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与中学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张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当全国语文学界开展学习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时候,张志公先生却和我们永别了。我们失去了一位仁慈的长者,失去了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和语文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语言和语文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述宏丰。他在语文的性质、目的任务、文道关系、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方面,均有精深的研究,有独到见解和卓越的建树,对我国语言和语文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先生的语言和语文教育思想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对于志公先生语言和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决不是几篇文章可以阐述清楚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仅就以下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以此文哀悼志公先生。
一、倡导语文教学要科学化、现代化
志公先生是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他立足现实,借鉴传统,参考国外新的流派的观点,及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语文教学要科学化、现代化。早在60年代初,先生就提出了这一重要研究课题;进入80年代,先生不仅撰写文章,而且直接参与和指导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实验。先生关于这项教改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现代化要有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语文教学要不要科学化、现代化,语文界一直有不同意见。对此志公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科学化是必要的。搞任何工作,都要讲究科学性。有了科学性才能提高效率,加快速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何况由于历史的和其它种种原因,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不科学或者不够科学的做法,存在着因此而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我们一定要把语文教学的改革纳入科学的轨道,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迈出新的步子。”志公先生接着说:“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步做到教学比较的科学化一些,先决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1]
进行科学研究,减少盲目性。这些年来,语文教学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故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缺乏科学的研究”。对此,志公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就要“加紧把这种研究工作开展起来,逐步对语文教学这件事得出一些带有条理性、规律性的认识,根据这样的认识去设计教学的方案,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减少一些盲目性,多一点条理性和科学性”。[2]
语文训练应当有规格、有标准,应当有一个科学的序列。关于语文训练的规格和标准问题,志公先生认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几个不同阶段,语音、文字、词汇、说话、读书、作文等几个方面,都应当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当然,标准不能随便制订,每一项规定都应有“科学的根据”,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加以实施。有了标准还不够,还应当制订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列。这样教与学才能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志公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这个序列不能像数理化那样严密,“但总得有个序,这个序总得是说出科学道理的,明白可行的,要力求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所得,每一周都有个明确的目标;要教些什么知识,训练学生什么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3]
教学内容要现代化。关于教学内容要现代化的问题,志公先生论述得比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教学语言“必须是全国通用的、在国际上通用的、规范化的标准语言”,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熟练的普通话”;要教会学生写作各种常用的应用文,如各种公文,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等;进行文学教育;教给学生有用的、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接触文化遗产”,学习一些优秀的旧体诗词、文言散文、早期白话小说等;教材中要增加现代文,尤其是各类科技说明文的比重;等等。总之,上述主张较为集中地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4]
教学方法要科学化、现代化。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讲风太盛,无用功太多,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果差。出现这种情况,与教学方法不科学有很大关系。对此,志公先生指出:“教学法的中心目标在于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自己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5]对学生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能动的、能思考的对象”,要想办法“迅速有效地打开学生的脑子,让它动起来”。为达此目的,志公先生认为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坚决废止注入式、满堂灌陈腐落后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精讲精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老师启发下,自己动脑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更深的印象,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样语文教学就活起来了。
二、倡导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近些年来,不管是同教师们谈话,还是撰写文章,志公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地谈论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我粗略统计一下,在先生的谈话和文章中至少有数十次提到这个问题。而集中论述这个问题的,有以下三篇文章,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试谈语文教学改革——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上的讲话》《张志公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的书面讲话》。
大家知道,所谓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与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高目标、高境界。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效率低,目的不明确,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怎样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呢?志公先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对效率问题应有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志公先生指出:“效率就是生命。”“讲效率,它的内涵无非是这几个字:一是多,二是快,三是好。”“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多,要快,而且要好,要尽快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为四化建设服务”。语文教学也应当多快好省,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先生还认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效率观”。所谓效率观,就是指在有效的时间内,教师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要学用结合。志公先生指出:“在当前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形势下,要求所学知识适用,学了就有用……然而我们语文教学恰恰是学用脱节,所以今天谈语文教学改革,方向就是大幅度地提高效率,更切实地做到学用结合。”怎样做到学用结合呢?先生指出: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的工作是多种多样的,让语文课样样教到是不可能的,但凡是有实用意义的教材和教法总是有一些共性的,总能找出一些最基本的规律。要教给学生的总是这些最基本的规律。在这里,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教给学生有用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制订必要的“过关”目标。大家知道,没有目标的教学,就等于饭后散步,有目标的教学,往往等于百米赛跑。在目标的指引下,师生可以有计划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对此,志公先生提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做具体分析,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提:学生初中毕业,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应达到基本过关或基本管用的要求。”[6]
多读书,培养速读能力。先生认为,现在的青年学生书读得太少,而且方法也不大对。作为“一个现代人一定要多读书,当然要有选择地读。有的书要精读,有的书可以略读”。“一定要培养学生速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教给学生三篇课文,学生就会这三篇课文,而是教给学生三篇课文,学生就能学会三百篇。”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是关键。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要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下功夫学习,要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哲学,这样就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倡导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
志公先生站得高,看得远,有远见卓识,这在语文界已形成共识。事实的确如此。1988年,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的文章,志公先生知道后十分高兴,当即说道:宁鸿彬不愧为一位特级教师。语文教师就得有这样的思想境界,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这样才能把课教好。语文教研工作者和教材编写工作者都应当具有这样优良的品格,否则就当不好一个合格的教研员,一个合格的教材编辑。
这些年来,先生一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到关键时刻,先生都要提出一些独到的、超前性的意见。早在1977年全国教材会议期间,一次先生同我们谈起北京地区中学生语文能力低的问题,志公先生说:“粉碎‘四人帮’,百业待兴,语文教学也一样。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抓起来,否则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很难抓上去。”
1981年,几位外地的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到北京访问志公先生。他们向志公先生汇报了不少本地语文教学的情况,志公先生听后说:“前一阶段各地抓了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取得一定成效,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一步那就很不够,应当再迈上一个台阶,就是在抓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当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要抓自学能力的培养。”
稍后不久,我在一个刊物上看到一篇介绍国外教育理论的文章,文中提到发展学生智力的问题。我向志公先生请教:“您如何看待智力这个问题?”先生笑笑说:“我已经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在民进中央教育工作研讨会上发表了我的看法。”说着把他的讲话稿交给了我。我接着问:“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引进这个概念?”先生说:“不仅应当引进,而且十分必要,今后在语文教学中要大胆提出开发智力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落实,那么语文教学又将注入新的内容,迈上一个新台阶。”我又问:“智力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先生说:“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聪明一些,具体分析,是否可以包括这样几个内容,即观察、思维、速度、敏捷。”
1981年到1982年,志公先生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发智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学术报告和文章中,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重大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1982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福州召开第二届学术理论研讨会。常务理事会经过反复讨论,向语文界正式提出今后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进入90年代,作为教育改革家的志公先生,已把他的研究方向转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1992年,中南地区几个省市中语会联合召开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探讨21世纪的中学语文教育问题。志公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兴奋,说道:“中南地区语文界得风气之先,带了个好头,值得鼓励,希望他们早日拿出成果。”此后,志公先生对21世纪的中学语文教育提出了一些设想:21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加强说话训练;应加强应用写作训练;应加强现代化速读训练;应增加科技说明文的比重;要尽快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
1994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京联合召开“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志公先生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重要报告。[7]在报告中,志公先生首先颂扬了吕先生在语言和语文教学中的杰出贡献,然后用将近两个钟头的时间,详细阐述了语文教学如何同我国现代化建设接轨的问题。志公先生认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应在以下三方面同我国现代化建设接轨:1.语文教学要同学制改革接轨;2.语文教学要同市场经济需要接轨;3.语文教学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志公先生还说,就连文学教育也可以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然后志公先生具体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问题。先生说,今后的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学教育”,“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通过文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文学教育就同现代化建设接上了轨。在这里,志公先生把文学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令我们眼界大开,耳目一新。从志公先生一系列的论述中,已经给我们描绘出了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轮廓,使我们找到下个世纪我们语文教师、语文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志公先生是当代语文教育当之无愧的改革家。他不主张抛弃传统,而主张继承传统中科学的、有用的东西;他不主张全部照搬西方的东西,但主张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手段来改造我们的语文教育,使我们的语文教育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志公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应当继续学习志公先生改革语文教育的教导,为语文教育改革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注释:
[1] 见《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2] 同注[1],第44~45页。
[3] 同注[1],第30~32页。
[4] 同注[1],第249页。
[5] 见《张志公文集》第3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页。
[6] 见《张志公语言和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7] 见《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