或句群怎样才算是意义模糊,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总之,目前描述辞格方面的论文并不少见,但多限于列举,至于这些辞格具有模糊性的原因则缺乏深层次的剖析,可以说现有理论在准确判断、合理说明一个辞格是否具有模糊性及为何具有模糊性等问题上,尚显乏力。

4.生成模糊言语的心理及社会基础

吴家珍在《当代汉语模糊修辞探寻》中对生成模糊言语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考察。其中对心理因素的剖析颇有启发意义。吴文认为:“联想是模糊修辞的心理基础”。“现代汉语模糊修辞学现象往往是和双关联想、对比联想、范围联想、变异联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注:吴家珍:《当代汉语模糊修辞探寻》,中国修辞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诚然,联想在语言所关涉的表里两事物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使人们借助表层意义传达深层意义,从而“带来模糊的美感。”但模糊言语和思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模糊言语的生成既有符合言语表达需要的一面,也有与人们认知的需要和可能、认知过程中的经济原则等相契合的一面,从联想的角度分析模糊言语的生成是必要的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5.模糊言语和语体风格

将模糊语言与其运用的语境联系起来考察,是探寻模糊言语运用规律,揭示言语交际中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要手段。由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符号具有意象性、体验性,一个词语往往包含不止一个意思,因此,对模糊言语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使人们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词的锤炼及运用颇为关注。而诗又比“其他任何文学样式都更需要模糊修辞”。(注:陈位祥:《诗歌与模糊修辞》,《暨南学报》1993.4)“诗歌不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诗的真谛只是藉联想作用以唤起我们心境或意界,或二者相并的感应”。(注:鲁迅:《集外集拾遗》。)“诗的魅力主要通过模糊手段来体现。”(注:陈位祥:《诗歌与模糊修辞》,《暨南学报》1993.4)因此探讨诗歌创作中模糊修辞规律的论文较多。陈国屏的《诗歌语言的明晰性和模糊性》、杨匡汉的《论诗歌的多义性》、陈位祥的《诗歌的模糊修辞》等文章分别从语言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辩证关系、语义场理论等角度,对诗语中模糊言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与此比较,对模糊言语与其他语体的关系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这与模糊修辞是一门应用学科,应该努力加强模糊修辞的实用性研究的要求是不相称的。

6.模糊修辞的功能

模糊言语使语言表达更富有弹性,给言语交际带来了诸多便利。

首先,模糊言语能够使表达简洁,提高效率。

信息传递不仅要求准确,而且要求在最大程度上既快速又节省。为此,人们必须求助于模糊言语,“在人们的交往中,有时使用精确语言往往需要“连篇累牍”,而使用‘模糊语言’却只需寥寥数语。”(注:陈燮君《学科学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格·哥根所说:“描写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他能用较少的代价,传达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的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注:转引自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迷》,人民出版社。)

其次,模糊言语能够提高表意的准确性。

模糊性与准确性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模糊性中蕴含着明晰性,不确定性中包含着确定性”。(注:陈国屏:《诗歌语言的明晰性和模糊性》见《求是学刊》1993.4.)在特定交际过程中, 模糊言语可能比精确言语更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更符合交际需要。运用模糊修辞的各种形式就是为了达到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第三,模糊言语能够提高表达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在特定的语境如外交场合中,模糊言语可以避免明确表达带来的绝对性,使语言具有回旋余地,避免自己陷于被动。

第四,模糊修辞能使表达谨慎、谦虚,有礼貌。

精确语言有时会使表达直露,让人难以接受,容易冒犯别人。换用模糊言语却能避免或减少语言的刺激性,使话语显得委婉动听,符合礼貌原则。

第五,模糊修辞能使言语富有美学效果。

模糊言语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创作含蓄美的重要手段。而且许多模糊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兴等还能营造一种形象效果,展现生动、形象的图画美。

对于模糊言语的修辞功能的研究,可以说是模糊修辞研究中最有实绩的一部分,这对加深人们对模糊言语的理解,提高人们对模糊修辞重要性认识都大有裨益。

二、模糊修辞学发展构想

模糊修辞学经过十余年的开拓,学科园地日渐丰饶,显示出一门新生学科特有的勃勃生机。但其中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不少。为了改善研究中的不足,完善学科理论,促进学科发展,我们提出了学科发展的构想,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重视模糊修辞学的研究。

1.运用模糊理论对传统修辞学进行再认识

模糊理论对我们的启发应该是双重的,我们不仅要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模糊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还应运用模糊理论对传统修辞学理论进行反思。修辞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研究对象具有模糊性,很难用精确的数学化、形象化手段或科学分类法进行描写。比如传统修辞学在辞格系统分类描写中所遇到的困难便是明证,不仅辞格与非辞格的界限不明显,而且辞格之间的界限同样模糊,这就需要我们从模糊理论出发重新认识辞格系统。在传统修辞理论指出辞格是一个类聚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看到这个系统的模糊性,寻找有“柔性”的分类标准来对辞格进行分类。再如对修辞效果评价标准的选择、语法与修辞关系等理论问题,同样需要以模糊理论为指导进行重新认识,从而给整个修辞学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加强模糊修辞基本理论建设

学科理论系统的建构是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目前模糊修辞学基本理论尚不完善。模糊修辞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学科性质和任务、功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都需要系统地深入研究,使之尽快完善。逐步建立起模糊修辞学理论体系和范畴,推动学科走向成熟。

3.深入研究模糊言语生成的语言机制, 建构模糊言语表现形式系统

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对模糊言语生成机制的研究。首先要揭示语言、语义、语法模糊性对生成模糊言语的作用,揭示模糊语言与模糊言语的关系。其次,探讨辞格模糊性的原因,总结修辞方式模糊性。

4.探讨模糊修辞与认知的关系

探讨模糊修辞与认知心理学中直觉、意会等心理过程,以及与范畴化理论的关系,研究模糊修辞的运用与思维的经济原则的联系,在了解模糊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的同时,揭示人类认知模糊性规律。

5.加强模糊修辞的应用研究

模糊修辞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应该重视并加强对模糊语言的应用研究。例如,从礼貌原则、经济原则、合作原则等语用原则出发,考察模糊语言在日常交际中的运用规律,建立交际模糊修辞学。再如,探讨各类言语风格,尤其是一些传统言语风格如含蓄、简约等与模糊修辞的关系,阐明模糊言语运用对于言语风格形成的影响。

以上是对模糊修辞学今后发展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教于大方之家,期望在近几年模糊修辞学研究相对沉寂的时候,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关心和重视。

标签:;  ;  ;  ;  ;  

模糊修辞研究综述_修辞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