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校电视剧的地域特征分析_电视剧论文

上海学校电视剧的地域特征分析_电视剧论文

“海派”电视剧地域特色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派论文,探析论文,地域论文,电视剧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还略显稚嫩,但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特征。风格流派初具规模。电视剧舞台上百花齐放、群星灿烂。地域特色电视剧的兴起预示着电视剧在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正逐渐地走向成熟。地域特色电视剧的出现已成为电视剧艺术创作中令人瞩目的现象。其中,“海派”电视剧如一颗奇异的新星,近两年来,佳作频出。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将重点对“海派”电视剧的地域特色进行探析,并对地域特色电视剧的发展走向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论及“海派”电视剧,我们首先应该走进历史的长河,对“海派”一词的出处和来历进行一下探寻。“海派”一词最初出自于何人何处,现已无法考证。一般认为,清末民初被称为“海上画派”的上海画家群,或是“海派”的缘起。虽然“海派”仅是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概念,但是,人们在对上海的所有文化现象进行评价时,高频率地使用“海派”这个词,象“海派文学”、“海派电影”、“海派话剧”等等。甚至有些商家还不失时机的推出了“海派服装”、“海派小吃”等等,甚至于涉及到上海人的性格、禀性也被贯之于“海派”的字眼,出现了“海派气质、海派风度、海派丈夫”等名词术语。我们暂且不论这些名称的界定是否科学、是否准确,这起码表示出了人们对于“海派”一词的接受。虽然“海派”不是一个很严谨的学术名词,但因为人们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个词,所以我在本论文中为了论述上的方便,也使用“海派”这个字眼。“海派”电视剧作为一种地域特色的电视剧,并不仅仅是指由上海制作、出品的电视剧。随着电视剧艺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对于地域特色的理解也逐渐深刻。笔者认为,“海派”电视剧的地域特色不仅仅表现在对于自然景观、民风民俗和地方语言的追求上,这只是地域特征在电视剧表面层次中的体现。地域特征在电视剧作品中深层次结构中的体现,取决于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于地域文化所影响下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揭示的程度以及电视剧的故事内容对于地域社会生活内容的表现程度。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的电视剧作品归纳出“海派”电视剧在地域特色上的审美特征。

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上具有精打细算、追求实惠、富有革命性等特征。

对于上海人的心理特征,张爱玲曾作过精辟的概括,“上海人是传统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种种畸型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注:张爱玲:《流言·到底还是上海人》。)在“海派”电视剧中,曾塑造了不少典型的上海人形象。在他们的性格中,多多少少地表现出了上海人精明、讲究实惠、追求实用主义以及西化的心理特征。但上海人的群体心理特征也是很复杂的,不同阶层人们的心理上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但也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分别来举例说明。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上海人中企业家阶层的心理。在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中,徐义德是一个典型的“海派”民族资本家形象。他出过洋,受过良好教育,谙熟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有开拓能力和办厂经验,能吸收国内外工厂先进的管理办法;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熏陶影响的结果。因此在他的心理上能接受西化的东西。他精明干练,洒脱灵活,注意交际,善于应酬,在左右逢源中获得信息,联络感情。他敢于冒险、勇于进取,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在他的心理中又有富于革命性的一面。另外,正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徐义德正是这样的一种人。剧中通过他与家庭中三位太太巧妙周旋,与共产党干部、资产阶级各色人等的交往中,多侧面地展现了他作为上海滩上大纱厂老板复杂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上海一家人》中李若男同样是一个上海滩的企业家形象。但她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特征代表了积极上进的上海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进取精神。她勤劳、不怕吃苦、善于动脑子,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另外,她也有上海人特有的实用主义,她很理智,从不感情用事。象她非常理智地拒绝了赵正的爱,相当理智地原谅了阿祥和桂花,后来又不无理智地选择了何志伟。而且,她善于抓住各种机会以寻求发展,如在童先生那里学识字,向何志伟学外语,到脾气古怪、性情乖戾的钱裁缝那儿学手艺等等。在竞争中,她敢于接受挑战,适应新的生活原则。可以说,李若男身上体现出了上海人心理特征的优秀一面。

至于“海派”电视剧中那些最普通的市民阶层,就更具有了上海人的性格特征。无论是《上海一家人》中的桂花、《婆婆·媳妇·小姑》中的于小娇、还是《我想有个家》中抢了陈星星男朋友的王琴,在她们身上,更集中了精明和实用主义的特征。这些上海姑娘们在选择婚姻时,更看重的是对方的物质基础,而且善于发挥自身女性的魅力。最近播出的《重返石库门》中阿坤的嫂子菊英是个“门槛精”在自身利益上丝毫不吃亏。可是,她们虽然精明,但绝不是无赖,在明白事理之后,大都能认识错误,这或许也是上海人的可爱之处:讲究应有的规则和礼数。

我们拿同是表现孝道的电视剧《儿女情长》和《咱爸咱妈》中的人物做一下比较。在这两部电视剧中,都有一个“恶媳妇”的人物形象:《儿女情长》中的小儿媳胡巾娣和《咱爸咱妈》中的大儿媳。这两个人物形象虽然在整部剧中都不是一个正面的角色,但人物的心态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追求的生活理想也不同。在《儿女情长》中,小儿媳胡巾娣即使是在公公没有生病的时候,也不是一个贤惠的女人。小儿子建设和童家父母都忍让着她。但公公生病住院以后,她的个性上的弱点便更加明显地显露了出来。因为家里人员的增加和一些琐事产生了疙瘩,开始寻机生事,后来就发展到了为嫁给一个有钱台商,与建设离了婚。她的生活目标简单而实惠,上海人精明、实惠主义的性格特征在这个人物身上发展到了极至。而在《咱爸咱妈》中,大儿媳妇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自身的优越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并不明显,但当公公生病后,对乔家父母的态度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这是上下两个阶层的区别,大儿媳对公公的态度不好不是因为金钱的问题,而是不能忍受乔家人在自己身边的存在。乔家伟的岳母身为省委领导的夫人,原本对出身低微的乔家人很有蔑视,这种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乔家的孩子和他们家孩子对于自己父母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但儿媳的父亲生病住院以后,孩子们却无人亲往照料,乔家伟的岳母不知不觉地羡慕起乔师傅的福气来。也就是说,大儿媳的不孝是因为思想观念的作用,这和《儿女情长》中的小儿媳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上海人和北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二、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下具有明显的市民化情结,从而具有了通俗艺术的特征。

无论是那一个派别的电视剧作品都免不了在感情上做文章。但没有哪一种地域电视剧象“海派”电视剧这样如此偏爱对于爱情和家庭生活琐事的描写,没有哪一种地域电视剧象“海派”电视剧这样喜欢用家庭内的悲欢离合来折射社会、反映人生。因此,“海派”电视剧就具有了独具特色的市民化情结和通俗艺术的价值。“京派”电视剧一贯的主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如《四世同堂》;或者是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心理变化,如《渴望》。即使是描写感情,也不限于儿女情长、婆媳姑嫂之间的生活摩擦,往往是反映人们普遍的心理特征。“岭南派”电视剧在反映时代、社会的变化中,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往往是一条辅线,用来衬托社会生活的变化,例如《情满珠江》。而“海派”电视剧不管是在什么样的题材中都容易把情感这条线扩大开来,有时往往会减弱主题。例如电视剧《上海的早晨》的主题本来是反映50年代初期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伟大业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历程。但是,编导强化了原著中徐义德的主线,用了大量的笔墨精心设计了三个太太之间的反差及其龃龉矛盾,这样,就使作品具有了通俗艺术的价值,脱离了说教成分,艺术地展现出了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并通过语言、人物之间的动作、联系和矛盾,使这部电视剧成为观众可以体味的一幅上海生活的画卷。该剧播出后,徐义德的家庭婚姻生活,一时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1991年出现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试图通过李若男这位女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反映风云变幻的历史对上海和上海人的影响,但是此剧是以若男和4个经历、性格、志向和人生道路迥异的男子感情上的纠葛为情节编织骨架。故事既曲折又流畅,悬念设计上环环相扣。市民文化影响的气息颇浓。连《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这样展现历史变迁的巨作都已经具有市民化情结和通俗艺术的特征,就更不用说那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象《结婚一年间》、《孽债》、《儿女情长》、《我想有个家》、《婆婆·媳妇·小姑》这些反映普通人情感、命运的作品了。《结婚一年间》以上海石库门为依托,写了一位大学教师爱上了年龄比他小六岁的大专毕业生的故事。《孽债》写了五个知青子女到上海寻找亲生父母的故事。《儿女情长》则是通过上海一家祖孙三代几个小家庭的平凡生活,刻划了兄弟姐妹间的情、儿女对父母的爱,以及更深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如此等等。“海派”电视剧推出的这些婆媳姑嫂、家长里短的电视剧作品使其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故事情节里透露出一股市民情结。

我们再拿几乎是同时期出现的电视剧《年轮》和《孽债》做一下比较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年轮》和《孽债》都是描写知青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但两剧切入主题的角度不同,展现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不同。《孽债》继承了“海派”电视剧一贯的风格,从家常里短的小事出发,着眼于父母儿女之间的感情来做文章。选择了一个与其他知青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不同的切入点,通过沈美霞、梁思凡、安永辉、卢晓峰、盛天华五个孩子突然从西南边缍闯进与其有血缘关系但又十分陌生的大上海五户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展现当代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空间。如果说是知青题材,也是描写知青在九十年代新的社会条件下的生活。知青生活只是一个引发故事的由头,新鲜动人的故事开掘出丰厚的内涵。而《年轮》则着眼于对人生轨迹的追溯,对历史的拷问。作品从六十年代初落笔,以时代顺序,展示祖国30年来的风风雨雨,《孽债》把艰苦的知青生活揉进对往事的回忆,专心表现知青现在的细小琐碎的生活,从而显示出上海人的心态。而《年轮》则是把数十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作为大背景,在展现主人翁艰难曲折的成长过程中深入描摹人物的心灵史。将人物在昨天不正常政治运动中的迷惘和抗争,同改革开放大潮下新的社会景观、思维方式以及主人翁新的人生追求联系了起来。作品历史跨度大,涵盖面广,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北方风味。全剧呈现出了一种深层次的有力度的悲壮美。相比于《孽债》而言,《年轮》中呈现出更高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而《孽债》则表现出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海派”电视剧在情节的设置上具有市民化情结和通俗艺术的价值。

三、独特的环境氛围表现出上海的自然风貌,透露出上海的地域风情。

不同的地域,从表面看来首先表现在外在环境的截然不同。本来,地域划分的基础就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在电视剧中,人物形象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同样能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而且不同地域的独特的环境氛围均能透露出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形态。

在“京派”电视剧中,无论是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还是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渴望》,在外在环境的展示上,都离不开四合院和小胡同。当然,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象征的旧城墙、牌楼、隆福寺和玻璃厂、茶馆和庙会在“京派”电视剧中也均有不同的展现。而在“关东派”电视剧中,以《雪野》和《荒野》为例,则脱不了要表现茫茫雪原、莽莽林海、挺拔的白桦树以及荒凉的盐碱滩,正是在这种艰苦、广漠的地域氛围中,铸就了东北人剽悍、粗犷、豪放的性格。

对于“海派”电视剧来说,在环境的展现上则表现出中西合壁的特征。无论是风光旖旎的黄浦江,还是诉说历史沧桑的钟楼和外滩,都传达出一股“海派”风情。而作为上海民居模式建筑的石库门、弄堂则表现出了上海人生存环境的狭促和紧张。生活环境的狭促培养了上海人对于生命的承受力和韧性。

与其他地域特色的电视剧相比,海派电视剧在对人生活的环境的表现上要深入得多。在“海派”电视剧中,生活环境有时并不仅仅是场景、是人所处的单纯的一个活动空间,而往往可以成为电视剧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在上海这块狭窄的小三角地带上,超负荷地承载着130多万人,拥挤不堪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培养了上海人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发出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培养了普通上海人对宽敞、明亮住房的无限向往。在电视剧《儿女情长》中,真实地揭示出了上海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窘境,因住房拥挤引起的婆媳、公媳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致于童家父亲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为了给儿子多取得一间住房而顽强地活着,直到把新房的钥匙握在了手中,才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在电视剧《孽债》中,除了描述上海人的情感纠葛外,也对上海人住房条件进行了真实地写照,五个孩子来到上海寻找亲生父母,等待他们的并不是父母的热烈拥抱,而是无奈的苦笑。父母并不是不愿接受孩子,他们本身面临的住房的窘境实在让他无法来安排孩子的住处。在98年播出的“海派”电视剧《婆婆·媳妇·小姑》中,住在“棚户区”的于小娇虽然长相漂亮,但是嫁给了离过婚并有一女的仇家宝,在众邻居看来,于小娇仍然是一种高攀,其原因就是仇家宽敞的住房。通过展现小娇家境的局促和面积的狭小不仅表现了普通上海人的生存状况,而且通过房子问题,也引出了婆媳、姑嫂之间的矛盾纠葛。所以说,环境的精心设置,不但可以展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呈现出“不土不洋”、“讲求实惠、精致”的特征。

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域自然会孕育出不同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譬如吃穿住行、婚丧嫁娶、器物摆放、行为礼教等均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如果说广东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深受港台文化的影响,海派文化则与欧美文化有着历史上的深刻联系。在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中,西式的遗留最多,诸如西餐馆、咖啡厅、面包棚、奶油蛋糕等。在电视连续剧《上海的早晨》中,沪江纱厂总经理徐义德及其家人的生活中都体现出了典型的“海派”文化的特征。这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陈设,穿着和饮食习惯中。例如,他们用的餐桌是按照外国人的习惯用长桌,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八仙桌。在饮食习惯上,剧中表现徐家有两次全家一起吃夜宵、一次是除了吃奶油蛋糕外,还吃了小笼包,还有一次是除了吃西餐点心外,还吃了宁波汤圆。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海派”文化的特点,既有上海人传统的爱好和习惯,如喜欢吃上海风味小吃,又有受西方文化影响,象吃奶油蛋糕和西餐,“不土不洋”、中西结合的特征可见一斑。在衣着打扮上,上海人更是讲究。例如《上海的早晨》中,徐义德总是西装笔挺,姨太太更是珠光宝气。在京派电视剧《四世同堂》中,齐瑞宣却总是一袭长袍。别的人也就是马褂、长衫。《上海一家人》中主人公李若男以办小裁缝铺为事业的起点,在剧中,李若男总是以素淡而得体的旗袍出现。在描写现实生活的电视剧《婆婆·媳妇·小姑》中,我们从媳妇于小娇的衣着打扮上可以看出上海人在穿着上是非常讲究的。但这种讲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新潮,而是更讲究实惠、精致。到后来,婆婆媳妇联手开起了服装店。在电视剧《我想有个家》中,女主人公陈星星在获得爱情的时候,也开起了服装店。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巧合,但从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上,我们依然感受到”上海服装的做工精致、用料讲究,体现着上海人的精致作风。

五、“上海话”的轻柔、软语香浓充分体现着上海人的味道。

“海派”电视剧中大多用的都是上海普通话,能显示出上海的地域风情。在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中,无论是资本家徐义德,还是三位姨太太,在某些场合下,都能间或出现几句上海腔,显得格外有味道。在《上海一家人》中,对于沪语的运用,比以往的作品又有了进展和提高。如奶奶、阿祥、若男等都有性格化的上海话爆出,产生了异趣横生、锦上添花之感,而且,中西交汇形成的“洋泾浜”语言也多少有些运用,更显示出了精细恰当。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例如《孽债》,不但编导,摄制人员以及演员都是上海籍,而且演员的现场表演都被要求讲沪语,并以此作同步录音。正由于《孽债》全面推出了沪语的先例,从而给整部剧平添了浓郁的上海韵味。最近出现的电视剧《婆婆·媳妇·小姑》、《我想有个家》、《重返石库门》中对上海普通话的运用就更加自如。象上海话中的“帮帮忙”、“不晓得”、“不要拎不清啊”、“不要太潇洒啊”这样的口语在一些电视剧中随处可听得见,“仇家阿妈”、“姑婆”、“阿婆”这样的称呼听起来就更觉得亲切。上海话的运用更加体现出了上海人的性格特征和上海风情的韵味。

六、“海派”电视剧在作品总体的故事框架和结构上显示出细腻、精致的特征。

“京派”电视剧《四世同堂》、《甄三》等历史题材的作品都展示出了京都的历史风貌和京味的内涵,具有恢宏的气势。《渴望》和《北京人在纽约》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着眼于当代北京人的生活及心理的变化,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比较全面,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岭南派”电视剧如《商界》、《外来妹》、《情满珠江》等,在内容上着眼于急剧变动的社会中人的心态的振奋,生动而丰富的展现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不限于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情感纠葛,也是把曲折动人的故事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载体。相对来说,“关东派”电视剧和“西部派”电视剧在风格上就更加雄浑粗犷,着重描写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文明与愚昧的矛盾冲突,揭示普通民众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而“海派”电视剧在艺术形式上与这些地域电视剧相比,则要细腻的多。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还是整个故事框架的建构上,如果可以把其他地域特色电视剧视为“豪放派”的话,那么,“海派”电视剧就是地地道道的“婉约派”。有人说“上海人太精明了,所以产生不了大作品。”无论怎样,“海派”电视剧的风格已经形成了细腻、婉约的特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例如,小说《上海的早晨》描写了40年前那惊人动魄的阶级斗争,但是改编成电视剧,却变成了今日市民茶余饭后消遣的言情剧,资产阶级荣华富贵的生活场景和妻妾争宠的家庭闹剧成了吸引观众的主要内容,原小说的政治功能和政治上的价值却被家庭生活的场面消蚀掉了。正如杨东平在《城市季风》中所说,“上海人不过是将当年改变上海命运的政治斗争视作妻妾争庞的肥皂剧,并为此津津乐道而已!”尖锐地指出了《上海的早晨》一剧的缺陷所在。

1992年获得“飞天奖”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确实让上海的影视界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但是,当轰动的热潮过去之后,评论家们开始全面地对这部剧进行思考时,也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使电视剧应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居于了次要的地位。例如评论家蔡骧认为女主人公“游离于时代和社会因素之外,表现得柔弱有余,阳刚不足”,是其最大弱点。

至于94年以来,“海派”电视剧中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象《孽债》、《儿女情长》、《婆婆·媳妇·小姑》、《我想有个家》、《重返石库门》等等则进一步发扬了“海派”电视剧所擅长的细腻、婉约的特色,虽然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但是在艺术上没有太大的突破。

虽然,“海派”电视剧现在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以未来学的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传统的观念、习俗不断地变化,快捷的信息交流,将使地域性的文化逐渐被大的文化所同化。这就是说,文化上的固守一方热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地域电视剧在发展自身个性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得力图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理想及时代特征。只有注意审美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才能使地域电视剧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且,上海的地域文化中的开放性和兼容并蓄的内涵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上海的各个生活层面中激动人心的事情和优秀的人物层出不穷,所以,“海派”电视剧的创作者们还是要把目光投入生活的大视野里,融入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本质,使“海派”电视剧在题材、样式、风格上丰富多样,只有这样“海派”电视剧才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标签:;  ;  ;  ;  ;  ;  ;  ;  ;  ;  

上海学校电视剧的地域特征分析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